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
中文简体
分享

来自数字原住民的公开信 :技术如何「重塑」千禧一代?

转载作者: 全媒派
来自数字原住民的公开信 :技术如何「重塑」千禧一代?
摘要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腾讯传媒,经授权发……

千禧一代,指的是1981-1996年间出生的一代,这一代人的成长时期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期同步,因此也被称作“数字原住民”。

这群数字原住民看到的世界,和上一辈人到底有什么不同?技术搭建了新世界,其影响力是否被人类低估了?本期全媒派(ID: quanmeipai)编译来自medium的一封千禧一代写给非数字原住民的公开信,以当事人视角来透视:技术到底如何重塑一代人。

hougarden

亲爱的守旧派们、婴儿潮一代、X一代

千禧一代已经被批评得太久了。长久以来,我们一直被认为比前几代人更虚荣,更没耐心,也更加自恋。我们不得不忍受嘲讽,接受诸如敏感、脆弱,爱出风头之类的评价。但是,牛油果吐司和巴西莓果碗(注:网红食品)并不是我们这一代唯一留下的东西。接下来要呈现的,是描述我们成长的世界,解释我们的倾向,这是对于我们理解的现实进行的主观阐述。

我们千禧一代成长在一个充斥着网络、智能手机、电子设备和WiFi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我们和信息时代共同成长。更年长的人,可能只会将技术看成商业和公共设施的工具,或者是提供便利的效率工具。但是对于千禧一代来说,技术是像真理一样自然而然的存在。就像城市排水系统一样,电子设备和屏幕在日常生活中一样不可或缺。

hougarden

我们并不像前几代人一样,享有在现实小世界中成长的“特权”,他们需要实体身份,才能体验生活、塑造思想。在千禧一代的成长过程中,实体身份绝不是唯一决定我们存在的东西。今天,昨天,以及最近的几年间,我们一直生存在更为宏观的背景下:一个由技术推动的、巨型的、紧密相连的全球化社会。一个人与之互动的环境,不再局限于他所处的物质世界中——技术已经在这个新的数字世界中释放力量

虽然在旧世界成长起来的几代人更倾向于赞美技术,但是我们千禧一代,是新世界的试验品。我们在未经检验的、外来的、全能的数字范式中成长,认知系统和生理系统都因此改造重塑。

猝不及防:新数字世界的到来

数字范式意味着物质世界逐渐数字化,它是虚拟和真实的结合,让我们主观认为的“现实”被现实和数字世界中的经验共同决定。

如果说在过去,为了生存,人类不得不进化认知系统来适应环境,那么现在,由于千禧一代生活在数字化的现实世界中,这种数字生存范式又给我们的认知系统增加了一个“认知权重”X。这就意味着,数字原住民还要分出部分精力,用于维持数字化生存和网络身份,这是以往不曾存在的“认知负荷”。

hougarden

我们还可以探索数字范式的功能性角色,它可以作为信息获取的工具,让沉浸在数字环境中人能够以更快的速度访问更多信息,还能通过网络环境(而不是现实物质)直接塑造人们的认知。从这个角度来说,千禧一代所接受的信息轰炸要远远超过前几代人,这也算给我们增加了另一个认知权重Y

是什么促成了数字范式的形成、存在和风靡?又是什么让数字范式直接改变了人类?

首先,是因为公众缺乏足够的信息来了解技术的普及程度。老一辈的人根本不承认数字化是一种范式,相反,他们只把它当成一种工具。尽管有时人们会善意地提醒我们“沉迷电子设备会钝化大脑”,但不论是父母这一辈,还是我们千禧一代,几乎都没有意识到技术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支配着我们的社交、沟通和情感,且这种程度以后还会不断加深。

