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肿瘤、自杀干预…腾讯举办的医学大会都聊了些啥?
2019年的腾讯科学周迎来了新的成员。继第七届腾讯科学WE大会成功举办后,11月4日,腾讯首届医学ME大会在北展馆如期举行。
相较于WE大会探索宇宙科学的目的,这一次全新的医学盛典聚焦“生命之问”这一主题,邀请了艾滋病、癌症、转化医学等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先锋医学对于人类的影响以及现今已做出的杰出研究成果。同时,ME大会也强调了大众化的医学科普在疾病了解过程中扮演的重要作用,希望以医学新科普点亮公众健康“灯塔”。
朱秀轩谈肝癌:精准医学和靶向治疗给患者带来更多生存希望
对于中国患者来说,肝癌已经成为除中风、缺血性心脏疾病、肺癌以及慢行阻塞性肺病外的早亡病因之一。据《中国肝癌大数据报告》在2018年的数据显示,全球原发性肝癌的新发病例高达85.4万,而其中的55%发生在中国。
美国麻省总医院肝癌研究主任、哈佛医学院终身教授朱秀轩博士在会上表示,早期极难被发现是肝癌的一大致命特点,而以检测甲胎蛋白和肝脏超声为手段的早期筛查是预防以及治疗肝癌的重要手段,大部分的早期肝癌甚至可以完全被治愈。
朱秀轩教授
朱秀轩教授同时提及了2019年肝癌全身治疗的新进展。多数靶向药的III期试验如今显示出了良好的生存效益,从化疗到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再到联合治疗,一线到二三线的肝癌治疗新方案对肝癌晚期患者来说无疑是更多的生存希望。在对肝癌的研究上,医学家发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具有抗肿瘤活性,而其联合抗血管生成抑制剂的治疗方法也已经在医学上取得了初步成功。
李太生与艾滋病“中国方案”:艾滋是可以治疗的慢性内科病
1985年,北京协和医院发现了国内第一例艾滋病病例。在随后的近20年中,中国的HIV感染者数量迅速上升。国内缺乏原研药,而进口药由于国家人种间的遗传背景不同并没有办法对国人的艾滋病治疗起到较大的帮助作用,这直接推动了中国的医学科研人员找出接近性配伍方案、研制国产仿制药的项目进程。而现在,艾滋病人的生存年数已经可以用三十年,甚至五十年来计量。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教授在会上分享了自己和团队关于研制这样的国产仿制药和艾滋病“中国方案”的相关经历和科研成果。他指出,截至2018年,中国的艾滋感染者数量为125万,每年新增患者8万人左右,在国际上看,中国处于艾滋病的低流行区域。10年来,艾滋病治疗的“中国方案”在不断地被优化——对于艾滋病毒的检测上,扩大检测范围,大大提高了早期发现患者的能力,我国的艾滋检测人数逐渐增多,而阳性检测率急剧下降;针对国人研制出中国独特的药物剂量,降低药品对人体的肝毒性;由于艾滋病的并发性,发展多学科优势,开创综合诊治。
李太生教授
在大会上,李太生教授还介绍了针对艾滋病免疫重建障碍,慢性炎症降低CD4数值的中药雷公藤。在最近4年的研究中,李太生的团队又和上海制药总厂把雷公藤里面的有效成份羟基化变成一类化学性药物,进行临床实验,在国家的批准下,预计今年启动第一例病人入组。
“当代白求恩”费立鹏:自杀干预的同时也要加强预防
在决定留在中国研究中国人自杀情况后,费立鹏教授领导构建起了首个全国性24小时的心理危机热线。在本次ME大会上,费立鹏教授详细讲述了中国自杀干预三十年来的大致研究工作。
费立鹏教授
在中国,80%的暴力死亡是自杀,与国外的数据所不同的是,中国农村的自杀率是城市的3-5倍,其中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了25%。费立鹏表示,研究表明,中国的自杀案例中精神障碍并不是主要的诱发原因,1/3的自杀身亡者更多的是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在自杀未遂的群体中,这样的原因甚至占据了2/3。
因此,社会群体加强对自杀行为的预防在自杀干预体系中显得更为重要。除了控制农药的浓度和获取难度外,提高对自杀高危人群的关注度,加大社会层度的提前预防,强制家庭和社会的和睦性都是有效的社会预防措施。对于个人的预防,费立鹏教授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第一,保护自己的心理素质;第二,掌握自身基本的特征;第三,多领域的推动防治自杀工作;第四,积极使用预防技巧帮助周围的人。
肖瑞平与中国转化医学:让新药研发速度快过疾病脚步
作为《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首位华人副主编,肖瑞平教授在大会上强调了中国转化医学在临床治疗转化上的重要性,并表示希望中国的新药研究速度能够在不远的将来快过疾病的脚步,更多的新药能发源于中国,造福全球患者。
肖瑞平教授
在会上,肖瑞平教授列举了一系列新药在临床治疗上所取得的良好进展。其中包括罗沙司他治疗未接受透析肾脏病患者的贫血研究、MG53单抗治疗糖尿病及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同时,她还提到北大分子医学研究所的最新成果——发现了催乳素受体信号传导新原理,并应用其阻断性单抗治疗脱发和子宫内膜异位症。
