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里云、腾讯云的恩怨情仇

生活作者: 刘旷
阿里云、腾讯云的恩怨情仇
摘要云是对网络、互联网一种挺有新意的比喻,但令人惊奇的是,以SaaS为代表的云服务技术,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出现。

云是对网络、互联网一种挺有新意的比喻,但令人惊奇的是,以SaaS为代表的云服务技术,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出现。技术出现的很早,不过直到2006年,亚马逊推出AWS服务,才使得产业界,真正认识到云服务或者说云计算服务这种新IT服务模式的诞生。

经过多年的发展,云服务相关技术和服务已经相当成熟。但在整个云服务领域,市场较为集中,马太效应凸显。世界市场2016年之后,被亚马逊AWS、微软Azure、阿里云、谷歌云、IBM“五朵云”建立了稳固的统治;中国暂时处在了阿里云、腾讯云、AWS、中国电信天翼云、金山云“五朵云”的笼罩之下,不过中国市场更有活力,存在更多的变数和可能性。

一、国际战场:中美云巨头对抗

云服务市场国际巨头间的格局,大体维持在AWS确立了其先发优势的情况下,微软、谷歌、IBM奋力追赶时的势态。当前,AWS在国际市场上优势最大,2018年占全球公共云市场的40%以上。之后穷追不舍的微软,市场份额在10%左右。最大的变数是来自国内阿里云,其市场份额在2018年上半年超过IBM,位列全球第三 。而整个云服务市场的主要玩家,分别来自美国和中国。

hougarden

美国玩家之间的恩怨情仇

在目前世界最大的“五朵云”中,AWS在2006年率先推出云服务,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谷歌和IBM同样在2008年下场,但是由于对B端业务的理解能力相差较大,IBM很快夺取了AWS之外,最多的市场份额;反观谷歌,很长时间内,都迟迟无法厘清云计算的发展逻辑,一直在战场之外打酱油。

现在的“二师兄”微软,其实是“五朵云”中最晚进入战场的新兵蛋子。在2014年之前,微软被华尔街视为“生命周期走至后半程”,直到微软Azure与原有产品线无缝融合,围绕微软庞大的用户群体做文章,完成从单一卖产品到云生态体系的转型,2015年之后又成功抢过了IBM云服务的第二把交椅,微软才再度成为华尔街的宠儿,Azure被誉为“唤醒公主的王子”,微软市值因此暴增4倍多,老树开了新花。

微软一套骚操作耍完,晃花了老伙计谷歌的眼睛,谷歌因此大受刺激。于是,2015年谷歌调整了组织架构,成立谷歌云事业部,聘请硅谷传奇女性、VMwar创始人戴安·格林掌舵新部门,直接向CEO桑达尔·皮查伊回报工作。女将军确实非常凶猛,通过对内收购、整合补短板,对外上新打法,一套“组合拳”打下来,一年时间过去,就抢走了RackSpace第五的名头,让RackSpace从全球前五名服务商中消失。

比较奇妙,IBM和RackSpace这些美国的硬件类服务商们,在云端战场上的表现,像是十足的“软蛋”。先后被AWS、微软、来自中国的阿里巴巴和谷歌这些软件服务商吊起来打。

而且据高盛预计,2018年亚马逊、微软、阿里巴巴和谷歌占据了核心云计算市场约56%的份额,到2019年它们的份额将合计达到84%,IBM非常有可能会在2019年云服务商top5中消失,而替补它大概率就是另一家来自中国的云服务提供商——腾讯云。

中国玩家们的异军突起

中国云计算被一些戴有色眼镜的西方媒体称为“世界秩序的搅局者”。抛开这个论断的荒谬性不谈,以这种思路来看2009年9月正式推出的阿里云,它也确实搅动了整个世界的云服务市场。2015年夺取了RackSpace的第四名,2018年上半年市场份额超过IBM,跻身世界前三。