第二个原因是,围绕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在上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科技公司被寄予“锐意进取、打破常规”的期待,却几乎不考虑这些创新可能会造成社会和文化体系的紊乱。甚至,在将新产品或服务投放到市场上之前,不需要任何调研或依据来证实这项新技术的社会效益。科技创新者们看重的,就是产品质量和数据增长,这就是目前的主流。

hougarden

这样一来,在社会、文化和认知体系全部被技术重建的时候,人类几乎是毫无准备的。猝不及防地,数字范式完全浸润了原有的社会系统,对人们行为和认知产生的影响意义重大、势不可挡、不可避免。

潜移默化:物质世界数字化的影响

数字范式中的认知超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人类的认知。比如“谷歌效应”指的是,搜索引擎的出现减少了人们记住的信息量。我们已经开始把互联网当作是记忆的延伸,将其作为真相和知识的储藏室,而这些信息原本是应该被记在大脑里的。

尽管我们脑子里记住的东西在减少,但与此同时,我们越来越能“记住”在哪里能搜索到这些信息。新一代的年轻人们虽然常常被批评“记忆力差”,但是我们的认知系统已经自动优化了,更加适用于这个信息丰富的环境——因为我们可以即时获取信息,所以我们不需要记住它们,只需要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这些信息。

hougarden

这种认知优先级的变化,是神经重组的结果,也可能是另一场认知革命的迹象。上一场认知革命发生的时候,人类用了4万年的时间,发展出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这一次,可能只需要30年。前所未有的认知负荷所引起的认知调整,也许会引起人类行为的改变和进化。

生活在信息经济时代,注意力就是我们的货币。无论是什么产品、商业模式或者价值主张,无论是用户刷信息流、使用app或玩免费游戏,在这其中,科技公司都在抢占用户的注意力。“给用户提供最佳的使用体验”,实际上意味着“科技公司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用户的行为倾向和认知机能来提高他们的活跃度?”在这种经济模式中,心理战是技巧,而刺激多巴胺是目的。

科技公司以多巴胺为诱饵来刺激千禧一代。当我们和平台成功互动时,我们得到了奖励——被点赞、转发、分享。当我们减少互动时,则会受到惩罚——失去榜首位置或者丢掉粉丝。精心设计的彩色屏幕和图标一直在刺激我们大脑的奖励系统,为它们提供多巴胺。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屏幕设计,旨在引导用户的行为,从潜意识里操纵用户,让用户做出原本不会做的行为,从而得到科技公司想要的结果。

hougarden

虽然多巴胺的刺激在短期内可以令人感到愉悦,但它们对行为和生理都有长期影响。收到标题党的推送、朋友圈照片被点赞……这些诱导产生多巴胺的刺激会提高身体的正常多巴胺水平,让人们产生愉悦心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会逐渐适应,必须始终维持高水平的多巴胺分泌,才能保证正常的生理机能,最终造成“多巴胺上瘾”。

渐渐地,通过这种积极的、非自然式的社会化强化,我们习惯了为自己建立一个多巴胺最大化的环境,在这里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快捷便利地使用技术。这种持续的、伴随多巴胺分泌的日常互动已经提高了我们的快乐底线,而对电子设备的持续高频使用则意味着,我们已经建立了多巴胺耐受。最终,我们在生理意义上依赖电子设备。

直面症结:技术创新背后

多年以来,在我们建立多巴胺耐受的同时,使用技术的阻碍也在逐步减少。智能手机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让数字服务唾手可得。竞争激烈的市场,降低了数字服务的价格,让每个人都能买得起,连政府部门都优先考虑落后地区的网络发展。手机应用变得更易于使用,功能多多,界面友好,越来越多的服务从实体转向线上。

hougarden

这些便利和刺激导致了一个结果: 我们花在数字平台上的时间越来越长。 自由意志向诱惑投降了,我们无意识地滑动手机,眼睛一直盯在屏幕上。 而你现在可能已经知道,这是一个由化学物质驱动、周期性的刺激结构: 用户需要以更快更简单的方法来获得多巴胺,科技公司正好有这样的能力 。 在科技创新的幌子下,在市场和多巴胺的驱动下,他们宣称,自己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这个循环还在不断运行,每次技术迭代都在缩短用户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让用户更快地滋生不耐烦情绪,提高他们的期待值,并且为使用更好、更快、更便捷的技术提供光明正大的理由。

