“领导一跟我谈升职,我就害怕。”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明天一早要见很重要的客户,你知道应该早点睡觉养足精神,但就是有股神奇的力量让你不愿睡觉。
要交一份提案,本来有足够的时间准备充分,但直到DDL的前一天你才开始动手,交了一份明知会被上司打回来的版本。
或者,明明很期待恋人的电话,可接到电话一定要先装作不在乎的态度。
这些状况可能和拖延症、傲娇心态无关,而是你的自毁心理在作祟:得到的时候你在毁,失去的时候你在悔。
笑脸留给同事和朋友,对最亲的人撒泼发火,你可能已经形成自毁型人格
去年大热的好莱坞影片《一个明星的诞生》,男主角杰克就具有典型的自毁型人格:
事业上,作为当红歌手,他药物成瘾、酗酒,并任性地在演唱时长期不戴耳塞导致听力受损。
感情上,杰克一手发掘、捧红了艾利,并取得美人归,但却一次次不成熟的无理取闹,伤害了艾利。
观众表示杰克就是“作”,作天作地,最后把自己的生命作没了。
其实,杰克未必是作,而是克服不了自毁的倾向。
具备自毁型人格的人(以下简称“自毁型人”)认为,失去和痛苦才是自己生活的常态,即使已经拥有了渴望的东西也会提心吊胆。
他们时刻觉得不安、总在为失去做心理准备;表现在行动上就是把心爱之物/人往外推,直至失去。
很多时候,自毁型人格的人外人是看不出的,反而,大家对他们有着“不错”、“好脾气”、“做事积极”的正面评价。
但面对亲近之人,自毁型人会无意识地伤害,把笑脸留给同事和朋友,对伴侣、父母撒泼发火。
除此之外,自毁型人格的人面临重大选择时,内心深处即便知道应该选对的,但就是会去选错。
当最差结果出现迎合了他们的“期望”,他们会“如释重负”,“看吧,果然如此!”
典型的例子:
暴饮暴食、酗酒、无所事事但就是要晚睡的熬夜党、有KPI的压力时不是选择努力而是选择破罐破摔、明知自己做错但对另一半就是死不认错……
目前,心理学对自毁型心理的成因还在研究中,主流研究认为自毁心理与冲动、成瘾有关,遗传、环境因素、童年成长、甚至脑病理学都有可能导致自毁人格的形成。
职场常见自毁行为,你中了几条?
自毁型人格毁掉的不仅是自己的生活,甚至会损毁自身的大好前途。职场中,常见的自毁行为有7条:
第一、总觉得自己在职场中经常是受害的那一方。
工作没做好,老板说了两句,觉得人生苦短、工作不值得;方案被甲方否定,觉得自己的努力喂了狗;被同事怼了,觉得受了天大的委屈……
总之,自己是全世界最倒霉、最受伤的那个人。
带着“受害者心理”工作,结果就是看什么只会看到消极的一面、总认为全世界都欠自己的。
第二、无条件地回避冲突。
为了避免他人或自己受伤害,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冲突。
面对上司的无理要求、同事的莫名行为即使内心在咆哮、也习惯性say yes,还用peace & love说服自己. 压抑地后果就是严重缺乏面对冲突、解决冲突的能力。
第三、喜欢非黑即白看问题。
“非黑即白”有时候是捍卫原则的体现,但经常用在工作中很容易成为孤家寡人、无法与团队和谐共处。
比如,你是一个时间观念很强的人,要和一个经常迟到但业务能力很好的同事共事,带着“因为一件事就否定一个人”这种心理,你们的合作恐怕很难展开。
第四、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无法胜任某项工作/某个职位、甚至完全没有往上爬的野心。
我曾经就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上司要给我升职加薪,我第一反应不是开心而是担心,“我不配”、“我做不到”这样的想法一直从心里冒出。
因为自毁型人格的人总觉得不会有好结果,所以第一反应是拒绝,即便碰到好事儿。
第五、觉得自己不配得到休息,用拼命工作、充电等行为表现出对自己负责、上进的样子。