阿里云的成功不单只是自己的成功,也在客观上对国内的市场进行了开拓,对云服务提供商们形成了刺激作用。在IDC的“2018年全球公有云IaaS服务商份额TOP10排名”中,阿里云、腾讯云、天翼云、金山云分列NO.3、NO.6、NO.7、NO.10,前十名中,有四名来自国内。

其中腾讯云的全球IaaS市场份额也排到了第六名,与阿里云差了一个谷歌和一个IBM。但是相比阿里云在全球18个区域开放的服务;腾讯云在亚太、北美、欧洲等24个地区都建设了基础设施,计划在全球市场大力开拓。总的来说,国内云服务商的业务重心依然是中国,但是对开拓海外市场,也都普遍抱有很高热情。

中国云服务商们热情很高,但云服务是资产与技术并重的行业,在这两个方面,中国玩家们还没有积累起多少优势,国际市场竞争不得不依靠价格战,因此国内玩家的盈利水平,普遍较低,甚至大部分都处于亏损状态。

单就营收来算,2018年阿里云的营收为213亿元,同期亚马逊AWS的营收为1700亿元,阿里云实现的营收仅为AWS的八分之一,而阿里云,是中国至今唯一实现盈利的云服务商。不过考虑到2015年胡晓明接手阿里云时,AWS的营收是阿里云的38倍,营收差距事实上是在不断缩小的。

并且胡晓明在2018年曾说过:“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未来三年,技术追平亚马逊。”乐观来看,中国目前和美国的技术水平其实也已经相差不大。

可以预见,在云服务这个领域,随着时间的增长,美国玩家们承受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而这些压力,显而易见,都来自于中国玩家们的强势崛起。

二、国内战场:阿里和腾讯的宿命之战

国内的格局,和国际上很像。同样是电商巨头旗下的云服务商,阿里云在国内拥有先发优势。IDC中国公有云市场数据报告,2015年统计至今,多年来年来阿里云一直位居中国市场第一。在2018年上半年,阿里云中国公有云市场份额达到43%,依然保持第一的地位。第二大服务商是腾讯云,2018年上半年的市场份额达到11.2%。

hougarden

另外,国内的云服务市场相对国际市场甚至要更复杂一点,现存的云服务商大体可以分为综合云服务商、电信云服务商、专业CDN服务商和共享CDN服务商四类。

其中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百度云、华为云、京东云这些综合云服务商技术和价格优势明显。仅阿里云和腾讯云两家,市场份额就占了国内云服务市场的一大半。

电信云服务商底蕴深厚,实力也很强大。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这两大电信服务商,体系严密,用户积累优势明显。尤其是发力较早的中国电信天翼云,已经成长为中国第三大云服务商。但他们的产品单一,更迭缓慢,用户粘性不强。

网宿科技这种专业CDN服务商,以及迅雷、云帆之类的共享CDN服务商市场份额越来越小,因为综合云服务商的一般CDN服务已经免费,而且更加稳定可靠。

除了这些,一些有技术积累优势,并且走差异化发展路线的服务商,也有着一定的发展空间。以UCloud为例,UCloud从成立开始即纯粹做云、不做业务,不做SaaS、不与客户和合作伙伴竞争,“天生可被集成”,可与各类合作伙伴强强携手。简单来说,就是为阿里云这些巨头作补充,坚守“中立安全”路线,让UCloud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甚至高于国际巨头微软Azure,位列第六。

宏观来看,云服务市场,亚太地区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北美或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而在整个亚太地区,中国是最大的市场,增长速度也快于其他国家。虽然蛋糕的确在不断变大,但是另一方面,中国云服务市场的集中度也在不断上升。

电信服务商、CDN服务商、和垂直云服务商们,无力对阿里云的统治地位发起挑战。在中国,可以对阿里云形成实质威胁的,只有“BAT”的其他两家,尤其是市值和阿里旗鼓相当的腾讯。

