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1万2、遵守这20条最严规定,到底过不过分?
1.2万月薪和20条家规
最近,“上海的保姆”才是朋友圈真正的红人。
先是一篇名为《上海保姆朋友圈鄙视链》的文章走红,让广大穷人意识到原来这些阿姨才是掌握了上流社会家庭秘密的女人。(最新鄙视链标准估计得加一条“熟练掌握垃圾分类知识”)
高干老傅家的保姆小张表示不服
这两天,一份来自上海的“最苛刻保姆家规”又在网络上引发争议。
在这个新闻中,雇主提供给保姆1万2的月薪,但要求保姆必须背熟以下20条家规。
第一,雇主对保护隐私非常看重,也将主人和保姆之间的界限划分得很清楚,还提出了不能请假、在客厅打地铺睡觉(应该是不住家保姆的午睡时间)、未经允许不可使用家中电话电视机等基本要求。
第二部分则对保姆照顾宝宝的卫生与操作上提出了要求。
第三部分针对的是保姆本人的清洁和生活习惯,要求每天洗澡洗头、换指定工作服再上岗,不吃异味食品、不要讲自己私事等等。
新闻报道称,有些保姆看了这份家规,觉得雇主可能是很不好说话又事儿多的人,便不愿接受这份工作。
网友的争议,也是因为认为它存在一些过于苛刻的地方。
比如“不得请假”的要求,在一般工作中都很少见到这么不能变通的强硬条款;“在客厅打地铺”也让一些网友觉得待遇有点差。
虽然外人并不知道这些条款真正操作起来是否有通融商榷的空间,不过化成一板一眼的文字条款,就难免会被解读出让人不适的“阶级感”和职业歧视。
还有人是从性价比的方面吐槽——看要求,这里寻找的保姆应该是在白天负责照顾宝宝的育儿嫂、同时也得负责家里的一些家政工作,工作量不小。
而能满足所有这些要求的高质量家政服务人员,在当今的上海其实是可以找到比这更友好宽松的雇主的。
但也有许多网友认为,这件事其实没什么可争议,因为这些看似严苛的要求并非不合理。
比如如何照顾宝宝的操作,保持个人卫生的细节,其实都是专业细心的育儿工作应该做到的标准,只不过被明文写成了条款而已。
让保姆在主人会客时不要参与交流、不要讲自己的私事等条款,看起来是挺冷漠无情的,但是换个角度想想,也很正常。
因为在许多人的经历中,保姆和雇主之间的边界问题一直很让人头疼,有些雇主就是受不了保姆的过分热情以及对个人隐私的窥探。
如果不喜欢,就先明文规定大家互不冒犯,其实也是一种互相尊重。
总而言之,这份工作关系其实就跟职场里的其他职业差不多,是愿打愿挨,双方都有自由选择要不要接受对方的空间。
而关于争议最大的“折辱人尊严、歧视保姆”的问题,有媒体采访了上海家庭服务行业协会。
冷冰冰的文字的确看起来有点居高临下,家协负责人也表示这20条确实是目前家政行业非常严苛且极其少有的服务要求,但是,其中没有歧视保姆的内容,属于正常的雇主服务要求。(来源:中国青年报) 这样一份最严标准,具体实施起来究竟是怎样的我们不得而知,只是单从这一份条款就能引发激烈的争论,本身就很有意思。 互相伤害的保姆和雇主 有意思的,是《中国青年报》对上海家协的采访报道中表达的这样一种观点: 这些标准看起来严苛,恰恰是因为现有的行业规范实在是太松散了,使得一些正常或是高要求的标准看起来不近人情。如果类似的保姆家规多了,行业的普遍服务水准提上去了,大家也就不会为这20条家规大惊小怪了。 换句话说,与其说这个严苛的雇主提的高要求太多,不如说长久以来这个行业对自己提的要求太少。 过往的新闻屡次曝光过,家政服务公司的入职门槛很低,甚至虚假身份、相关资质证件造假也可以入职,更不要说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和行业规范教育是严重缺失的。 跟这个良莠不齐的供应现状一对比,谁要是能碰上一个“20条家规”都能做到还价格合理的保姆,堪称撞大运了。 而且,很多中介公司的运营模式都是收取并不多的中介费,一个保姆就可以挂靠于多家家政中介、等有活儿找来。 这就导致很多所谓的中介其实无法对旗下的家政服务人员起到有效起到监管作用,最后只能扔给客户一句话:不行你就报警。 入场门槛如此之低,自然会导致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专业水平良莠不齐,引发各种各样的纠纷。 轻则在各种生活习惯上犯了雇主的忌讳、引发矛盾,比如保姆总是不过问就偷吃雇主买的苹果、随便把外人带进家里等等。 这些事说小也小、说大也大,总归是会让雇主觉得自己花钱没有享受到专业的服务。 重则引发保姆骗钱骗色的狗血事件,现实版苏大强和蔡根花的奇葩故事,在各地社会新闻里也没少见报。 