2016年的流行病学数据表明,在脱发问题上中国在世界上居第21位,脱发率为19.04%。肖瑞平教授表示,北大分子医学研究所在红面猴上尝试了催乳素受体中和单抗的治疗,并且获得了喜人的效果。六个月后,脱发区的毛发增长了近一倍,并在停药后两年一直维持疗效,这样的实验结果意味着脱发问题在不久的将来也能逐步解决。
Tibor Kovacs:AI技术与微创手术将成为未来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不论是诊断方法还是治疗手段,微创或无创的方法在影像、AR、VR等技术的帮助下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所采纳。在ME大会前一天的采访中,欧洲肿瘤外科学会会长Tibor Kovacs教授就指出,单从乳腺癌的治疗手法上看,微创技术已经在乳房重建上得到小范围的使用,这种自动化疗法由医生操作电脑界面,机器半自动化进行手术,目前没有任何副作用。
Tibor Kovacs教授
这样的进步手段能提高医生术前和随访评估的质量,机器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由于医生工作压力带来的手术操作风险,也有助于更精密复杂的手术实施;而对于患者来说,微创技术使得他们在手术过程中得到较少的伤害,同时恢复起来也更加迅速。
“我们现在外科的趋势是从最大可耐受手术转向微创手术。”在大会上,他这样说。
David P. Ryan:口服靶向药也能带来肿瘤治愈转机
美国麻省总医院肿瘤中心临床主任David P. Ryan教授解释了当今癌症治疗手段的三大变革——靶向治疗、免疫疗法、基于血液诊断学的血液检查。在此其中,他强调了靶向治疗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David P. Ryan教授
对于某些癌症中特定靶向的靶点,可以进行攻击和治疗,这被称之为靶向疗法。由于癌症具有个体性,不同的人在患上相同部位的癌症时也会具有相对不同的进展,对于部分病人来说,在特定的几类癌症上具有合适的靶点就能够得到相应的靶向治疗。在结肠癌、肺癌、乳腺癌等一些肿瘤领域,医学家也越来越多地发现根据它们特定的突变可以产生相应的更好的治疗效果。
David P. Ryan教授表示,在一些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靶向药的疗效更为显著。在会上他展示了其中一些预后良好的病例,瀑布图显示,在这些病例中,患者的肿瘤由于服用靶向药而彻底消失,相比较大多有20%可能性缩小一部分肿瘤的化疗手段,口服靶向药实现部分癌症的完全治愈成为了现下癌症治疗的一大进展。
特别嘉宾邱晨:准确的大众医疗科普的重要性
腾讯首届ME大会还邀请到了知名辩手邱晨作为生命之问的特别分享嘉宾。她和观众分享了自己与甲状腺癌的相处经历,并分析了医疗科普在当下社会大环境中所面临的难题。
特别嘉宾邱晨
一是基于人类懒惰特性的难题。结合自己的抗癌经历,她认为,大多数的患者都是“不见棺材不落泪”。在没有患上重大疾病前,大多数患者或缺少定期体检的习惯,或匮乏相关的医学健康常识,患者如此,而广泛的大众更甚。而这个由于人类本性的难题在目前基本难以解决。
而二是患病后病急乱投医的现象。在这里,她举了大学生陷入高利贷的例子——在极度缺钱时,人们往往会非理性地选择最简单便捷的借贷方式,而缺乏对长远的考虑。网上求医也是如此,若是没有广泛的权威性的解答,大众很容易就被网络错误的医疗言论带偏。而这个难题需要更多医疗工作者和大众参与到医疗科普的工作中来予以解决。“我们或许都会害怕生病和死亡,但我觉得这种恐惧大多来自于对未知的想象。了解是克服恐惧的第一步,好好科普这件事应该得到每一个普通人的重视。”她这样说。
腾讯医疗副总裁张猛:互联网医学科普体系需要重塑
针对腾讯首届医疗ME大会,腾讯医疗副总裁张猛也做了以《医学新科普点亮健康灯塔》为主题的演讲。在演讲中,他提到,在迅速发展的科学时代中,发病机制的研究、治疗方法的演进、疫苗的升级、新药物的研发都处在突飞猛进中,但大众认知依旧无法跟上医学的发展,导致很多误解依然存在。
他认为,在过去的互联网上存在许多非专业人士对医学词条的胡乱堆砌,这样的结果是过度的误导引发更多的生理疾病甚至自杀,而同样,低质量的网络医疗科普信息也带来“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专业医生主动解答的脚步。
腾讯医疗副总裁张猛
针对如何做好互联网医学新科普的问题,张猛提出了“专业、体系、易用、开放”四个关键点——加强医学科普词条的审核力度,由专家逐字书写审核以保证词条质量;使科普知识体系化,将网络医疗科普全面覆盖诊断的多个流程,确保每个环节的正确决策;使用媒体力量加强科普性知识的可读性,丰富呈现形式;全社会进行联动,机构政府社会个人形成完全配合。
“能够破解医学高门槛,能把普通人带进医学的知识大门,解锁人体复杂的机理和结构, 只有医生和医学从业者。我想,在医患之间,没有什么是比科普更好的沟通方式。”张猛这样说。
(图片来自腾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