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Vlog,可能是内容领域最难懂的佛系赛道
在吸引来大量好奇的围观者时,有一部分勇于试水的用户,已经开始模仿明星和网红,生产属于自己的vlog。他们扎根各个驻地,同时把自己的作品分享到朋友圈,慢慢地将创作的涟漪向外扩散。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采访了几位活跃的vlogger,输出这份新年观察,剖析vlog目前面临的尬与惑。
几分钟的琐碎视频,凭什么占据注意力?吃早餐、起床、拆快递、独自旅行、做手帐、Room Tour、跨年烟火……以vlog为关键词搜索视频,出现的结果大多是这类“生活MV”式的流水账。
在这种消遣式的观赏状态中,主角的个人魅力及其所身处的环境最大化地填充意识,观者只需要跟随视频主人的动线即可。
“从入门到放弃”的vlog,门槛比你想象的大也许听起来不算太难。但事实是,从认知到拍摄,vlog对于国内用户而言,壁垒确实不小。
认知门槛:是什么?不是什么?
或许你很难直接说出vlog的含义,但如果你看得多了,就能够开始分辨它不是什么:它不是教学视频、不是广告,也不是表演或节目。
它的初始定义其实相当简单且模糊,即通过视频的方式来记录并分享个人生活。
人们确实好奇nabi的日常,但还是有不少人在搜索“vlog是什么意思”。
没有明星,也许vlog无法乘风而上。可这波明星引流给中国vlog圈带来的,究竟是什么?
专业门槛=真实感&故事性
作为刚刚入门的普通用户,确实可以模仿许多博主吃早餐、拆快递、顶着黑眼圈学习、旅游吃喝,这都是表达个人生活的方式。但如果是作为期待回报的生产者,想以这样的内容收获点赞和关注,恐怕结果会令人失望。
vlogger井越再看国内其他已经产出佳作的vlogger,如井越、飞猪、孙东山、竹子等,总能看到他们身上还有摄影师或编剧的标签。虽然披着“视频日记”的外衣,但横亘在普通用户面前的,却是一道天然的专业鸿沟。
在井越看来,vlog并不像抖音式短视频那样,可以轻易提供诸多齐全模板供大众参考复制,让普通用户也能走“有趣捷径”,在短短十几秒的消费时间里收割其他人的碎片注意力。
但为了降低普通用户的生产门槛,激发更多用户创作参与,app们还是在努力开发教程和模板,让用户不那么“无所适从”。
以猫饼app为例,产品主打的“猫饼课堂”栏目涵盖了拍摄基础、前期拍摄、后期制作等,能够以简明的方式帮助普通人完成入门和进阶。产品也探索了模板玩法,譬如“2018年终总结”,给用户提供创作思路。
既然是风口,vlogger们过得怎么样?2018年9月,微博推出了Vlog招募计划,腾讯Yoo视频宣布补贴Vlogger,阿里上线了名为鹿刻的短视频app;12月,b站更是直接开展“30天Vlog挑战”,野心清晰:培养用户生产习惯。
艰难探索的素人vlogger
“真的有不下有20个vlogger找我私聊,和我说他们的无力感。他们觉得,vlog这种形式对于想从零做起的人非常‘不公平’。”在面对素人成长问题时,孙东山坦诚道。
被广告绑架的中国式vlog
在微博拥有220万粉丝的vlogger竹子,曾在近期发此感慨:“作为一名内容创作者,我最羡慕YouTuber的一点是,他们可以靠点击率维持营生。”
对此,一位微博网友道出了矛盾所在:“不接广告博主没办法生活,可是都是广告大家看了又觉得没意思。”
采访中,vlogger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YouTube的分成方式。“如果按照YouTube的分成,那大部分的头部vlogger根本不需要接广告。”数码类博主李大锤同学直言。
如何进行良心的商业化操作?
而孙东山强调拉近自身和粉丝的距离,即当观众和vlogger建立友谊和信任之后,TA的商业化推广才能被粉丝接受。
也许听起来不算太难。但事实是,从认知到拍摄,vlog对于国内用户而言,壁垒确实不小。
认知门槛:是什么?不是什么?
或许你很难直接说出vlog的含义,但如果你看得多了,就能够开始分辨它不是什么:它不是教学视频、不是广告,也不是表演或节目。
它的初始定义其实相当简单且模糊,即通过视频的方式来记录并分享个人生活。
人们确实好奇nabi的日常,但还是有不少人在搜索“vlog是什么意思”。
没有明星,也许vlog无法乘风而上。可这波明星引流给中国vlog圈带来的,究竟是什么?
专业门槛=真实感&故事性
作为刚刚入门的普通用户,确实可以模仿许多博主吃早餐、拆快递、顶着黑眼圈学习、旅游吃喝,这都是表达个人生活的方式。但如果是作为期待回报的生产者,想以这样的内容收获点赞和关注,恐怕结果会令人失望。
vlogger井越 再看国内其他已经产出佳作的vlogger,如井越、飞猪、孙东山、竹子等,总能看到他们身上还有摄影师或编剧的标签。虽然披着“视频日记”的外衣,但横亘在普通用户面前的,却是一道天然的专业鸿沟。 在井越看来,vlog并不像抖音式短视频那样,可以轻易提供诸多齐全模板供大众参考复制,让普通用户也能走“有趣捷径”,在短短十几秒的消费时间里收割其他人的碎片注意力。 但为了降低普通用户的生产门槛,激发更多用户创作参与,app们还是在努力开发教程和模板,让用户不那么“无所适从”。 以猫饼app为例,产品主打的“猫饼课堂”栏目涵盖了拍摄基础、前期拍摄、后期制作等,能够以简明的方式帮助普通人完成入门和进阶。产品也探索了模板玩法,譬如“2018年终总结”,给用户提供创作思路。 2018年9月,微博推出了Vlog招募计划,腾讯Yoo视频宣布补贴Vlogger,阿里上线了名为鹿刻的短视频app;12月,b站更是直接开展“30天Vlog挑战”,野心清晰:培养用户生产习惯。 “真的有不下有20个vlogger找我私聊,和我说他们的无力感。他们觉得,vlog这种形式对于想从零做起的人非常‘不公平’。”在面对素人成长问题时,孙东山坦诚道。 在微博拥有220万粉丝的vlogger竹子,曾在近期发此感慨:“作为一名内容创作者,我最羡慕YouTuber的一点是,他们可以靠点击率维持营生。” 对此,一位微博网友道出了矛盾所在:“不接广告博主没办法生活,可是都是广告大家看了又觉得没意思。” 采访中,vlogger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YouTube的分成方式。“如果按照YouTube的分成,那大部分的头部vlogger根本不需要接广告。”数码类博主李大锤同学直言。 而孙东山强调拉近自身和粉丝的距离,即当观众和vlogger建立友谊和信任之后,TA的商业化推广才能被粉丝接受。既然是风口,vlogger们过得怎么样?
艰难探索的素人vlogger
被广告绑架的中国式vlog
如何进行良心的商业化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