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会用手机 App?那可能得怪它
每年回家,我们都会摇身一变家中「手机小神童」,帮长辈们处理小至编辑新春祝福短信,大至刷手机系统,更多是微调各种设置的小问题。
多年下来,我发现长辈很多问题是去年调好了,今年又来了,具有重复性。几年前,微博网友发出了一组自己为父母手绘的「微信使用说明书」,好让老人平时也能复习翻查。
一份纸质的说明书,是父母熟悉和可掌控的媒介,在学习过程中可按需重复翻查,巩固记忆,的确很好!这也提醒了我,从什么时候开始,说明书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谁「杀」了说明书?当说起「杀」了说明书的人,不少人都会想起乔布斯和苹果公司。苹果一直重视直觉化的操作交互,最开始甚至直接把生活中的办公桌「搬」到了电脑「桌面」上。因此,苹果产品所附带的产品说明书很「极简」,一般只有安全注意事项和开关机等简单说明。逐渐地,这甚至成为了行业标准,大家都爱说:「任何要说明书来讲解的产品,设计上都有问题。」现实是,大部分产品的设计和用户对产品的预期都有差距,尤其是通过一次次迭代来逐渐优化的 app,而这个差距,其实很需要额外说明来填补。再者,中国的 app 也带着自有的设计偏好。Google UX 设计师夏冰莹曾指出东西方应用和软件设计上的不同习惯。其中,西方推崇「Less is more」,提倡一次专心做好一件事,理论上来说对「小白」比较友好。而包括了中国的在内的东方文化,更适应信息密度极高的环境。我们不少应用设计在交互和功能上都更偏向聚合型,大多数 app 都抱着做平台的心,每个首页都充满了信息。这时候,说明书就悄悄地以另一个形式复活了——官方 FAQ 和产品爱好者论坛等 UGC 内容。
这种新型说明书尤其重要,因为在数字时代,拿着一本纸质的说明书来看,感觉实在太不「数字化」了。再者,PC 时代的软件和智能手机时代都可在不产生新购买的情况下,进行相对频繁的产品迭代,并可能伴随着操作方式的改变。也许哪次大改,就把整套 UI 给颠覆了,无法「改写」的纸质说明书在这个情况下并不实际。还有一个改变是,设计师普遍将「说明」融入到产品本身:在第一次使用前提供的指引性操作体验。
Paul Ballard 在一家专注于文档写作的公司任职,在他看来,一个好的说明说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被找到,无论是说明书本身还是其中有效的内容索引;容易理解;不要挡着用户去用产品,意味着内容需尽可能简短。现在 app 使用的指引操作虽然比较简短,且容易理解,但它们在一次体验后,通常就很难找回。而功能类似的 FAQ 栏目,也常常躲在一层又一层的目录选项下。因此,当数字产品一天没能像马斯克所设想那样直接「脑机交互」前,人对产品的期望和预想仍然会和实际产品有差别,「说明书」就有必要,对于刚接触智能手机等产品的年长人士更是如此。「说明书」形式不设限,怎样才能定制到父母合适的?
在决定形式前,我们首先得和爸妈聊聊,了解他们想要用手机做什么,帮助他们选择 app,或是从过往「修手机」或日常生活经验中发掘和总结常用功能。我们在撰写内容时,也可参考 John Carroll 提倡的,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来写,而不只是介绍产品。至于具体形式,如果大家有兴致,手绘当然很有心,但说起效率和可操作性,我们还是更推荐使用 Keynote 或 PPT——结合手机截图和标注,一页解决一个问题(譬如:如何录制自定义表情?),再配上一个总目录,打印出来精致又实用。此外,大家也可以尝试给父母录制操作视频,一个短视频解决一个问题,让父母需要时就拿出来看。除了自己制作说明书,不少官方出品也值得咱们推荐爸妈。微信推出的「微信使用小助手」是其中一款新年必须安利的小程序。它涵盖了「发红包」「面对面加好友」「调整字体大小」等常用功能。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每个功能除了视频教程,还配备了分步骤的截图指导。
你只需要帮父母将这个小程序添加到「常用小程序」中,然后教父母在微信首页下拉菜单即可。对于刚开始使用苹果产品的长辈,我们推荐到 Apple Store 零售店体验 Today at Apple 课程。打开接收电子小票的电子邮箱,你应该会收到一封邀请函,按提示点选,预约课程时间。到了约定时间,苹果工作人员就会拨打到你所填写的手机号,了解指导对象需学习的内容,其使用苹果产品的经验历史,并按需进行辅导。这个「一对一」特别好的地方在于,在网页对话框上,还有「将对话内容转为文字档案」。也就说,这次辅导完后,你还能以文字形式,帮父母保存下他们曾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不过,无论说明书的形式如何,制作的关键还是在于陪伴父母,聆听父母,也许在聊天中,你会发现原来长辈有很多可挖掘的兴趣爱好。更重要的是,咱们聊手机,一起去上课学习,好过聊结婚啦!