对于阿里和腾讯的竞争,所有人应该都习以为常了。从游戏、资讯、影音娱乐、互联网广告到交通出行、旅游住宿、美食外卖、移动支付甚至金融保险等等……在几乎每一个互联网可以触及到的行业,阿里和腾讯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云服务,对于阿里和腾讯来说,是新的、但又至关重要的战场。“3G/4G通讯技术+智能手机”是上一个十年,互联网市场繁荣发展的技术根基。市场发展紧紧围绕着“移动互联网”这个核心,通讯社交、文化娱乐、金融支付等等,谁更贴近这个核心,谁就能取得更多优势。

目前业界已经达成共识,“5G+IOT+AI+大数据”是下一个十年的技术根基,互联网市场的核心将会是“万物智能互联”。而云计算是盛放大数据这些水的缸,也是孵化AI的极佳温床,阿里和腾讯,谁能在云战场上成为最后的胜利者,谁就更有机会主导“万物智能互联”很大一部分的发展方向。

因此,尽管云服务在一开始并不被腾讯重视。在认清局势之后,腾讯在云服务领域对于阿里的追击,不遗余力。

三、技术角力:先发优势和另辟蹊径

可惜,现实总是残酷的。阿里云正式成立于2009年9月,腾讯云成立于2013年9月。先发展四年,让阿里云的技术水平与腾讯云拉开了一定的差距。

弹性计算(云计算的核心能力)、数据库、存储、人工智能(大数据)、CDN 业务、域名服务是云服务商的七项基本能力,从这七个方面一一对比,可以对阿里云和腾讯云的技术水平,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弹性计算

因为业务需求,弹性计算成为阿里云的核心产品,拥有包括云服务器、专有网络、容器服务、弹性伸缩、负载均衡等9 项业务。但是其在计算领域更加专注于底层的的计算能力和稳定性,尤其是2018年3月推出的弹性裸金属服务器(神龙),跟AWS的Nitro很类似,都是通过先进的虚拟化技术打破物理机和虚拟机的隔阂。

腾讯云在基础计算能力的提供上,投入精力也不少,包括标准的云服务器、GPU 云服务器、FPGA 云服务器等,在弹性计算上,腾讯云希望通过大量的投入研发和实践,帮助用户更好的使用云计算。

数据库

在数据库方面,阿里云拥有足够的诚意,不管是普通用户常用的三大SQL 数据库(MsSQL、MySQL、PostgreSQL),还是流行的NoSQL(MongoDB、Redis、Memcache),都为用户提供了服务,帮助用户更好的使用这些能力同时,对于大数据需要的海量存储,阿里云也提供了对应的产品(PetaData、HBase 以及OceanBase)。值得一提的是自研的POLARDB,官方宣称性能是MySQL数据库的6倍。

腾讯云提供了标准的SQL 数据库和其特有的TDSQL,针对高速缓存场景的Redis 和Memcached、标准的NoSQL 数据MongoDB 以及一些适合于大数据的数据库,如HBase、分布式数据库DCDB。不过丰富的产品却没有配套的应用,腾讯云没有针对用户提供数据迁移的服务。

储存

在存储方面,阿里云提供了对象存储、文件存储、归档存储、块存储和表格存储等多种存储模式,最新的ESSD的随机读写达到了恐怖的100万。

腾讯云的技术研发略显吃力。只提供了标准的对象存储和云硬盘服务,对于一些不同场景下的需求来说,还是稍显不足。

安全

在安全方面,阿里云以云盾为基础,发展出了数十款安全产品,涵盖了WAF、内容过滤、数据加密、DDoS 防护、数据风控等多项功能,阿里本身的安全能力就很出众,在云上同样有保障。

腾讯云依托大禹网络安全和天御业务安全防护,提供了不少场景化的安全服务。事实上,更加倾向场景化为用户提供服务,也是腾讯云所有产品的共性。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在人工智能方面,阿里云以ET大脑为基础,发展了ET工业大脑、ET农业大脑、ET环境大脑、ET医疗大脑等数个AI解决方案,及50多个AI产品,在众多产品体系中,属于阿里云集中力量发展的项目,从落地情况来看,也是国内走在最前列的。

