साझा करें

临过期的食品,拯救了我的饮食自由

财经लेखक: 36氪的朋友们
临过期的食品,拯救了我的饮食自由
सारांश都市社畜的一天,往往要经历三个“刺激战场”。
hougarden

多少次你在货架前流连忘返,最后拿起的依旧是最便宜的那款。/ Pexels

再怎么努力都干瘪的腰包面前,临期食品就是通向人们理想“小资”生活的体面而隐蔽的隧道。

都市社畜的一天,往往要经历三个“刺激战场”。

其一是挤到悬空的上下班通勤路,其二是你甩锅我接锅的办公室,这其三呢,就是超市里的临期促销食品区了。

别不信,超市里到点打折的生鲜、买一送二的进口零食、“十蚊均一”(十元一件)的价格,可是许多人踩点下班的最大动力。

未及超市大门,已闻人声鼎沸。只见刚接了孙子孙女放学的老人家,一边往娃嘴里塞试吃食品,一边往购物车里猛丢生鲜瓜果;

脸上还带着一丝青涩的学生党、小白领,胸有成竹地在目标商品间穿梭,不多时,购物篮已满满当当;

妆容精致的中年女子,耳边是正在通话中的手机,眼睛却仍不停地在货架上来回扫视……

hougarden

抢临期食品,是个技术活。/ Pexels

抢购临期食品,讲求的是对食物腐坏速度与自身食量的快速精准预估。不当机立断的人,不配在这场战役中拥有姓名。而捡个大便宜的喜悦感,足以冲刷掉一整天的劳累与憋屈。

看看,原价150元的进口牛奶卖30元一箱,原价70元的日本麦片50元两袋,欧洲进口的红酒半价出售……再摸摸自己的钱包,你真的不动心吗?

进口商品好不容易放下了它唯一的缺点——贵,囊中羞涩的吃货们又岂有不买之理?就算只剩几天就过期,只要吃得够快,食物变质的速度就跟不上我。

hougarden

听听,多会过日子。

临期食品,“小资”生活的新出口

所谓临期食品,就是距离保质期限只剩几天到几十天的食品。有些商家为了减轻库存压力,会以原价的20%-50%将其出售。

这一设定,很容易勾起国人历史基因中有关“吃不饱”“吃不起”的悲伤记忆,以至于一不小心就陷入冲锋陷阵的状态。

临期食品的江湖,主要分三大帮派。

这第一派,便是号称“不卖隔夜菜”的各大连锁农贸超市。这类“社区生鲜”,比菜市场干净,比大型超市灵活,不出小区就能买到菜,单是距离上就让人无法拒绝。

更优秀的是,它们还热爱打折。每晚7点开始打9折,隔半小时打低一折。如果到11点半还没卖完,全场剩余商品免费派送。

这简直是省钱人士的福音。于是乎,每到折扣时间的前5分钟,小店就会迎来一个人流小高峰。时间还没到,收银台处已经排起了一串菜篮子队。而菜篮子的主人们,却仍在店内游走,积极寻找更多折扣商品,等待高光时刻降临。

