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女屏蔽家长的地方,何止是朋友圈

转载作者: 李水
子女屏蔽家长的地方,何止是朋友圈
摘要子女屏蔽家长的地方,何止是朋友圈

为了不在茫茫人海中失联,请把我们设为“星标

点击上方蓝字“南周知道” →进入新页面,点击右上角“...” → 点击第一栏

跟自己的孩子当朋友,堪称家庭教育领域的首席毒鸡汤,被寄予过多的期望。很多时候,父母当好家长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没有必要追求跟子女当朋友。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为什么大多子女会在朋友圈屏蔽家长。

hougarden

(视觉中国/图)

此前腾讯发布的《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显示,52%的年轻人在朋友圈里屏蔽了父母。

另一项在新浪发起的“你是否介意与父母亲戚同在朋友圈”话题投票中,5400 多位投票者有60% 的人表示会将父母“拉黑”,剩下的40% 表示不介意与父母分享信息。

拒绝让父母看朋友圈的年轻人反映出来的原因我们也并不陌生:想有个人空间,怕父母瞎担心,怕父母反对,觉得父母理解不了等。

而在父母看来,看子女的朋友圈无可厚非,无非是想:了解子女近况,了解子女想法,关注动态避免出危险,看子女是否健康,看自己能帮上什么忙等。

一方很无奈,另一方很委屈,哪一方的理由好像都有点道理。清官难断家务事,朋友圈屏蔽父母,也不是个能一下子定性好与坏的事。

一个老问题的新时代表达

早在我们有朋友圈之前,相当一部分人早已不同程度地把家长拉黑了。

2018家庭教育学术年会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带领的课题组发布《中美日韩网络时代亲子关系的对比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中国中小学生经常和父母(监护人)交流的只有57.7%,不到六成,而日本、美国、韩国依次为81.7%、81.0%和79.0%,分别比中国高24.0、23.3和21.3个百分点。

此外,还有7.8%的中国中小学生平时和父母(监护人)不太聊天或不聊天,美国、日本和韩国则依次为3.9%、3.4%和1.8%,分别比中国低3.9、4.4和6.0个百分点。可见,中国中小学生和父母交流频率最低。

家庭成员间交流意愿低,交流效果差这类情况,不可能因为交流工具和形式的从线下转到线上,就发生质的飞跃。

聊不到一块去的人硬聊的时候,效果会尴尬得让人全身发麻。

此前有人总结过几个比较典型的,向家长开放朋友圈的情景:朋友圈里说买口红,家长留言不要浪费;说看电影,家长留言要多在家陪孩子;说“闪瞎狗眼”,家长阅后来电“人眼怎么变狗眼了,不自爱”;发自拍,家长嫌裙子太短;没结婚的发任何东西,都被长篇留言催婚;你换了个头像,家长指示说这个头像风水不好改换……

没屏蔽家长的人也不见得就真的向家长敞开了心扉,在这点上微信等通讯软件都很贴心,专门为此打造分组功能。家长要么看不到,要么所见内容变得清淡如水,再无曾经那般丰富劲爆。

不行的话,不发就是了,实在憋不住就换个平台发。在微信几乎覆盖社交生活每个角落的今天,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群体转投似乎已经过气的QQ,在QQ空间里倾诉心情,微信号留着只为方便跟家里人联系,以及过年收红包。

hougarden

(视觉中国/图)

有界限,才有可能成朋友

子女微信里的泛泛之交乃至陌生人都能看见的内容,自己看不见,但凡是个正常家长对此都不会感到好过。要么觉得是子女不懂事,要么会反思自己有问题,总之很难有人能心安理得。

“朋友圈”这个名字很容易造成误导,出现在里面的大多数人不是朋友,却非要叫朋友之圈,搞得进不去的人很容易有想法:我可能不是朋友。泛泛之交可能没什么,家长则可能受不了。

因为教科书式的理想家庭关系场景,都在强调沟通,都在设法打破隔阂,尤其喜欢告诉家长要当子女的朋友。

这当然没什么错,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缺乏可操作性。能不能当朋友,从来就是可遇不可求的事。而父母跟子女当朋友,代沟不可避免,又由于血缘和生活联系等诸多因素变得更加复杂。分寸拿捏不准,往往搞得父母不像父母,朋友不像朋友。

跟自己的孩子当朋友,堪称家庭教育领域的首席毒鸡汤,被寄予过多的期望。很多时候,父母当好家长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没有必要追求跟子女当朋友。

比起当朋友,两代人之间更需要的或许是互相尊重界限。有些事父母不会跟子女说,有些事子女不会跟父母说。有一定的秘密和保留不是坏事,完全开放毫无保留的情况反而不正常。孩子什么都跟家长说,什么秘密都跟家长分享,要么是种假象,要么是种病态。

界限意识,是成人的重要标志。长大成人,自然就会离开家住,就不可能再跟父母同床共枕一起洗澡,就肯定有一些事情不跟父母分享。而且有些事尤其还不便跟家人说,正因为亲近,又有血缘关系,反而容易不知分寸轻重,一旦形成伤害,往往直抵内心。从物理到心理,一旦界限被强行打破,自有领地被外力侵入,便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排异。

朋友圈本质上不过是个通讯平台,通讯和交流是两码事,隔阂不是开放朋友圈能解决的问题,不是每天打电话见面聊天能解决的问题。建立健康的界限,而且尊重这个界限,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这是交流的基础。当朋友暂且放一边,还是先学学好好说话吧。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