和“没有往上爬的野心”相反的是另一个极端: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所以不配得到休息,下班只要“无所事事”就是浪费生命,所以拼命加班、充电、学习、考证儿,以此来证明自己没有浪费生命。
这样的人其实无可指责,追求卓越是好习惯,但自毁倾向的人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也严格要求别人和他一样、达到他的水准。
我有个朋友遇到的上司就是这样,自己是个工作狂,希望全团队的人都是工作狂。
有一次,朋友加班到晚十点,刚做完某个项目的ppt ,被上司知道了,非要拉着他一起看另一个项目的策划,还找了所谓的科学依据:
刚忙完大项目,大脑一定很兴奋,反正也不容易睡着,不如一起来脑暴……
遇到这类上司,下属要么被搞得辞职、要么留下来苦熬,从企业人力成本和个人生产力来看都不划算。
第六、爱向自己伤口撒盐,不肯放过自己在某次工作中的失误、失败,把自己定义成一个loser。
因为失败而导致的自我怀疑人人都会有,但正常人会move on、想办法下次做得更好;而具有自毁倾向的人抓着痛苦不愿放手。
“学啥啥不会、做啥啥不成”成为他们贴给自己的标签。
第七、最严重的自毁倾向是,明知道这份工作“不对劲”/不喜欢/不适合,却迟迟未采取行动。
这类型的人一般难做出改变(比如改善、辞职),甘愿做温水里的青蛙、把头埋在沙里的鸵鸟。“我想xxx,但是xxx”这一句型是对他们的典型概括。
救自我于毁灭中,不过分“自溺”、不持久沉沦
其实,多数职场人都会中枪上述七条里的一条或几条,有着程度不同的自毁倾向,关键是不过分“自溺”、不持久沉沦。在职场中具体表现为:
第一,变“需要”为“想要”。
工作可以划分为需要的工作和想要的工作,面对选择时,出于各种原因,我们多数人都在做需要的工作,然后能调适着用自洽的心态面对这份选择。
自毁型的人很难与自己的选择磨合好,他们应该明白,选择的意义不是为了让自己产生一种“怎么选都是错/悔”的情绪,而是能够把“需要”变成“想要”,即所谓的“干一行爱一行”。
第二,对同事/领导抱有合理期待。
“合理期待”就是,不把领导当作是慈善家、不把同事看作是活雷锋、不把客户当作是“和你讲情分”的人。
工作谈得是KPI,不是助人为乐。
当你能用“帮是情分、不帮是本分”这把标尺丈量职场人际关系时,面对他人情与理之外的拒绝,就不会轻易对对方抱有恶意、进行道德绑架。
第三,延伸生活范围,不要让工作成为自己的重头戏。
如果你真的很在乎自己的工作就不要一门心思扑在上面,和它保持一点距离更好。无论是你因为在乎而精心准备的面试、还是准备了万全之策特别想要拿下某个项目。
越珍视的东西越容易被毁掉,背后的原因是执念作祟、一叶障目。
正如电影《湮灭》里所暗示的,也许每个人身上都有自我毁灭的代码。
自毁让我们习惯性忽视自我价值,把“我不行”、“我做不到”、“我配不上”当成自我的底色。
同时,还喜欢把希望投射到他人身上去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投射一旦破灭,就会怨天尤人。
就像《一个明星的诞生》里的男主一样,自己过气了,就把心血注入在捧红女主身上,看作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解药,此举也像极了职场人的一些“投射”:
“我对这块业务不熟,但他是老员工了,怎么也不帮帮我呢?”、“虽然这个客户没有拿下,但看在我这么努力的份上,老板也不该说什么了吧。”
“毁”和“悔”是每个人都会有的行为和情绪,但容易把这两种情绪放大的自毁型人更需要的是多一点无悔的精神——人生如棋,落子无悔,但若真悔,也是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