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12 年了,为什么我还在追台湾偶像剧?
今年台剧佳作频出。除了前段时间《我们与恶的距离》,最近又有一部《我们不能是朋友》。
心虚地说一句,它跟《与恶》不一样,是一部正正经经的偶像剧。剧情说来俗套:跟男朋友地下恋三年的女白领周惟惟遇上了霸道总裁褚克桓,天雷勾动地火,一段情缘就此展开。看过的人都说这部剧“很上头”:主角虽然互生情愫,可彼此都有另一半,一直在“三观不正”的边缘疯狂试探。
但私以为,对“三观”拷问也恰恰是这部剧出彩的地方:有了伴侣之后,如果遇上心仪的人要怎么办?
这个问题曾盘踞知乎热门问题许久,可见有此困惑的人并不少。但碍于“道德礼法”,有困惑的人也就只能在网上匿名提问,《我们不能是朋友》则通过影像的方式把很多人的这层隐忧捅破了。
《我们不能是朋友》
有人说这部剧支持出轨,很显然并没有那么简单。在这个故事里,除了开头有点劲爆,剩下十几集都在拉拉扯扯,离真枪实刀的渣男渣女还有十万八千里,更何况真实生活本来就是光怪陆离,倒不如用影像的姿态,讲出那些平日里人们羞于提起的话题,也算以偶像剧之力发人深思了。
说来神奇,这两年的台湾偶像剧,虽然拍男女情长,但是背后总会透出一些深刻的东西来。
这大概是受目前台剧现实风潮的影响,对社会人情多有关照。台湾作家唐诺2018年在《十三邀》接受许知远采访时说,“台湾的文化市场进入一个衰退期,但在这样的衰退历史中,我相信会有上升历史中难见到的好作品。”
四个月之后,在台湾公视播出的《与恶》完成了这一使命。这部由公视和HBOAsia、CATCHPLAY合作的现实题材,着力探讨“无差别杀人事件”后受害者家庭、施害者家庭与辩护者的关系,豆瓣评分高达9.5。
《我们与恶的距离》
事实上,台剧的逆袭早已经从“植剧场”开始。作为台视、八大电视和公视的合力之作,它从2016年起请来了王小棣、蔡明亮、陈玉勋、瞿友宁等多位导演,主推爱情成长、惊悚推理、灵异恐怖、原著改编四大类型,不再囿于台剧原来的小情小爱和豪门恩怨。
台湾和香港的电视工业没落有相似之处:本地市场有限,电视台数量却相当饱和。这一点上,台湾还要更夸张:它的人口虽然只是香港的3倍,却有10倍于香港的100多家电视台和300多个电视频道。这种饱和竞争带来的后果就是演员被“稀释”,制作经费捉襟见肘。
据于正2015年透露,大陆一集一小时的制作费约在五十万左右,大制作则超过两百万且无上限;但台剧的九十分钟的戏成本往往不足百万台币(约人民币20万)。在此情况下,台剧只能通过强剧情和洒狗血吸引观众,逐渐形成两大分类:二十五岁以下的年轻人爱看的偶像剧和又臭又长的家庭伦理剧。
坐镇“植剧场”导演之一的王小棣就曾说过,虽然台剧多年来因为制作经费不足在类型剧里恶性循环,但必须有人走出创新的这一步,否则台湾就真的再也不会做电视剧了。第52届金钟奖上,“植剧场”凭《恋爱沙尘暴》《天黑请闭眼》等四部单元剧获得了24项提名,创下同一制作单位史上入围数最高纪录。
“最好哭的台剧”《一把青》
在“植剧场”的刺激下,台湾本土很快涌现出一批优秀现实作品。根据白先勇小说改编的《一把青》,从战争的宏大背景下着眼于普通人的悲欢离合,被称为五年来“最好哭的台剧”,某种意义上像台版的《战长沙》(正午阳光出品的另一部高分国剧)。《麻醉风暴》《荼蘼》《与恶》等台剧豆瓣评分也均超过8.5。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台剧的一个分支,偶像剧自然也得到滋养。
