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次出国,遍访欧美,他还是只想当皇帝的好奴才

社会作者: 西洋君
八次出国,遍访欧美,他还是只想当皇帝的好奴才
摘要历史给了很多人机会,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把握得住。
1918年,民国六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年,由一战后的巴黎和会引发的五四运动前一年,在北京城,一位七十二岁的老人却用“宣统十年”这样的落款纪年,向时年13岁还居住在紫禁城中的的废帝溥仪呈上自己的临终遗折,称:“臣八旗世仆,一介庸愚……瞻望阙庭,不胜依恋之至!”
一个在大清亡了六年之后还如此悲切的人,不少人会猜是这一个没见过世面的老顽固吧。然而这个人在他七十二年的人生里,却以使节的身份出国八次,精通英语,在海外度过了27个年头,可以说在当时的中国,没几个人比他还见识过外面的世界。那么经过27年的海外生活为什么他到临死前还念得是君君臣臣这一套呢?
我们尝试从他的经历里寻找一些蛛丝马迹。
张德彝,汉军镶黄旗人,晚清职业外交官。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出生于一个落败的旗人家庭,家境困窘。好在其天资聪颖,在读书上颇为勤奋。在其舅父的资助下,考入清王朝官办的第一所外语学校——北京同文馆,成为首届10名学员之一。看过我们之前介绍徐继畬()那篇文章的读者应该还记得这个机构,正是徐继畬晚年出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兼总管同文馆大臣。可以说,张德彝的人生经历和际遇与同文馆息息相关,如果没有同文馆,就不会有张德彝以后的八次出国,那么他的人生就要被改写为另一种样子。
hougarden

张德彝照片

而从恭亲王奕䜣与徐继畬的遭遇我们不难看出,在当时,学习外文是十分上不得台面的事情。绝大多数的传统士大夫阶级以为学洋文夷语不成体统,不肯送子弟报名应考。据说到京师同文馆来学习的旗人家庭被认为很不光彩,他们利用一切可能的办法来抵制,实际上入学的只有那些家庭没有什么政治影响的人。
清政府为了鼓励入学,学生可以“坐补马甲钱粮”;后来又改为每月发给“膏火银”三两,学习成绩优秀的另有奖金;三年期满,按考试成绩分别授予七、八、九品官职。如果不是家庭困难,张德彝未必会进同文馆,去“坐补马甲钱粮”和领取那份“膏火银”了。也正是这样区别于传统科举考试的出身,让张德彝在此后一直自怨自艾。
hougarden

恭亲王奕䜣(1833-1898),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咸丰驾崩后联手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因其主政期间支持洋务派,积极同外国交往,被当时士大夫讥称为“鬼子六”。

话虽如此,张德彝在同文馆的学习还是十分努力。1862年入学,经过三年的学习,1865年,张德彝以优异成绩从京师同文馆毕业,被授八品官。
1866年,积极鼓动清政府向外遣使的英籍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回国完婚,总署利用赫德此行之便,派遣斌椿代表团随赫德赴英考察。这次出国的任务很简单,“”,其实就是非官方的公费观光旅游。
hougarden

斌椿代表团,右起第四为张德彝

任务虽简单,然在遣派人员的方式上,总署大臣却颇费心机。由于当时没有懂外语的人才,奕䜣建议派遣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是入选的三学生之一,时年18岁。
由此,老大帝国开始第一次出访考察欧洲的同时,张德彝也开始了他共计八次长达27年的出国之旅:

●1866年清廷第一次组团赴欧州游历,张德彝是同文馆学生中入选三人之一;

●1867年中国第一次派外交使团(蒲安臣使团)访问欧美,他是使团的翻译;

●1870年中国第一次派出专使赴欧洲交涉,他任专使崇厚的随员;

●1876年中国第一次向外国派驻公使,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的翻译官,期间(1878年)奉调随崇厚出使俄国;

●1887年随洪钧到柏林使馆任随员;

●1896年随罗丰禄到伦敦使馆任参赞;

●1901年随那桐到东京使馆任参赞;

●1902至1906年,任出使英国大臣。

除此之外,作为清末外交领域的活跃分子,张德彝还参与了不少其他外交事务:

1900年4月,张德彝充任清驻英、比、意等国参赞官离任回国后,恰逢“庚子变乱”,慈禧派张德彝前往英驻清公使馆进行交涉;1904年,张德彝赴日内瓦,代表清政府签署《日内瓦红十字公约》,经慈禧批准,由张代表签字,拨发白银十万两,作为国际红十字会经费。这应该是中国第一次拨款于国际组织。

张德彝的英语水平也是不错的。1891年,他受命担任光绪皇帝的英文老师,1895年张编撰了《英文话规》,一部帮助当时中国人学习英语的教科书,也可以说是一部词典类的工具书。有人认为,张德彝的《英文话规》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一部中国人编撰的汉英字典。
1906年,张德彝回国,从此不再外出。同年,被授予正白旗汉军副都统。1907年,升任镶兰旗蒙古都统。1918年病逝于北京。
八次出国期间,张德彝笔耕不缀,每次都留下一部以“述奇”为名的日记体裁的见闻录,共七十余卷,二百余万字,时人称奇。他逝世时有人送一副挽联,写道:

环游东亚西欧,作宇宙大观,如此壮行能有几

著述连篇累续,阐古今奥秘,斯真名士不虚生

是的,一生八次出国。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中虽没有显著的成绩,但他在近代中国对外正式交往的诸多事件中却都是当事人,可以说是时代赋予了他特别的机遇。他留下的文字记录不仅让当时的国人大开眼界,也让今天的我们能一窥封闭的中国与外界联通之时的心态。

