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
中文简体
分享

比个剪刀手怎么都能泄露指纹?

生活作者: 网易H5
比个剪刀手怎么都能泄露指纹?
摘要近日微博看到了一条细思极恐的新闻:拍照比“剪刀手”会被窃取指纹信息!

近日微博看到了一条细思极恐的新闻:拍照比“剪刀手”会被窃取指纹信息!

hougarden

有专家称,“1.5米内拍摄的剪刀手照片就能100%还原出被摄者的指纹,只有超过3米拍摄的照片才难以提取其中的指纹。”

翻了翻相册里姿势贫乏的自拍,我确定专家抛出的关键词戳到我的痛点了。新媒体时代,专家输出内容都这么直击心灵了吗?剪刀手到底做错了什么??

对此网友纷纷给出了解决方案:学男明星向内比剪刀手、比鸡爪手、比小拳拳等。

玩笑归玩笑,但拍照可能泄露的指纹信息真的非常危险吗?

在专业痕迹检验鉴定师 @痕迹检验师九滴水 的微博,我们了解到:

指纹识别利用的是指纹上9个细节特征,细节特征的形态、大小、二维坐标都是相对固定的,这也是做指纹比对的前提。

拍摄照片时手指角度的倾斜都会造成细节特征位置、大小、形状的改变。如果一枚指纹的细节特征有误、看不清楚细节特征,这个指纹就会被称之为“废指纹”,不能被任何领域应用。

hougarden

微博@痕迹检验师九滴水

更何况我的像素和滤镜也确实不支持指纹采集啊!

hougarden

hougarden

诧异于拍照竟然会产生指纹信息泄露的同时,不少网友对照片公开人脸信息可能会导致的刷脸权限被乱用也深感担忧。

其实,FaceID这类人脸识别系统用的是感深镜头,要立体的轮廓才行。

如果仅凭一张2D照片就能打开手机和支付宝的话,人脸识别就不会被广泛应用了。所以对于有法律保障的安全技术,我们也不必太过敏感。

但肖像权就不一定了。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换脸换头不再像以前电视剧里那么粗糙,不管是照片还是视频都能P得栩栩如生。也有心术不正的人用着先进的技术做着下流的勾当。

据澳媒报,今年22岁的法学院学生马丁在谷歌上发现自己的肖像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被用于一个武打电影中。

hougarden

随后马丁通过邮件与发布者取得联系,而发布者却威胁说自己手上还有好几部没发。想要删帖得用自己的真果照或者比特币来换。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国内外已经有许多明星的脸被“换”到不雅视频当中。而前阵子爆火后紧接着被封杀的换脸APP“ZAO”也涉嫌用霸王条款侵犯大众的肖像权。

hougarden

隐私泄露离普通人并不遥远。

最近,一位人工智能从业者在网络上公开兜售“人脸数据”,数量高达17万条,内含2000人的肖像。

hougarden

每张照片除了人脸位置的信息外,还有人脸的106处关键点,如眼睛、耳朵、鼻子、嘴、眉毛等的轮廓信息。

不仅如此,数据中甚至还能提供人物的性别、表情、情绪、颜值、是否戴眼镜等信息。

而这些人并不知道自己的“脸”正在网上被公开售卖。

hougarden

图片来源:北京青年报

商家称,这些售卖的人脸样本中,一部分是自己从搜索引擎上抓取的,另一部分来自境外一家软件公司的数据库。

目前像这样谋取私利,罔顾他人隐私的买卖已经从身份证、电话号码这些外部信息上升到了生物信息的级别。

据NBC报道,IBM从Flickr网站上抓取了近100万张照片用于训练人脸识别算法,包括一些摄影师拍摄的人脸图像以及自拍照,但他们对此毫不知情。

其中一位奥地利摄影师有超过700张照片被用于研究面部识别技术。类似的公司也常从Flickr、Instagram、YouTube、Facebook、Google等网站及图片库,免费抓取人脸图像以喂食算法系统。

这些训练并不仅仅是学术研究,最终会被拿来赚钱。

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销售面部识别技术,我们的面孔也会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数据库中。以至于很多人调侃说,我们身在“裸奔”时代。

大数据时代我们愿意用部分隐私交换便利,获得个性化的服务,受到法律监管的大平台也落实了用户隐私保密协议。

但有些时候,我们对隐私暴露的防范心不够强,无法识别霸王条款和生活中的骗局。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具备隐私保护意识,从自身出发降低隐私泄露的风险。

终端是第一道屏障

不要让陌生人随意使用自己的手机电脑,也不要轻易在陌生的电脑上输入密码等。如果实在需要,输入后,清除好记录。如果是在浏览器上输密码,记得用隐身模式。

旧手机中保存有使用信息,通讯录,电话记录,甚至部分存储信息。如果你想换手机,旧手机准备二手卖掉或者以旧换新,一定要格式化和重置网络,SIM卡和外置内存卡一定要取出。

在社交网络上谨慎暴露个人信息

姓名、工作单位、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等千万不要随意在社交网站上透露。火车票、飞机票等带有条形码的物品,借助特殊软件就能轻易获取你的身份证信息。

含定位信息的游玩打卡图片,如果po在朋友圈或微博,等于告诉别人你此刻并不在家。如果被知道你家地址且心怀鬼胎的人盯上,后果不堪设想。

家人(父母、子女、老人)的姓名、照片和生活信息也要谨慎暴露,很多诈骗分子就是利用家人关系打电话勒索钱财。

警惕网络信息采集

很多人喜欢连接免费WiFi,但来历不明的WiFi不仅可以获取你使用手机的IMEI识别码,甚至还能获取你的登陆账户和密码,账号隐私(如 Cookies)会存在被监听盗取的可能。

所以在使用公共网络时,尽量用浏览器的隐身模式上网,不要登陆隐私账户。不注册来源不明的网站,不轻易点击短信和邮件里的链接,不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程序,避免被钓鱼。

近年来,云存储解放了硬盘的压力,但是不要太依赖云同步。一些非常私密的东西在不做加密保护的情况下上传到云端是不靠谱的,尤其是照片和机密文件。

此外,一些“内部测试”、“游戏测试”等小程序,会要求用户填写身份证号码、生日、联系电话等信息,要三思而后填。

hougarden

如今互联网越来越发达,除了享受便利,我们还要不断更新对网络安全风险的认知。对个人隐私和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视也应该进入到家庭、校园和企事业单位,成为人人必备的“基础防身技能”。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