当然,更令人气愤的是新闻中有些素质低下的从业人员对照看的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做出虐待、殴打等行为,这已经不是违背职业道德的问题,是触碰了法律。 可是无奈的是,由于目前国内仍未建立起统一的家政工作者征信查询系统,中介和雇主都很难预先了解从业者的“黑历史”。挑选一个专业可靠的保姆,宛如赌博似的撞大运。 有些人害怕被中介公司坑,选保姆便靠互相介绍。但其实这样的机制下,从业者无法得不到五险一金的劳动保障,同样没有可以用来规范的规章制度,一切只能依赖约定俗成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而且一旦出现问题也难以维权。 种种负面新闻和恶性纠纷频发,抹黑了整个行业的形象,但追根溯源,这个需求巨大却又充满了漏洞的市场,建立起的劳动关系难免有问题。 许多从业者乃至这个行业都仍未意识到,这是一份需要规范、需要专业技能到位、需要职业道德的工作,而非仅仅出卖体力就够了。 相应地,对于“家政就是一份正常的工作”这件事,雇主这一头也同样会有一些破坏它的举动。 在一些人的观念中,依然觉得家政服务人员就是旧社会里的丫头奴婢,干粗活累活就是低人一等,可以随意地刁难和使唤。 市面上也有不少能干又勤劳的从业者,赚的钱也不算多,却要在雇主家受不该受的“委屈”,甚至人格被贬损。 某博主吐槽自己亲妈对保姆“不当人看” ↓ 可见,当雇主和家政从业者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时,一定至少有一端的人没拿它当一份需要被规范对待的职业,最终给人留下了这个行业总在“互相伤害”的印象。 谁也不敢相信谁,真的好吗? 市场鱼龙混杂,家政公司没法对自己送出去的从业者负责,而社会对于家政公司的监管也是缺位的。 据以往的报道与观察,大部分家政公司体量小、入行门槛低,行业标准、上岗培训、信用记录等关键环节也都没有系统化; 外部监管的职能也并不明确,行业协会并不具备监管职能,而家政行业涉及多个政府部门职能,也没有一个相对应的政府监管部门直接负责。 也就是说一个家政公司能否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很大程度上靠自觉。 但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后果就是那些对家政服务有需求、但又不知该如何保障自己利益的人,被转嫁了深深的不安全感。 目前的大趋势是,人们对任何需要进入到私人家庭空间的家政服务都难言信任,不由自主地 对保姆,总怀疑她们这里不尽心、那里不尽心,日子过得比宅斗戏还劳神。 因为总听说钟点工、保洁员在人家家里会偷东西,但又不知如何防范,所以警觉到小时工多跟自己多说两句话,都怀疑ta是不是不安好心。 每个第一次经历撬锁、换锁、通下水道、修水管……等等入室家政服务的人,都会在事后怀疑自己被坑惨了,又是话术忽悠、又是漫天要价的。 然而不论经过多少次类似的经历,人们对于不透明的维修行业到底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依然是一头雾水。 现在全民焦虑的育儿问题上,新手父母们看多了负面新闻便难免,心里有一万个不信任、不放心,却又不知道还能怎么办,只好整天提心吊胆。 因为许多人现在相信,要想不被坑,只能靠自己警惕地盯着,生怕错过一点可能造成伤害的细节。 可是这样一个高度敏感的工作氛围,对那些工作认真负责、符合规范标准的从业者来说,其实也不公平,甚至是一种伤害。 雇主和家政工作者本该建立起的平等健康的劳务关系,却变得很随机。 如今,家政服务越来越成为人们忙碌生活中十分依赖的一个行业,但大家又对于这种需要进入到私人领地与个人生活的职业,先天和后天都抱有极大的不信赖。 我们的社会早已开始经历熟人社会的瓦解,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再靠亲缘人情维系,此时更需要建立起新的信用体系,用各行各业完善的行业建设,化解被渲染了太多情绪的信用危机。 所以,这严格的“20条家规”引起讨论,也是件好事。 这个行业——或者其他更多行业里——的平等、专业和规范,都有机会重新得到思考和审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