0

张德彝作品及出版情况


比如张德彝关于巴黎公社的记载。1871年,张德彝随兵部左侍郎、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前往法国为天津教案道歉。崇厚一行到达法国后,正赶上普法战争,法国战败,第二帝国倒台。新成立的第三共和国政府准备和普鲁士媾和,在巴黎爆发了巴黎公社运动。张德彝一行为此耽搁,在法国逗留近1年。这期间,张德彝记下了普法战争、法国投降、巴黎公社起义、梯也尔政府军镇压巴黎公社的全过程,成为最先目击巴黎公社运动的中国人。

巴黎公社起义源起,政府军驱散国民自卫军,抢夺武器:

是日会堂公议,出示逐散巴黎各乡勇;又各营派兵四万,携带火器……官兵到时,乡勇阻其前进。将军出令施放火器,众兵抗而不遵,倒戈相向。

巴黎公社与政府军巷战:

各巷口多筑土石墙,几案墙,又有木筐墙,系以荆柳编筐,内盛零碎什物,堆垒成台,炮子虽入,含而不出。

巴黎公社失败:

被获叛勇二万余人,女皆载以大车,男皆携手而行,有俯而泣者,有仰而笑者……又由楼下解叛勇一千二百余人,中有女子两行,虽衣履残破,面带灰尘,其雄伟之气,溢于眉宇。


虽然张德彝对于巴黎公社成员多有赞赏,但他还是从自己身份出发,站在了政府的角度,不认同这种叛乱的行为,这也是贯穿张德彝海外之旅始终的特点。
除了这些外交使节身份带来的对各国政治的观察,张德彝不论走到哪里,只要他认为新奇的,都要记述下来。吃西餐,喝洋酒、咖啡,品尝巧克力,冰激凌,听钢琴演奏,还介绍了缝衣机,邮票,电线、电报、电话、留声机,甚至还有安全套。他到埃及看到了金字塔,进入内部游览,到美国参观了白宫,听闻了林肯被刺的详情。

1

张德彝记载林肯遇刺。凌昆即林肯,约张德彝看戏的徐尔德为当时的国务卿威廉·亨利·西华德,林肯被刺时他也负伤,在家里修养时又有刺客上门行刺,这段文字说得正是此事。


旗人爱看戏,出了国的张德彝也很喜欢看外国戏剧,与各国政要出入剧院是张德彝颇为热衷的社交活动。据考证,张德彝看过的剧目起码包括《八十天环游地球》《格兰特船长的女儿》《基督山伯爵》《美女与野兽》《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经典篇目。如果从八卦的角度看,张德彝的述奇系列确实很吸引眼球。
虽然外面的世界对张德彝冲击很大,但仍然没有改变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那一套观点。他肯定西方民主制度但却从通上下之情的角度去理解,这就误解了西方民主政治。他不能接受君民平等的思想,而是竭力维护等级制,对于民主制度下的人人平等、人民主权颇为忧虑。在他随蒲安臣出游欧美期间,美国纽约有一所小学邀请他去讲话。如此场合,被张德彝视为宣传国内文化的大好时间,大谈中国的“忠孝节义”等儒家思想。

不过相对于经历过科举考试“千锤百炼”的郭嵩焘等前辈,作为接受了新式教育的新型知识分子,张德彝在与西方接触过程中,更容易认同对方的文明地位。在随使法国期间,他曾经说道:“天下各国政教,咸有所本,固当不失本来面目天下万国,各有所长;取长补短,彼此有益

2

郭嵩焘(1818-1891),曾国藩好友、幕僚,辅助曾国藩创建湘军,讨伐太平天国。1876年任驻英公使,是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犹令张德彝惊异的是,在中国本土受洋人欺压的中国人,到了西方反而受到了不同的待遇。如驻英使馆的中国仆人在伦敦马路上遭到喝醉酒的英国人杖击,中国仆人和在国内一样不敢与之理论,只有避开了之。反倒是英国人不能容忍,把那名滋事的英国人执交巡捕,并有英国绅士致书刑院,力主严惩。后刑院判“羁管两月示惩,并刊布新闻纸”。英国政府如此慎重处理此事,这令张德彝大为感动。郭嵩焘对此也感叹说:“以礼自处如此,吾甚愧之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人主张开眼看世界,他们是近代早期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先行者。然而,由于没有亲历西方,他们对西方的认识不免带有主观、不符实际的猜测。近代中国较早与西方国家有亲身接触的是以张德彝为代表的第一批踏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外交官。

3

钟叔河“走向世界丛书”张德彝作品,岳麓书社


然而张德彝却只是被时代裹挟被动地承担了这一角色,把对西方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述奇阶段,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自从清政府灭亡,张德彝在外事上再未有新的贡献,其一生的外交履历,实在难称杰出,因此很快就籍没无闻。直到80年代,钟叔河先生主编的走向世界系列丛书收录了他的作品,终于才让部分人了解到了他的经历。而在钟叔河先生为张德彝作品写的几篇序言文章里,对其评价也是平庸,可以说十分中肯。
历史给了很多人机会,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把握得住。

参考资料:

1.走向世界系列丛书张德彝作品,钟叔河校点,岳麓书社。

2.张德彝—一个晚清外交官西方认识的成长史,楼秀丽,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3.张德彝西洋看戏补考,张治,上海书评。

4.张德彝与西方近代文明——以八部《帆海述奇》为考察中心,王春燕,鲁南大学硕士论文。


(责任编辑:Aimee)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