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依旧没有人看好下一部国产科幻片
但对于中国电影而言,大家所盼望的“科幻元年”远远未能到来,最显著的例子便是,近期诸多媒体所颁布的2019以及后续年份中,内地所上映科幻电影并不大家所看好。
刚刚推出先导预告片的科幻片就被大量影迷攻陷,极端的影迷分别在多个电影评分平台给影片打一颗星,其程度要比之前对《流浪地球》的状况更为疯狂。
近期卡神编剧并监制的《阿丽塔:战斗天使》的上映,部分影迷慨叹其技术之强大水准恢宏之余,也把中国科幻电影工业化程度和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巨大差距拿出来重新探讨,并表示这种差距在十年之内都难以逾越。
差距和问题一定要认清,但科幻电影作为中国电影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已经不可逆转,他的重新崛起也要走中国化之间的特殊道路。
是的,依旧没有人看好下一部国产科幻片。但,我们就不拍了吗?当然不可能。今天我们也想与更多从业人员探讨,为何对于接下来的科幻片如此看衰,也一起探讨国产科幻片应该如何努力。
IP、明星、流量都是其次,科幻片设定大于一切
这可能是很多看过《流浪地球》中外影迷最集中的看法,也是《流浪地球》能够获得很多外媒首肯的主要原因。
这些影片,可能一些看起来账面不亏,但实际上对比影片的原著小说影响力、影片主演号召力来看,影片的总体成绩仍然是乏善可陈的。
相比而言,取得成功诺兰的《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除了影片自身制作水准上乘,有更适合角色的明星加盟之外,这两部影片的创意和想法都是绝佳的,甚至是超前的。
那么创意和想法对比一部科幻作品则显得非常重要,或者说如果有成功的科幻设定,他会较好的引导观众自助的进入剧情并脑补影片中空缺的部分,甚至会感觉自己的理解来圆满影片中一些设定和科幻概念。
这里之所以不把一些偏重动作和漫改的“科幻电影”引入分析,问题在于以目前我们的工业化程度和IP基础来看,这部分影片中国内地在短期内是无法实现的,只能依靠好莱坞电影,来作为提升内地票房基础。
这也是接下来大量科幻片在宣发时要做的课题,主打明星、流量、概念,其实不如直接把影片设定和概念传递给观众。
科幻也要向“现实题材”发展,切勿临摹和抄袭好莱坞
之所以观众都不看好未来几部科幻电影,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大家受够了近些年内地大部分打着“软科幻”旗号的电影,像《机器之血》《逆时营救》《记忆大师》《不可思异》等。
当我们谈及中国科幻电影之时,很多影迷会翻老黄历去找寻印象中那些国产科幻电影,比如总被大家所提及的《珊瑚岛上的死光》《霹雳贝贝》《大气层消失》等影片。
但这些影片都是在特定年代所产生的,和我们目前的国情以及观众群体以及相距甚远,中国科幻电影未来想发展仍然要纵深向前发展,而不能总想着过去曾经的“辉煌”(也许这个辉煌根本就不存在)。
整整过去50年后,中国拍摄的《流浪地球》则用更真实的表现方式来表现末世题材,要知道根据估算太阳的寿命还有大约50亿年,《流浪地球》所提出的概念绝对是超前的。
好在于《流浪地球》开了一个不错的头,同时影片中也开始去展示真实地标的破损,这对于未来中国科幻电影本土化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坚定不移地拍科幻片吧!他的意义和价值无法估量
在我们采访中影股份董事长喇培康时,他语重心长的和我们说了以上三段话。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可能是“亘古不变”的,虽然有了《流浪地球》,但我们和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差距仍然巨大,我们也明白,市场会出现很多跟风之作,即使这样,我们更是要下定决心。
中国科幻文学在2000年左右重新起步,涌现出刘慈欣、王晋康、何夕(被誉为中国科幻三巨头)刘维佳、柳文杨、米一、潘海天、星河等,但中国科幻小说家、中国科幻小说和产业以及读者仍然是非常小众的一部分群体。
那么仅仅依靠一部《流浪地球》和刘慈欣的几部小说就想提高中国科幻电影产业明显是不够的,但必须要承认,通过《流浪地球》,他会为中国科幻和很多民众打开一扇门。
通过这扇门,我们国民的想象力和科学素养会极大的提高,想象力是一切科学技术的基础,没有想象力的民族是会被淘汰的,同时也会激发全民科普和全民学习的氛围。
其实好莱坞的科幻电影有科学(Science)信仰(faith) 全球化(globalization)已经意识形态(ideology)四个要素构成,这也是其支撑影片可以在全球推广的重要内容。
但在未来的中国,我们除了科学之外,更多要加入中国人自己对世界、宇宙、未知事物的认识,包括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以及我们所特有的民族凝聚力和国际合作精神。
当然,所有的进步都是需要国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只不过受到传媒的影响,我们目前在很多基本的科学认知上还存在差异。
所以,作为从业者更应该坚定不移地打造中国人自己的科幻片,让电影肩负起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期待中国科幻电影未来越来越好,也期待他有一天变成“当年你对我百般瞧不起,今天我让大家惊喜不已”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