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几百万送你出国留学,你却啃老10年,还要打我”|不是所有人出国都能镀上金
在我们印象中,海归是“精英”和“人才”的代名词,但这些年,关于海归的负面新闻,却越来越多。
最近媒体报道了一件狗血的事——海归儿子啃老10多年,父亲怒砸儿子家:我不想活了。
老爸卖儿子车—>儿子砸老爸车—>老爸砸儿子家—>儿子又要砍老爸…… 电视剧都写不出的情节,在现实中却真实地发生了,除了狗血,整件事中,最吸引人的是两个关键词:海归+啃老。 什么时候开始,海归都开始啃老了?难道现在海归就业也这么难了? 如果海归都不好找工作了,那出国留学还值吗? 01 “废柴”海归引发的争议 王先生今年60多岁,因为做生意,家庭条件还算不错。10多年前,他送儿子去英国留学,学费加生活费,花了上百万。本以为儿子回来后,就能找份不错的工作,自食其力。 没想到,回国后儿子却不愿意去上班,10多年了,一直在家玩,啃老,买车买房,花的都是他的钱。 平时为这事,他就没少和儿子吵架,有时儿子甚至会和他动手,但不管他怎么说,儿子就是不愿意去工作。 一气之下,王先生把自己给儿子买的路虎车给卖了。 没想到儿子知道了,把王先生的车也给砸了。这更让王先生怒不可遏,跑到儿子家,把儿子家也砸得稀巴烂。 儿子回家之后,看到一地狼藉,扬言要拿刀砍王先生,最后民警赶来,才把两人分开,带回派出所调解。 王先生说:自己不想活了,也不想要这个儿子了,宁愿认一个有出息的干儿子…… 本该一家人关起门来解决的家庭纠纷,最后变成了微博热搜,落得一地鸡毛,也颠覆了我们对海归的印象。 实际上,这几年关于海归啃老的新闻还真不少。 就在今年3月,台湾还传出一个悲剧: 一个海归女硕士,9年了都不愿意去找工作,住在73岁的妈妈家啃老,平时就会因为要钱等一些琐事和妈妈争吵,没想到最后还打死了自己的亲生妈妈。 去年也有一个新闻,一个48岁的男海归,一把年纪了还在啃老,被母亲告上法庭。 这个老母亲80多岁了,得了尿毒症,每个月的养老金看完病就只剩1000多元,还得拿出来养这个儿子。 一气之下,80多岁的老母亲,一纸诉状把儿子告到了法院,状告儿子不承担赡养义务,想逼迫儿子出去找工作。 接受媒体采访时,阿婆也痛心地反思:我教育不对,样样自己包办,他样样现成的,依赖惯了。 没想到这个48岁的巨婴,根本不出庭,也不接受媒体采访,躲在房间里,怎么叫也不出来。 还有更“废柴”的啃老族海归,到最后连吃饭都要人喂。 这个在新西兰留学的小伙子,2年就败光了200万,连预科都没读完就回国了,这条新闻还登上了微博热搜。 回国后他天天宅在家里玩游戏,22岁的人了,现在连吃饭都要奶奶送到跟前,甚至一口一口喂。 看多了这些海归中的“失败案例”,让人不得不怀疑:现在的海归都这么“废柴”了吗?还是海归都还眼高手低,不愿意做一份普通的工作,所以干脆啃老? 其实客观地说,我们倒不必因为这些新闻,就一棍子打死所有海归。 毕竟巨婴,不管出没出过国,都是巨婴。按照这些人的脾性,即使没有出国留学,也照样会待在家里啃老。 所以,不能把这些巨婴啃老的锅,甩在出国留学这件事上。只是因为现在啃老不算新闻,海归+啃老才算新闻,所以这些消息才会格外吸引眼球。 但是话说回来,这些新闻倒是让我们看到两个真问题: 第一,现在海归的素质,真的是良莠不齐。海归=精英=人才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根据数据统计,2018年回国的海归数量已经达到了51万人,要保证这51万,全都是精英,显然不太现实。 第二,现在的海归就业,真的是挺不容易,海归在国内,也挺不好“混”。 02 8成海归收入低于预期 7成月薪低于1万 这几年,随着海归数量上增多,质量上良莠不齐,海归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根据《2018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80%的海归,都认为自己的收入水平低于预期,只有不到1%的人认为收入高于预期。 超过7成的海归,税前月收入低于1万元。 1万元的月薪,对于毕业生来说或许不算低,但对比另一组数据,大多数的海归都会选择北京、上海、广东这样的地方工作。 