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为什么说不好中文?原因只有一个……
来源丨科学大院(ID:kexuedayuan)
作者丨梁柏燊,杜忆
“歪果仁”会被中文逼疯吗?
图丨梁柏燊,姜欣桐 有一位在中国做高中班主任的英国老师,平时和学生们相处得很好,但是有一天一群过度活跃的孩子在自习课上太闹腾,看自习的老师终于按捺不住,激动地站了起来,拍着讲桌: “我补知捣你们微什么遮么吵!” 学生们意识到班主任愤怒了,但还是忍不住笑了起来。班主任也没辙,见场面已经失控,也捂着嘴,笑了起来…… 图丨梁柏燊,姜欣桐 事实上,他是一个对汉语了如指掌的牛津文学院高材生——在入学报到第一次开班会的时候,他拿着花名册一个一个地把同学的名字字正腔圆地念了一遍——包括声调。开学之前他给学生家长打电话,家长们竟然没有听出他的“歪果”腔。后来才发现,他在花名册中给每个人的名字都标好了拼音,写好了声调。可是,那天的自习课上,学生们过分吵闹,还是让他在很生气的情况下“原形毕露”了。 不仅是这位来自英国的老师,有很多可以掌握好几门语言的外国人,还是不能说把汉语说好。若是问他们汉语里面什么东西最难学,他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tone”(译:声调) 图丨梁柏燊,姜欣桐 声调之难,难于…… 汉语博大精深,声调可以说是汉语的精髓之一了。精髓的另一个意思就是难,就像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界皇冠上的明珠,花掉了数学家们多少年呀,何况是咱家的声调呢?所以,声调难学,声调发不准,真的能怪勤奋好学的“歪果仁”们吗? 首先,让我们看看声调是什么。我们日常说的言语(speech),听起来很简单,用录音机录下来画成一幅图,也就是一些波形: 图丨梁柏燊 可是这些波形内有乾坤。君请看,下图这个鼓起来的小包包是一个音节(syllable,这里是普通话的“妈”)。这个“妈”的前后部分分别代表着/m/和/a/。 图丨梁柏燊 那么难倒了“歪果仁”的声调在哪里呢?为了看清楚声调,我们需要对“妈”进行加窗傅里叶变换 图丨梁柏燊,姜欣桐 简单来说,傅里叶变换将声音信号分解为许多不同频率的(也就是听起来音高不一样的)简谐波——这些波可以叠加成我们听到的声音信号。这就好比大合奏,原始的波形就好比合奏本身,而傅里叶变换让我们看清楚小提琴、大提琴、笛箫等各种组成合奏的乐器。加窗傅里叶变换 再说频率——让我们看看下图。“妈”的其中一小段被分解成了很多不同频率的简谐波,其中频率最低的那段波的频率就称为“基频”(F0),频率为基频整数倍的各段波称为“谐波”,而这一小段声音的音高就是由基频决定的。 图丨梁柏燊,姜欣桐 每个小段能计算出一个基频数值,这个数值代表这一段的音高。如下图所示,将每一小段的数值连起来,就形成了代表音高变化的曲线。 图丨梁柏燊,姜欣桐 声调是什么呢?对于单个读的音节,声调就是音高的变化曲线(音高轮廓)。在物理上,声调就是基频F0的起伏。 那么为什么“歪果仁”们那么难学声调呢。我们来看看英语和普通话的基频(F0)是怎么变化的。 这是英语: 图丨梁柏燊 这是普通话: 图丨梁柏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