hougarden

有时,收银员还会温馨提醒想提前买单的顾客:“再等等,能省不少呢。”/ Pexels

不爱做菜?没关系,看看另一派——临期进口零食超市。

200多元的法国红酒,在这里只售38元;近百元的马来速溶咖啡,50元有找;25元的比利时巧克力,10元能买3条……

对于爱尝鲜的年轻人来说,稀奇的牌子已有极大的诱惑力,再加上令人发指的折扣,如果再不买,既对不起自己的胃,也对不起久无素材可发的朋友圈。

在淘临期食品这件事上,年轻人格外精明。一旦发现临期食品吃起来与新鲜食品的口感风味并无二致,就很难止住买买买的瘾。

hougarden

在临期进口食品中淘宝,年轻人乐此不疲。/ unsplash

当然了,身为一代都市社畜,深陷996无法自拔也在所难免。要是连逛超市排队的时间都没有,不妨请最后一派——电商平台,救你于水火。

79元24瓶的巴黎水,原价59元现价6.9元的网红威化饼干,26元900克的高价奶粉……动动手指送货到家,有了进口食品的贡献,过劳肥都比以往更理直气壮。

“物有所值”“产品虽然临期,但口感还可以”“买了很多次,相信卖家”,诸如此类的评价在相关产品的购买页下源源不绝。

当代年轻人固然文艺,但绝不会像《重庆森林》中的金城武一样,为了一个不回头的爱人狂买过期罐头。好吃、便宜、不坏肚子,才是他们选择临期食品的大前提。

在怎么努力都干瘪的腰包面前,临期食品就是通向人们理想“小资”生活的体面而隐蔽的隧道。

折价临期食品的出现,将他们从生活的窘迫中解救出来,甚至让他们可以心安理得地说:“不是我选择了下沉市场,而是下沉市场找到了我。”

临期食品能不能吃,成了一门玄学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个东西上面都有一个日子。秋刀鱼会过期,肉罐头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但是就算快过期了,还是有人会买,还吃得特开心,也不见他们闹肚子。

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保质期限到底有什么意义?”

对临期食品不感冒甚至敬而远之的人,见到疯狂抢购者,内心或许也带着这样的疑惑。

hougarden

薛定谔的保质期?/ Pexels

这就要提到食品保质期标准的制定了。在我国,会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法》和食品标准规定,利用食品保质期试验机等设备,在恒温恒湿恒压的环境下进行加速试验,以此来检测食品的保质期。

而相关规定也明确指出,“保质期是指在标签上规定的条件下保证食品质量的日期,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仍然可能是可以食用的”。

在日本,包装食品外部会同时贴上“赏味期限”“消费期限”两个日期标签,前者是指最佳食用时间,在此之前食物能最大程度保持原有的风味,后者则类似于我们所说的保质期。

而在英语国家,也有“Best if Uesd By”“Best Before”等类似赏味期限的标签供消费者参考。如果是追求最佳体验的吃货,可以据此来选购。

hougarden

对于精致吃货而言,说好的赏味期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行。/unsplash

但说到底,保质期只是理想状态下的预测,并不能完全反映食物的真实状态。如果保存运输中出现高温、高压等情况,食物就有可能在保质期来临之前先行变质。

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某些放上几年都不“过期”的食品。此前曾有媒体曝出,无良商家在临期月饼中添加过量防腐剂、保鲜剂,再将包装翻新,照样高价卖出。

更有简单粗暴者,省略翻新过程,直接涂改保质期。这样的食品,即便“未到保质期”,吃下肚也对人体无益。

相比包装上的保质期,食品包装是否出现膨胀变形的“胖听”现象,食物自身是否变味变色发霉,才是更加靠谱的食品健康度检验标准。

为了更加直观地反映食物的新鲜度,各国研究出了不同类型的高科技标签。有利用包装内空气含量来改变标签触感的;有利用食品温度来调整标签颜色的;还有直接用瓶盖检测成分变化,过期即上传警报到APP的……相当简单易懂。

hougarden

谁能告诉我,变质的肉应该对应哪个漏斗?/ div.bg

在没有智能标签的情况下,该如何判断食物是否临期呢?2012年,北京市工商局随之向外界公布了"食品保质期临界"的6级标准:

标注保质期1年或更长的,临界期为到期前45天(比如罐头、糖果、饼干等);

标注保质期超过6个月不足1年的,临界期为到期前20天(比如方便面、无菌包装的牛奶果汁之类);

标注保质期超过90天不足半年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5天(比如一些真空包装并冷藏的熟食品,速食米饭之类);

标注保质期超过30天不足90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0天(比如一些灭菌包装的肉食品,鲜鸡蛋等);

标注保质期超过16天不足30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5天(比如酸奶、一些点心等);

标注保质期少于15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4天(比如牛奶、活菌乳饮料、主食品、未灭菌熟食、未灭菌盒装豆制品等)。

也就是说,一些还剩几个月就当做临期食品打折抛售的商品,只要保存得当,其风味和品质几乎是不受影响的。一听临期就跳脚的人,可以歇歇了。

hougarden

连吃临期食品的胆量都没有,生活未免太枯燥无味。/ unsplash

“临期食品经济”,正在改变你我的生活

可惜,只要有资本的存在,就必然会有食物浪费。哈佛大学和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联合研究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大约13亿吨食物因品相不佳、临期等原因,被顾客、商家所抛弃。