在这些单间房租动辄三千元起步的大城市,月薪不足1万代表着什么样的生活水平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海归群体在就业市场上,不一定都是香饽饽,甚至在一些本土企业看来,存在明显的劣势。 根据调查,虽然大多数企业都认为海归的优势是“语言及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强”。 但是也有许多企业认为,海归的最主要劣势是“不了解国内的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 还有一些企业主直言,海归群体最大的问题是“眼界开阔了,但能力没有提高”,说难听点,其实就是“眼高手低”。 如今,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尤其是在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已经明显快过许多发达国家,在国外待两三年,还真有可能跟国内最新的发展现状脱节,不了解国内行情。 类似的结论,马云也曾说过:土鳖要在海里放一放,但海归也要淡水养殖。 海归就业难,工资低,还可能和国内现状脱节,既然存在这么多难题 ,那么出国留学,还值得吗? 03海归光环褪去 出国留学还值得吗? 发现君认为,值不值,还得看你对出国留学的期望是什么。 没有一刀切的回答,从不同角度考虑,会有不同的答案。 如果从短期的投入—回报比来看,发现君建议大家慎重考虑。 首先,出国留学的费用绝对不低,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承担。 以新西兰为例,每年的学费从10万到30万元不等,生活费每年也要5万往上走。一年下来,至少15万人民币以上的开销。 但毕业之后,如果选择回国,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月薪低于1万的水平,并不比国内同等学历的毕业生高出多少。与国内学生相比,要真正收回成本,真不容易。 如果从长远角度考虑,出国留学得到的回报,又不能只以薪资高低来衡量。 出国留学,可以收获的,除了学业上的提升,还有外语能力的增强、跨文化的思考的能力、独立自主的能力、多元的思维习惯的培养等等。 这些综合素质的提升,或许都不能在短期的薪资数据中体现出来,但对于个人的发展,却可能是终身受益的。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你必须是凭借自己努力,去了还不错的学校。 还不错,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当然你可以对照排名表来看留学学校的含金量,但更重要的是,上这个学校,你必须是凭借自己努力达到的,而不是靠金钱就可以实现的。 毋庸讳言,随着留学成为一个经济利益巨大的产业,自然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有一些留学生,的确就是靠钱堆出来的。 在许多西方国家,教育业已经成为成熟的行业,在澳大利亚,教育产业都已经成为国家的第三大出口行业,领先于旅游业;在新西兰,国际教育行业已是新西兰第五大出口产业。 这些高校,大部分都很有含金量,但不可避免也会有一些抱着“人傻钱多速来”的目的而招徕国际学生的。 如果是去一些“野鸡学校”留学,不但烧钱,也不能给履历加分,而且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生活,能收获多少跨文化的思维、独立自主能力的提升,同样值得怀疑。 所以,说到底,海归的含金量下降,不只是因为留学生数量增多了,更因为用钱可以“买”来的留学机会越来越多了。 在良莠不齐的市场中,我们应该降低对海归的过高期待,保持一颗平常心。 家长和学生们,也需要降低对出国留学的期待,更应该把重点放在家庭教育和个人的能力、素质的培养上。 从上面那些新闻中,我们也无一例外看到家庭教育的失败。家长包办过多,让孩子丧失独立能力,才让这些海归都成为了啃老族。 /// 出国留学不是灵丹妙药,不是所有人出国都能镀上金,留学不能保证你能找到好工作,也不能保证你能独立自主。 是巨婴的人,即使出国一趟,也还会是巨婴;啃老的,即使留学再久,回国还是照样会啃老。 所以,留学能给你带来什么,真的还得看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