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治了2年,医院却告诉我已经癌症晚期”|在新西兰看病是道送命题吗?
▼
几天前,小讯刚发布了一条新闻,在最新的经合组织国家医疗水平排名中,新西兰的医疗体系与英国旗鼓相当。 这引起了不少小伙伴们的吐槽,大家表示在新西兰看病很糟心,评分不切实际…… 如今新西兰媒体报道了一个更为糟心的新闻,因为GP(家庭医生)的误诊,一位老人因误诊,被癌症晚期折磨而垂死挣扎。 据悉这位老人名叫John Downing,今年76岁。 2016年当身体第一次出现了出血的症状时,家庭医生给出的答案是:痔疮。 医生当时甚至没有给出任何治疗方案,只是告诉他如果有继续出血的状况就再回来治疗。 老人的身体随后有持续出血的现象,在15个月里前去家庭医生就诊多达13次,但医生只是开了一些润滑的霜和一些普通的药。 Downing说:“即使每次我都说我有肠道出血的现象,但我从来没有接受结肠镜检查,甚至都没有过血液和粪便检查。” 2017年8月,老人要求去看专科医生并被送进了医院,还做了痔疮切除手术。但随后出血情况更为严重。 直到2018年4月老人在医院才做结肠镜检查,发现肠被肿瘤梗塞,做CT扫描后才发现癌细胞已经扩散肺部和肝部,最终诊断为肠癌晚期。 他被医生告知时日无多了,当听到这个答案时“感觉像被大炮击中一样”,此时距离第一次出血的情况,已经过去了快2年。 医生说如果能早点得到正确诊断结果,采取积极的治疗有非常大的可能被治愈的。 而当初给出错误诊断的家庭医生,只是向老人和他的亲属表达了歉意,没能及时发现,并且向公众承诺以后会做得更好。 面对这样的遭遇,老人鼓励那些跟自己有相同情况的人,如果医生给出了你不认可的诊断报告,最好去想想第二选择。 “人们应该相信自己身体的反映而不是把医生当成上帝”。 华人姑娘耗不起,回国做手术 新西兰华人朋友们对看病的抱怨其实一直都未停歇。 有不少人也是因为被家庭医生误诊或是在公立医院排队等不起,最终回国选择了治疗。 笔者的朋友Yan2016年3月时感觉月经不调就去看家庭医生。一个来自印度老医生,给她开了三个月的避孕药。 吃避孕药之前她还很犹豫,她发现避孕药有止血功效,而且出血吃避孕药调经是本地医生很常见的做法,最后她还是决定听医生的。 吃了三个月,Yan觉得不但没有帮助,还导致了严重腹痛。接下来三个月,她又去看家庭医生,当Yan提出要做B超检查时,医生 Yan当时就怀疑医生,于是决定自费250纽币去做B超,出血原来是子宫肌瘤作祟,当时肌瘤大小是4.7*5.3cm。 Yan去公立医院看妇科医生,一位年轻的男医生觉得没什么大惊小怪的,竟然让Yan继续吃4个月避孕药。医生表示,在这里他们不到万不得已最后是不会手术的,强调一旦手术打开身体,对人体健康损伤很大。 于是Yan只能硬着头皮接着吃了四个月避孕药,可是依然出血很多,情况根本没有改善,复诊要求重新安排医生。 一个新的女妇科医生听说她的情况后表示,这只能说明第一步的口服药物治疗对Yan不起作用,接下来决定采取避孕环放进去止血的方式,和她约了半个月后放置避孕环。 Yan觉得简直不可思议,一个子宫肌瘤为什么搞这么复杂。 这时,医生给她看了一个宣传小册子,跟她解释了出血的常规处理方法。医生把口服避孕药那一条打叉后,跟她解释现在到了第二步节育环步骤。 这时Yan才恍然大悟,原来医生看病是凭宝典一般的医疗手册,基本就是按上面的指导来做。当第一个基础操作没效,就进一步做第二个。 此时她已经对新西兰医生失望透顶,再加上肚子经常疼痛,她立即买了张机票飞回国看病。 回国后一查,她大吃一惊,肌瘤已经长到8.8cm。原来,避孕药虽然有止血功效,但同时也刺激着肌瘤的疯狂增长。 国内医生非常简单地开了入院单,安排手术切除了肌瘤。 经过此事,Yan感叹新西兰的医生不做检查就乱开药,全都照本宣科,根本就不对症下药,关键还让病人吃那么久,害得她的肌瘤从2月底的5.3cm到9月初长到8.8cm。 最后她总结道:很多严重的病早点治没什么,最后都是被这些医生拖的。 在新西兰看病的糟心事 在新西兰,如果是普通的病,病人是不能直接去医院的,需要先看GP也就是家庭医生。只有家庭医生觉得有必要,才会被转诊到公立医院。 如果有PR(居民签证)或两年以上的工作签证,那么看病包括做手术费的所有费用,都会全免。 正是因为全民免费医疗,所以国外对医疗资源的利用也更谨慎,长时间排队预约才能看到病,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此前有不少华人小伙伴跟我们分享了自己在新西兰看病遇到的糟心事儿。 大家对于新西兰的医疗水平 有什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