“不要给我啊!”一旦出现超市大量丢弃临期食品的新闻,大多数人第一反应都是如此。但处理临期食品,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人力、时间和资源。找供应商、运输、处理、跟进……哪哪都要花钱。

如果直接折价售卖,还有可能会影响品牌形象。因此,越是以奢侈、格调著称的商家,越不愿意干这档子吃力不讨好的活。

hougarden

“倒牛奶经济学”,至今依旧猖獗。

WWF发布的2018年《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显示,2015 年中国城市餐饮每年食物浪费总量约为1700-1800万吨,相当于河北省同年粮食产量(3363.8万吨)的一半。

如此惊人的数字,固然令人扼腕叹息,但若是没有相关机构的推进,怕也是只能停留在口头上的呼吁。

美国知名有机食品超市Trade Joe's的总裁Doug Rauch,因震惊于自家超市40%的食品浪费率与全球1/9的“挨饿”人口,开了一家低价销售临期、品相不佳食品的超市Daily Table,让贫困人士也有机会吃到昂贵的黑莓。

当然,这事儿的前提是人家“不差钱”,担得起每月5万美元的亏损。

hougarden

创始人称,再开一家店,亏损说不定能减半。/ DailyTable

更多时候,国外的临期食物销售,还得仰赖公益、慈善机构的努力。

在英国的Food Waste Supermarket,人们可以不付钱,直接通过劳动来换取食物。德国的“救济餐桌”,则将超市的临期食品发到需要者的手中,只收取不高于1欧元的费用。

相比之下,日本的罗森开创的“食品循环链”,倒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内部消化。食品下架后进行堆肥处理,再将有机肥分给与之合作的农户,最终种出新的农产品,送到罗森售卖。

在我国,民间早已有临期进口食品销售的成熟产业链。在上海,阿姨爷叔最爱逛的就是新海食品商城、柯姆兹进口食品超市这一类折扣零食店。

会过日子的上海老人,得以拿啤酒洗头、用牛奶而非奶精冲咖啡、把巧克力当保健品吃、以黄油代替食用油炒菜,都是托了临期进口商品的福。而消费这些商品的理由,竟多是为了“好吃”“健康”。

有趣的是,在他们眼中,即便是临期的进口食品,也比本就平价的国产食品更美味。

hougarden

“进口迷信”,在我国人民群众中依然受用。/ Pexels

由于临期商品的特殊性,许多专营临期进口食品的商家,采取的都是薄利多销的模式。某些电商平台商家为了冲销量,有时也会出动临期食品来撑场面。消费者的抢购,就是他们心中最期待的画面。

如今的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口食品消费国之一。2018年,进口食品规模已超过700亿美元。未来的中国市场,还大有文章可作。

喜好新奇事物的年轻群体,热衷于尝试进口食品,却苦于其价格高企,不能随心所欲享用。临期食品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矛盾,嗅觉灵敏的商家们不会错过这个风口。

只是,临期食品的销售,还有许多需要监管与规范的地方。

比如,临期食品是否会与山寨食品相混淆?“不支持无理由退货”“破损不赔偿”等条款是否合理?如何处置只标“特价”不注明“临期”的行为?一旦消费者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商家有没有必要担责?临期食品到什么时候不允许继续售卖?……

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件有利于我们的生存环境、为市场创造出更多选择的好事。说不定临期食品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我们都市焦虑症的一味止痛药。

hougarden

面对临期食品,年轻人难得可以松一口气。/ Pexels

参考文献:

How Daily Table Sells Healthy Food To The Poor At Junk Food Prices,Susan Adams,2017-04-36,Forbes Trep Talks

2018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

有效日期与食品安全,各国效期标示方式,台美检验科技

临期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表征、成因与控制对策,张蓓,2019-08-22,中国食品安全网

临期食品背后的千亿产业:开超市、做电商、搞慈善,还可以海淘,陈玉,2019-07-20,35斗

“临期食品”提出消费新话题,2019-07-09,人民日报

我们对进口食品的认知,被这些阿姨爷叔颠覆了,李斤欠斤欠,2019-05-18,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临期食品借道网络“促销”电商平台治理面临大考,陶力,秦元舜,2018-08-28,21世纪经济报道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