在大数据方面,腾讯云发展出来了大数据基础服务、数据应用和AI 三大体系,提供了丰富的技术产品,对于用户来说,可以借助腾讯云的资源来实现自己的基本需要。

CDN

在CDN 方面,阿里云官方给出的数字是 1500+ 全球节点,带宽储备超过120T,考虑到阿里云本身就是优酷、淘宝最大的CDN服务商,从实际效果来看,也是非常出色的。

腾讯云依托腾讯本身的业务,提供了全球1000 多个加速节点,来帮助用户去提升用户体验。但是腾讯云的CDN 的每次变更,都在较长的时间之后才能生效。

域名服务

在域名服务上,阿里云做的是最好的,其域名业务源自收购的国内最大域名供应商万网。不仅提供了基础的域名注册的服务,还针对域名交易的人群,提供了域名交易、域名预定、域名转入等服务,域名管理方面做到了一家成熟企业的优秀标准。

腾讯云只提供了基础的域名注册服务,只能算个及格。

综合来看,腾讯云的技术水平确实不如阿里云。尤其是在数据库、储存、域名、CDN这些比较传统的领域,差距十分明显,但是在弹性计算、云安全、大数据这些重要的新领域,腾讯云在重点发力之后,又不断的不断在和阿里云缩小差距。甚至某些腾讯云独家推出的技术,比如量子技术和抗量子签名技术,在业内取得了绝对领先地位,走在了阿里云的前面。

hougarden

四、客户争夺:划线和越线

客观上,相比于阿里云,腾讯云并不以技术见长。但阿里云的技术再厉害,做得再好,腾讯投资背景的企业不会使用,阿里系的竞争对手也不会使用。

在过去的几年中,阿里云和腾讯云依托各自生态,都实现了较快的增长。尤其是对于发力较晚的腾讯云而言,自身的生态圈,既是助推器也是护城河。从2016年开始,腾讯云服务不断增长,尤其是公有云(IaaS)业务保持高速平稳增长。

hougarden

根据年报披露,腾讯云服务收入在2018年增长超过100%至91亿元。到2019年Q1,虽然阿里云以47.3%的份额对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形成强力统治,但是腾讯的市场份额也上涨到了15.4%。

可以看到,美团、滴滴这些合作伙伴帮助腾讯云强化了竞争力,扩大了市场份额,让比阿里云入场晚很多的腾讯云,有了和其争长短的可能性;电商、金融生态圈也在数据积累中,逐渐帮助阿里云完善了云计算能力。

但是仅仅凭借生态圈客户,并不足以让阿里云和腾讯云未来持续与AWS和Azure这些国际玩家同台竞争。

于是经过数年的战略调整,目前两者都将目标客户群体从自身生态圈客户,扩大到泛互联网,泛政府,以及需要数字化转型的传统企业。

因此,现在从阿里云和腾讯云各自推出的行业解决方案来看,他们在电商、金融、医疗、政务、游戏这些方面出现了市场的高度重合。对这些行业客户的争夺,成为接下来谁能更好发展的关键。

目前看来,电商是阿里云的主场;游戏、泛娱乐领域腾讯云依然更胜一筹。金融方面蚂蚁金服绑定了阿里云;但是腾讯拥有更多的金融服务牌照。在医疗和政务领域阿里云率先发力;腾讯在近期动作频频穷追不舍。

在地域方面,腾讯云试图在国内逐渐挑战阿里云的地位,而阿里云则期待以东南亚为突破口逐渐打开国际市场。

由于腾讯云技术上和功能上与阿里云仍存在一定差距,腾讯云眼看着市占率的挑战之路仍充满荆棘,于是希望通过投资和资源整合,寻求弯道超车的机会。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向云服务投入巨额资金,降低价格,注入投资,来吸引客户,这些客户必须使用腾讯的服务,并引来更多客户。这个套路看着不够堂皇正派,但是行之有效。

凭借这一套,腾讯云已经让很多人对其产生了更多的信心。经纪公司里昂证券(CLSA)驻香港电信和互联网研究主管梁向奕(Elinor Leung)表示,“预计两家公司之间的市场份额差距将进一步缩小……我认为腾讯可以成为(阿里巴巴的)市场竞争对手。”

