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
中文简体
分享

科技、艺术、同质化突围

生活作者: 曾小苏
科技、艺术、同质化突围
摘要硅谷,4年。AI/Fintech/SaaS… 纽约,2年。歌剧展映、赛博朋克。

硅谷,4年。AI/Fintech/SaaS…

纽约,2年。歌剧展映、赛博朋克。

这是我过去6年的生活,在硅谷和纽约,在这两种对立但又同样强势的文化碰撞夹击之下。

《十三邀》一个嘉宾说他看世界看宇宙的运行,有一套完整的不需要区别对待的方法论,我很羡慕。

如今在美东美西两个地方都呆了不短时间,同时伴着不短时间的困惑之后:他是对的,我也可以。

正文开始之前,先邀请你看一篇我之前写的文章《创业、艺术家和量子物理》(点击查看)。

然后我们来浅浅聊一聊,科技艺术的跨界以及商业化社会中个体的突围、进化。

艺术是回归也是突围

纽约是一个金融和艺术之都。城市的气质表面上因穿梭在钢筋水泥中那群做金融的人显得焦虑,但骨子里的曼哈顿是无法形容的浪漫有味道,玩儿艺术的人给这里填充了更实在的血肉,多元而且欢乐。

其实在纽约,每个人都会放飞和回归部分自我。对于我来说,带来的改变是欣喜地重拾起了对艺术的喜好和更多的探索。后来发现这样一来,反而也能更好地看待和梳理之前从事的科技以及资本运作。

平衡了左右脑,边界不那么清晰反而眼界更宽广,数据量变大决策精准性大概率上会提高。毕竟世界的维度并不是单一的,解决方案也并不是二元对立。

对艺术的这种重拾是间隔了若干岁月的,当年技能已基本清算为零。5到13岁,学习之余我在排练室度过,顺手考了个二胡十级优秀,在乐团坐了头把胡。勉强可定义为艺术造诣还行的那种小孩子吧。

初二开始,我再难有时间去练琴。类似这种艺术类童子功出身的人,之后很多都在日渐沉重的课业下牺牲感性多年,最典型是在高中文理分科时羞耻地从众了。那届我们年级有17个班,其中15个理科班。

我们这代人,接受了太多理性和逻辑的熏陶,工作后又大多成日在充满隔绝感的写字楼里度过,越和数字相关可能赚钱越多。谁让我们赶上了一个如此发达的商业社会呢。

如果计算就代表着聪明,这个年代聪明人太多了。我们又该如何在同质化人群里突围?

捕捉到科技+艺术风

前阵子我去北京,在那匆匆两天间,小米发布了其打入时尚界的美图手机,还第一次给参会人员送了后现代塑料小包包和CHANEL香水;百度继续宣称all in AI,被当头泼了冷水。

小米这个改变有点意思,但我也没多聊。这次我没再像往常一样流连于拜访科技公司和各种基金,而是自定义了一场科技+行程,重点是科技娱乐行业和新艺术消费。

像是一场观物和造梦。

位于安徒生花园的一家公司,做多媒体艺术设计表达。前阵子在南京看了他们的一个展,整个场景展现,可是说是TeamLab做的沉浸式发光二极管空间的升级版,极尽绚丽中是满满中国风元素。

放几张图记录一下:

hougarden

进门的黑洞

hougarden

星云

hougarden

洛神赋

hougarden

hougarden

百花图

hougarden

千里江山图

主展是《洛神赋》场景再造,《百花图》《千里江山图》光影塑境。技术的实现上,是通过AI对三幅中国古画原画的深度学习,把作画元素掰开然后揉碎,加上云雾实景和云纹景别,3D再现。

到了这家公司,在一间可以称之为暗室的地方,我确定了这个团队的卓越低调:张艺谋导演御用团队,“北京八分钟”“一带一路”和全国能叫上名的大型艺术展都在这设计完成。内容涵盖传统和后现代艺术。

重点来了,他们专门留了整整一层地下室将近360平的空间给到科技跨界元素进驻,今年刚落成。公司老大是设计背景出身,对科技的热情让他在前一天凌晨六点睡觉的情况下,中午赶来聊了俩小时。

他说,他们是用科技定义和表达了艺术。

之后去的位于798的另一家公司则是用艺术重塑了科技。

hougarden

这家公司是用创投圈融资方式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穿过红砖和铁质旋转楼梯进到驻地,像走入了一个艺术驿站,连考究的实木书架上放的书都是国际最新一期的时尚杂志。

团队刚接了一个国内硬件科技公司的“传统行业空间场景化”项目,之前的项目则是沙漠音乐节、复古科技单品、明星和高科技元素结合的形象重塑这些。

创始人说这是种不可阻拦的进化,还给我推荐了两本书:

hougarden

8月4号,在办公驻地,他进行了第三次巨型年度演讲。主题是“与其预测,不如进化”。边缘、速度、离散、数字商业的新规则要求的操作系统……跨界

科技创业是一种概念艺术

在经济大环境低迷和下沉的今天,所有人都在说进化。进化,在我看来,就是拓展边界。

科技和艺术的彼此拓界,我觉得可以用“科技是一种概念艺术”来概括。那么概念艺术本身的概念又是什么?我们先来证实一下它是不是本质上真和科技尤其是互联网创业有什么关联呢。

概念艺术指的是艺术家通过讲故事可视化角色、环境、道具等描述一个场景,和赋予的意义。(当CEO在融资的时候,就是这么一个状况)

成功的概念艺术家将他们的个人风格注入他们的工作。(CEO基因决定公司基因)。

如果你想成为好的概念艺术家,你需要一个升华的说法使你变得特别。(例如“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举一个例子。2017年,Nigel Gifford设计了一种可以装载食物的无人机,机翼部分是可食材料,机身和舱室也装满了食物,而其余的结构是木制的,可以拆解下来,用于食物的烹饪。无人机被用来向灾区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hougarden

这架无人机,就是一个概念艺术品,这个产品,让硅谷感到很自豪。

还有一家公司叫Me-too,做科技小配件。比较有名的作品是骷髅和标本鲨鱼,代表了人类虚弱和死亡的象征。

我们就可以得出了简单的结论:

【1】当技术推动艺术边界,通过对艺术进行创新或瓦解而非体现,技术创新就转化成一个最终的理念。

【2】概念艺术很多时候是不停创造新的艺术概念,那么科技领域就是一个非常酷而且玩法多样的场景。

【3】科技通过艺术来表现,就把冰冷的数据和结构转化成了人感官和情绪的一部分,引起了共情和行为上的亲近感。为世界创造了新的好东西,或者是更接近真实的释义方式。

以上概念其实都可以跳过,重点是结论:科技和艺术的跨界融合应用,这种进化在当下的商业社会,是不可挡,且不可逆的。

我这篇文章也是由感性慢慢写向理性的,也是一个序章,欢迎在后台给我留言讨论哈,我已经通过后台和900+历史留言者成为了网友。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