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侨机工罗开瑚迎来103岁生日,他许的愿望是……
“到了这把年纪,我已经很知足了,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国家富强、民族自强。”7月17日,云南唯一健在南侨机工罗开瑚,迎来了他103岁(虚岁)生日。
视频截图:罗开瑚迎来他103岁(虚岁)生日
时光荏苒,而今国内健在的南侨机工仅有3人,罗开瑚就是其中之一。
1939年,在爱国侨领陈嘉庚的号召下,3200多名华侨青年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分九批抵达昆明,参加抗日战争。
罗开瑚是第8批回国的南侨机工,他和其他南洋青年一样,放弃了国外的优越生活奔赴战场,后被编入华侨先锋队第一大队第二中队任班长,负责从缅甸腊戍到中国畹町地段运输军需物资。
面对一无所知的前方,这些南洋华侨青年难道不害怕吗?
其实他们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回国参战意味着危险和流血,甚至死亡。
但罗开瑚表示,“海外华侨都很爱国爱乡,在那种国破家亡的环境下,很多人都做了这样的选择。大家都是抱着为国赴死的决心去参加战斗的,没有害怕,更没有后悔。”
回国后的南侨机工,绝大部分被分配到西南运输线滇缅公路上工作。
当时滇缅公路路况险恶,南侨机工不仅要小心驾驶,还要提防日寇的轰炸、险峻的山路、可怕的疟疾……
“山路太滑太窄了,一不小心就开下了万丈深渊,敌人的飞机还时不时来轰炸,那条路真的是危机四伏。”罗开瑚回忆。
1942年,罗开瑚与战友们一起被遣散。新中国成立后,他被安排到昆明市五金公司工作至退休,养花、看书、写字…罗开瑚的退休生活与普通老人并无二致。每天一杯咖啡,一份《参考消息》,是他几十年来的生活习惯。
2015年9月,罗开瑚获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这枚纪念章与他其它的证书、勋章以及与战友的老照片一起,锁在卧室柜子的抽屉里,见证过往。
80年过去了,罗开瑚当年参加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的初衷——“国家富强,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从未改变过。
资料图:南侨机工罗开瑚
滇缅公路就是南侨机工的战场
如今,国内健在的南侨机工仅有3人,除了罗开瑚,还有他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张修隆和蒋印生。
资料图。右三为南侨机工蒋印生。 周毅 摄
1939年,年仅21岁的张修隆瞒着舅舅报名参加回国服务团,从新加坡回国成为第九批回国的南侨机工,被分配到国民政府军政部西南运输处华侨互助社工作,负责车辆检修。也是在这年,年仅十几岁的蒋印生放弃了在印度加尔各答优渥的生活,偷偷背着父母登上驶往中国的船只,开始了与枪林弹雨为伴的日子。
资料图:海南省侨联副主席王小玉(右)率队前往张修隆老先生(中)家中看望慰问。曹玉洲 摄
在他们的记忆里,除了惊悚的盘山公路,最让人难以忘却的是日军轰炸机。
张修隆在车队负责运输的是汽油,这比其他军用物资更加危险,只要有弹片火星,汽油随时会爆炸。张修隆回忆,在盘山公路上,他不仅要注意车况路况,还需随时保持听觉的灵敏,只要听到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就必须马上隐蔽。
为了安全运送物资,车队在晚上行进时甚至不敢开车灯。
据蒋印生回忆,他们看不清路,害怕翻车,就用几米长的白布连接卡车头尾,看着白布前进,随时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这些南侨机工虽然他们身上没穿军装,手中没拿长枪,但滇缅公路就是他们的战场。
近半南侨机工牺牲或失踪
罗开瑚、蒋印生等人是幸运的,他们活了下来,但也有很多生命消逝在这段“死亡公路”上。他们之中,有近半数人失踪或殒命,没有看到胜利。
据统计,当时南侨总会招募了接近3200名南侨机工,当时有个数字叫“三分之一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留在国内,三分之一的复员,三分之一牺牲。
资料图:南侨机工张修隆从新加坡回到海南的相关证件。 张茜翼 摄
祖籍福建莆田的新加坡华侨邱九良,是第一批回国运输的南侨机工之一。他离开家乡的那天,正是除夕夜。他驾车翻越滇缅公路的崇山峻岭。山路陡峭惊险,在一次运输途中,他不慎从惠通桥山顶翻入怒江,壮烈牺牲。
马来亚华侨吴再春,放弃了在新加坡的优渥生活,抛别父母妻子回国抗战。在一次运载军火途中,天降大雨、气温极低,汽车突然发生故障。本可以暂时外出躲避,但为了保护军火,他留在车里直至冻僵,献出年仅32岁的生命。
马来西亚大富商的儿子林春材,是校篮球、游泳冠军队的队员,他毅然放弃优渥的生活,用一米九几的身高掩盖自己16岁的年纪,奋斗在滇缅公路的运输前线,直至1942年。
英雄青史永留名
壮烈英雄事,青史永留名。
人们从未忘记南侨机工的英勇事迹,为了留住这段历史记忆,各方积极奔走用不同的方式怀念曾经的历史。
1989年,在陈嘉庚后人的牵头支持下,云南省人民政府在昆明西山修建了“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2005年,昆明市人民政府建成“南洋华侨机工抗日事迹陈列室”;2018年5月30日,在韩国光州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南侨机工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名录》。
资料图:南侨机工后人身着先辈服装,出席南侨机工回国支援抗战80周年图片展。 刘冉阳 摄
档案提供了中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鲜为人知的信息,不仅是来自海外华人社区的民间志愿者的战时支援记录,也是中国本土与东南亚国家移民社会之间独特纽带的证明。
如今,南侨机工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
但南侨机工不忘初心的初衷和南侨机工精神,
应该永远被铭记和发扬。
愿南侨机工这个光荣的名字,
代代相传,永不遗忘!
素材来源:中国侨网、中国新闻网、新华网等。
编辑:于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