五、行业布局:天下惟有德有力者能居之

如果真的视为同等级综合云服务商,那么可以看到,阿里云和腾讯腾讯云的产品定位和发展战略还是存在显著差异。

“基建狂魔”阿里云

阿里巴巴对阿里云的定位是中小企业的赋能者。因此阿里云发力的重点是商业社会和物联网世界的基础设备,希望云服务可以惠及全球的中小企业和政府部门。另外,出于对云服务应用前景的思考,阿里云聚焦于新零售、新金融和数字政府三个战略性行业。

从发展历程来看,2009年至2014年,阿里云将服务于庞大电商与金融体系的“飞天”系统,打造成了支撑全社会综合业务的云计算体系。

2015年到2019年, 阿里云会大力推进“阿里云+生态战略”,建立起一个全方位的生态体系。同时,发力面向全球中小企业的公共云计算,和面向大型政企的专有云领域,满足各行各业迅速飙升的云上业务需求。

阿里云提供IaaS,api等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在此基础上开发云产品并在阿里云平台中向客户提供服务,收益与阿里云分成。此外,在增值层,阿里云也会联合数家云服务提供商,进行解决方案的捆绑销售以获利。这就是一个“大淘宝”的模式。

面对即将迎来的“5G+IOT+AI+大数据”时代,阿里云推出了“ET大脑”计划、达尔文计划和新制造计划。分别对应智慧城市、物联网和工业4.0。

“连接器”腾讯云

腾讯云的定位是产业间的链接器。用马化腾的话来说就是:“腾讯多年来一直专注于做连接,我们希望能够连接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服务,在云时代它分别对应着人联网、物联网和智联网。”

腾讯云开放了腾讯十余年来在QQ、微信、QQ空间等业务的互联网服务能力,为企业提供公有云、混合云、专有云、金融专区等云服务。

其中包含IaaS、PaaS、SaaS,并提供万象优图、人脸识别、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音视频技术、安全防护等全球领先的互联网技术。同时向不同垂直行业的客户(涵盖政务、电子商务、O2O服务、游戏、视频直播以及互联网金融等)提供优质的行业解决方案。

今后,腾讯云将业务重点分布在AI、核心技术能力、助力互联网+传统企业、政务方面的布局等几个方面:

腾讯云未来业务重心将放在AI开放平台,以及云计算智能创新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发布上。在2016年,腾讯云已向全球企业提供7项AI服务,包括:人脸检测、五官定位、人脸比对与验证、人脸检索、图片标签、身份证OCR识别、名片OCR识别。

核心技术能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能力方面有哪些产品,这些产品和解决方案最终指向腾讯云整个技术实力。

助力互联网+传统企业,通过三一重工,中外运、申能集团、中广核,人民日报、万达征信等优秀案例,展现出腾讯云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方面提供的支持和在整个数字经济市场中的动作。

政务,近些年来腾讯云在政务方面的布局,与个地方签约挂牌,建立CIO培训班,和“云计算”孵化基地等。

腾讯云侧重连接器模式,将产业链条的上下游玩家通过数据,人工智能连接起来,提高生产效率。在人工智能服务领域,腾讯云的特色与亮点在智能机器人,身份核验,语音识别等方面。

腾讯云2018年9月30日才独立为新的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之前一直做的就是生态伙伴内部的“链接器”,目前腾讯云的使用场景依然集中在取代人工客服和信息验证上,但是在泛政府、泛互联网以及需要数字化转型的传统企业这些方面,腾讯也在尽力拓展。显而易见的,在不久之后,会在这些领域对阿里云形成更强力的挑战。

高盛的研究报告指出,2019年云计算的市场渗透率将首次突破10%,达到11.3%。研究表明,一旦一项技术的渗透率超过10%,将会进入加速增长阶段。

毫无疑问,云服务这个增量市场即将进入更高速的增长阶段,也会迎来更多的变数。“5G+IOT+云+AI”正在逐步向我们展现出未来的美好模样,但是谁又可以成为这场变革真正的主导者?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