因此,苹果产品所附带的产品说明书很「极简」,一般只有安全注意事项和开关机等简单说明。逐渐地,这甚至成为了行业标准,大家都爱说:「任何要说明书来讲解的产品,设计上都有问题。」 现实是,大部分产品的设计和用户对产品的预期都有差距,尤其是通过一次次迭代来逐渐优化的 app,而这个差距,其实很需要额外说明来填补。 再者,中国的 app 也带着自有的设计偏好。Google UX 设计师夏冰莹曾指出东西方应用和软件设计上的不同习惯。 其中,西方推崇「Less is more」,提倡一次专心做好一件事,理论上来说对「小白」比较友好。而包括了中国的在内的东方文化,更适应信息密度极高的环境。我们不少应用设计在交互和功能上都更偏向聚合型,大多数 app 都抱着做平台的心,每个首页都充满了信息。 这时候,说明书就悄悄地以另一个形式复活了——官方 FAQ 和产品爱好者论坛等 UGC 内容。 这种新型说明书尤其重要,因为在数字时代,拿着一本纸质的说明书来看,感觉实在太不「数字化」了。 再者,PC 时代的软件和智能手机时代都可在不产生新购买的情况下,进行相对频繁的产品迭代,并可能伴随着操作方式的改变。也许哪次大改,就把整套 UI 给颠覆了,无法「改写」的纸质说明书在这个情况下并不实际。 还有一个改变是,设计师普遍将「说明」融入到产品本身:在第一次使用前提供的指引性操作体验。 Paul Ballard 在一家专注于文档写作的公司任职,在他看来,一个好的说明说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被找到,无论是说明书本身还是其中有效的内容索引;容易理解;不要挡着用户去用产品,意味着内容需尽可能简短。 现在 app 使用的指引操作虽然比较简短,且容易理解,但它们在一次体验后,通常就很难找回。而功能类似的 FAQ 栏目,也常常躲在一层又一层的目录选项下。 因此,当数字产品一天没能像马斯克所设想那样直接「脑机交互」前,人对产品的期望和预想仍然会和实际产品有差别,「说明书」就有必要,对于刚接触智能手机等产品的年长人士更是如此。 在决定形式前,我们首先得和爸妈聊聊,了解他们想要用手机做什么,帮助他们选择 app,或是从过往「修手机」或日常生活经验中发掘和总结常用功能。 我们在撰写内容时,也可参考 John Carroll 提倡的,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来写,而不只是介绍产品。 至于具体形式,如果大家有兴致,手绘当然很有心,但说起效率和可操作性,我们还是更推荐使用 Keynote 或 PPT——结合手机截图和标注,一页解决一个问题(譬如:如何录制自定义表情?),再配上一个总目录,打印出来精致又实用。 此外,大家也可以尝试给父母录制操作视频,一个短视频解决一个问题,让父母需要时就拿出来看。 除了自己制作说明书,不少官方出品也值得咱们推荐爸妈。 微信推出的「微信使用小助手」是其中一款新年必须安利的小程序。它涵盖了「发红包」「面对面加好友」「调整字体大小」等常用功能。 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每个功能除了视频教程,还配备了分步骤的截图指导。 你只需要帮父母将这个小程序添加到「常用小程序」中,然后教父母在微信首页下拉菜单即可。 对于刚开始使用苹果产品的长辈,我们推荐到 Apple Store 零售店体验 Today at Apple 课程。 打开接收电子小票的电子邮箱,你应该会收到一封邀请函,按提示点选,预约课程时间。到了约定时间,苹果工作人员就会拨打到你所填写的手机号,了解指导对象需学习的内容,其使用苹果产品的经验历史,并按需进行辅导。 这个「一对一」特别好的地方在于,在网页对话框上,还有「将对话内容转为文字档案」。也就说,这次辅导完后,你还能以文字形式,帮父母保存下他们曾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不过,无论说明书的形式如何,制作的关键还是在于陪伴父母,聆听父母,也许在聊天中,你会发现原来长辈有很多可挖掘的兴趣爱好。更重要的是,咱们聊手机,一起去上课学习,好过聊结婚啦!「说明书」形式不设限,怎样才能定制到父母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