除了台剧崛起带来的整体加成,台偶其实还另有一条隐线:在对于人性的洞察和对现实的考量上,它一直是佼佼者。
这种气质可能要追溯到台偶的黄金十年:从《流星花园》到《恶作剧之吻》,那个阶段的台偶对日韩流行文化(尤其是日本)模仿痕迹较重,甚至被认为是文化的“代工厂”。
大部分台剧的评分在下滑
成也萧何败萧何,2006年之后的台剧,如《不良笑花》《海派甜心》《微笑Pasta》等豆瓣评分都跌到7分以下。倒不是作品本身制作不过关,实在是套路重复到观众审美疲劳。
台偶的金牌制作人之一陈芷涵(监制过《斗鱼》《恶作剧之吻》《终极一班》等),就曾在2017年的采访里将台偶的这个阶段评价为“自废武功”:为了保证稳妥,选演员之前要特地看观众喜欢谁,结果变成“变成每一部戏的长相组合就那些人在演”。
台偶上一个阶段的收官之作《我可能不会爱你》
虽然程式化的套路渐渐被观众厌弃,但日剧的现实基因却成了台偶的“历史遗留”。以台偶上一个阶段的收官之作《我可能不会爱你》为例,它讲的就是一个职场“剩女”和自己的竹马走到一起的故事,其中既有关于女性的探讨(30岁的成熟女上司和20岁的傻白女下属究竟谁更可口?),也有关于婚恋观的碰撞(远在天边的理想型和身边的忠犬谁更合适?)。
从演员的颜值和气质来说,《我可能不会爱你》当然是一部偶像剧,但从它提出的“初老症”、“轻熟女”、“男闺蜜”种种议题来看,功能却远不止言情。因此,《我可能不会爱你》也在2012年的金钟奖上收获颇丰(7项大奖),女主角林依晨也成为金钟奖获奖最多的女演员之一。
对于台偶来说,这并非个例。比如《败犬女王》,虽然是2009年的剧,但却非常超前地讨论了“三高”女强人的姐弟恋;比如《如朕亲临》,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偶像剧,却有女主的自我成长线,双方要求的是势均力敌的爱情。《我们不能是朋友》的导演冯凯也表示过,这部剧本质上是一部反应社会现实的剧集,只是用了一个比较浪漫的形态去包装。这个现实除了包括讨论出轨的话题,可能也包括不少网友提到的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等等。至于它有没有彻底完成现实题材的功能可以再议,但在偶像剧的范畴,已经及格了。
《命中注定我爱你》中的陈乔恩饰演的便利贴女孩深入人心
值得观众尊重的,是台湾的制作人有自省能力和危机意识。在“植剧场”一路获奖后,陈芷涵并没有陶醉在这种奖项之中,她甚至认为这并不是真的台剧复兴,“你知道这几个剧的收视率结果吗?现在变成能得金钟奖的,不见得有高收视率。”
她曾经和《我的少女时代》导演陈玉珊讨论,给观众输出产品就像给金鱼喂饲料,后者已经习惯一种饲料,想要换并不是那么简单。“我不能一下子换,金鱼会跑光,只能在旧饲料里面加一点新的再加一点新的。这个过程很漫长。”在她看来,像柴智屏这样的偶像剧“大佬”翻拍《流星花园》是一个信号,但台偶重新崛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谈论台偶时,人们常常会用小家子气来形容它。但近两年在大IP的狂轰滥炸之下,台式小风情反而显得有点清新了。此消彼长,说来说去,还是前两年速生时代让观众对某些剧厌烦,台偶才又有了“可趁之机”。
为什么9012年我还在追台湾偶像剧?答案可能很简单:至少它在“喂”饲料的时候,并不是只在意金鱼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