如今,科学家们正从过去几十年“前数字世界”留下的文献中,努力识别、理解、区分数字范式诱发心理疾病的因素。

他们发现,近些年来,多动症的病例激增,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原因未知的焦虑吞噬了整整一代人。但是,新世界刚刚接受了数字范式,这种错综复杂的主观病症并不能用旧世界的科学来解释。

hougarden

健康问题需要专业的医学诊断,而心理问题则需要认知上的诊断。如果人们的认知系统继续从根源上受到挑战和利用,心理问题将会继续困扰我们的后代。行为疗法和药物都是可用的治疗手段,但是只有重新设计大脑刺激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心理疾病,将心理健康问题扼杀在摇篮中

这也并不意味着技术是心理疾病的唯一原因,也不是说重新设计刺激机制就可以解决人类所有的认知问题。相反,这种疗法只是假设,如果科技公司推崇的价值观不是通过利用、剥削人们的认知机制换取更高的利润,那么每年精神健康病例的增长率就会显著下降。

同时,这种刺激结构引起的负面影响并不局限于认知机制,相应的行为表现也无处不在。在过去的十年间,科技产品不仅仅是为全部用户统一设计的产品,它们越来越重视每一位用户的体验,让个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定制个性化体验。它们强调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给用户定制界面、推荐信息流和聚合兴趣内容。

hougarden

我们自己的偏好、倾向和欲望构成了数字世界的中心,潜移默化中,会觉得现实世界也理当如此。年轻人自私自利时,需要被时时提醒,世界并不是围绕着他们转的,但是如果他们已经适应了数字范式,还能相信与之完全相反的准则吗?

这并不是在给讨人厌、不尊重人的熊孩子们找借口,也不是为了洗白注意力不集中、缺少耐心等其他认知方面的问题行为。这不是在怪罪任何一个特定的群体,或是批评对个人在物质数字化进程中的关注不够,我们只是在强调,在数字化进程中一环扣一环的“系统”作用,正是我们过去所低估的角色。

hougarden

新世界以技术为名,以便利和快乐为饵,引诱着人们一步步走进数字化的陷阱。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我们的认知系统和行为模式都在慢慢发生变化。技术还仅仅是老一辈人眼中的工具吗?不,千禧一代说,技术正在成为我们的主宰。

1.来自Mikkel HelmerNielsen

本质上是缺乏对自己的行为和身处环境负责的能力,这通常导致(你们)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这种辩解的尝试冗长又抽象。这就是缺乏自省能力导致的后果。这个问题,是每一代人都已经历或正在面对的,直到这一代人成熟(问题也会随之解决)。现代科技发展只是让这一切变得越来越明显了。和前人相比,千禧一代的成长时代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有所不同。一切都在加速,几百年来都是如此。再多的华丽辞藻和分析都改变不了这一点。当你们长大了,有了十几岁的孩子,你们也一样会这么抱怨他们的。这就是命运的循环。

2.来自Sean Ross

3.来自John McMahon

附录:背景知识补充:各代际分界线

(来源:美国皮尤研究中心)

hougarden

代际分界线的划分不是十分精确的,但也不是随意制定的。以下分类是目前学界通用的方法。目前,只有“婴儿潮”(BabyBoomer)是美国人口普查局官方定义的。

代际分界线

·婴儿潮一代(Baby Boomers): 1945-1964年出生。 二战后,美国出生率激增。 该世代的人口远超相邻的两代人。

·X世代(Generation X = Gen X): 1965-1980年出生。

·Y世代(Generation Y = Gen Y = Millenials): 1 981-1996年出生,又称千禧一代。 2019年,该世代年龄为23-38岁。

·Z世代(Generation Z = Gen Z): 1997-2012年出生。 2019年,该世代年龄为7-22岁。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