न्यूज़ीलैंड
हिन्दी(Hindi)
साझा करें

“996,ICU”青年,全靠咖啡续命,一杯不行,那就来两杯

转载लेखक: 贰东深
“996,ICU”青年,全靠咖啡续命,一杯不行,那就来两杯
सारांश“996,ICU”青年,全靠咖啡续命,一杯不行,那就来两杯

为了不在茫茫人海中失联,请把我们设为“星标

点击上方蓝字“南周知道” →进入新页面,点击右上角“...” → 点击第一栏

职场人有着专属于自己的充电攻略。如何让即将萎靡的自己立刻斗志昂扬?每到下午时分,当太阳降到刚刚好的慵懒,在“摸鱼”和工作的挣扎缝隙中,咖啡成了点缀。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靠咖啡续命的职场攻略。

hougarden

凌晨两点时北京西二旗几座灯火通明的大厦。 (东方ic/图)

“996.ICU”

最近热传的“996.ICU”并不是危言耸听,已经成了许多青年人的日常。

早上9点上岗,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回到家里倒头就睡,周六也上班,周日也许还有远程进行微信答复。于是“996”青年们调侃,这样的加班强度大到可以进入急诊室。

为了反抗这种“潜规则”,程序员们在网络共享代码社区Github上发布“996.ICU”的项目,号召程序员们揭露“996.ICU”式公司,于是一场不限于程序员的“996.ICU”无硝烟战争蔓延全网。

如果硬要拼惨的话,“996”还算好,苦不堪言的是“007”。“007”们需要一天24小时待命,每周工作7天,全天候上班进行时,只能日常进行心理暗示“我爱工作”,以之慰己。

当“996“、“007“们回忆过去的每分每秒:我们一直在全身心工作吗?实际经历告诉我们,并没有。我们常常面临着多种诱惑:刷下微博、回个微信、发会呆儿……日常工作经验也告诉我们,摸会鱼,充电轻松一下更有益于工作的开展。

人一天的精力毕竟有限,早上的我们是满电的,但到了下午就会掉一半电,到了晚上,电量为0,仿佛身体被吸干,回家直接睡着。当然,这里不排除有些人到了下午和夜晚才“复活”。心理学的“自我损耗理论”这样描述这类行为:人的自控力是有限的资源,人在坚持自控一段时间后会感到心理“损耗”。也就是说,当面临着一天内多种“摸鱼”诱惑,我们体内电量在不断损耗,而损耗的心理资源可以通过娱乐活动和充足的睡眠得到恢复。

因此,职场人有着专属于自己的充电攻略。如何让即将萎靡的自己立刻斗志昂扬?每到下午时分,当太阳降到刚刚好的慵懒,在“摸鱼”和工作的挣扎缝隙中,咖啡成了点缀。

一种仪式感在办公室这一亩三分地儿被创造出。如果想要接着工作,只好“咖啡续命”,或是“发一波奶茶车”。任何不开心的时候,来一杯“肥宅水”,或者来一杯咖啡,就能继续砥砺前行。

而这种最早我们称为“黑酒”的饮料(嘉庆年间编纂的《广东通志》,第九十五卷《物产·谷类》记载:“有黑酒,番鬼饭后饮之,云此酒可消食也。”),现在已经逐渐进入了我们最熟悉圈子。我们对咖啡的认知从最早的跟风时髦,再到我们习惯,最后成了需要。

咖啡与灵感

在文学青年那里,咖啡续的是灵感。

有个咖啡馆的老梗与大文豪巴尔扎克有关。据说当年巴尔扎克在巴黎做文艺青年的时候,每天出门前都要在桌上留个纸条给他媳妇儿: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根据统计学家估算的数字,如果没有那一万五千杯咖啡,也就没有浩瀚的《人间喜剧》。

的确,咖啡馆舒适的氛围可以给人放松、温暖的感觉。英国哥伦比亚大学2012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比起一片寂静,适度的嘈杂声响(磨咖啡豆的声音,路人走过的声音)实际上会让你更有创造力,咖啡馆也就成了家和公司外的第三空间。

因此,咖啡馆自然成了汇聚灵感之地,文学青年们常心照不宣成为咖啡馆的常客。毕加索、海明威、萨特、塞尚等文艺大咖是19世纪巴黎咖啡馆的常客,法国哲学家波伏娃的《第二性》创作于巴黎的花神、双叟咖啡馆。

hougarden

花神咖啡馆。 (东方ic/图)

现代青年也开始用咖啡来续灵感。街角的咖啡店总是坐着喝咖啡的白领,桌子上摆着老三样:手机、电脑、咖啡杯。但别太羡慕他们,看似表面轻松,背后实则内心纠结翻滚。手中那杯的咖啡的作用在于刺激灵感,进而敲打在咖啡杯旁边的电脑键盘上。

当喝上一杯20-30元的咖啡,一篇上好的文案迸发后,咖啡青年们写下一篇时自然联想到:不如再来杯咖啡?随着瑞幸、连咖啡等咖啡外卖、全家、7-11等便利店式咖啡的兴起,有咖啡瘾的青年不再需要走进咖啡馆,点一杯快捷咖啡,让大脑继续运转。

与爱咖啡馆的文学家们相对比的是特立独行的鲁迅。他曾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工作上。对这句话的第一层解释是,鲁迅先生不太爱喝咖啡。另一层解释则是,受困于当时国内环境,国内文学青年想在咖啡馆轻轻松松讨论文学,较难。再一层解释则是,鲁迅先生把别人买咖啡“续命”的时间珍惜起来,平摊洒在了每一天的时光里。

“不喝咖啡会死星人”

咖啡到底续的是灵感,还是生命的提前透支?一杯咖啡,精神一整天,不是开玩笑,咖啡可能是这个世界上被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活性物质,咖啡因可以直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影响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变得更警觉、更专注。

咖啡曾间接参与了“911“后的灾难重建。灾难过后的城市发展容不得停歇,只得依靠工人昼夜不停歇的工作才得以正常运转。美国“911事件“发生后有2万人在夜以继日清理纽约世贸大厦爆炸案现场,而这2万人,每天消耗的咖啡量就达3500公斤。

巴尔扎克的朋友克加尔医生观其一生,认为咖啡是使巴尔扎克死亡的唯一原因,“巴尔扎克是为了克服人类的自然需要即睡眠而使自己服用咖啡 ”。所以说,缺少睡眠才是巴尔扎克死亡的原因。在现代,也有不少网民在克服自然需要,身体健康堪忧。根据CBNData X BOSE发布的《2018健康睡眠时长消费特征及趋势洞察报告》显示,有56%的互联网网民表示自己有睡眠问题,做梦多、持续浅眠和早上醒来头脑昏沉是典型症状。

生命只有短暂的时光,想在有限的时光做更多的事情,并不是挤一挤海绵里的水就能“办大事儿”。有研究表示,相比开夜车或者拿咖啡来续命,适当小憩更为重要。小睡一会,让脑袋清空垃圾后,自然就可以清新明目。

在依靠咖啡续命的日子里,我们对咖啡认知逐渐宽广,咖啡不止可以是冲着喝的袋装速溶,还可以根据加入奶或水或巧克力粉等的材料的比例,区分为卡布奇诺、摩卡、玛奇朵等,还有可以挂在杯子上的挂耳咖啡,甚至有些精致的猪猪女孩/男孩有一整套咖啡工具(滤杯、手冲壶、法压壶等等)和冲泡技艺,她们会把咖啡豆磨成粉,冲泡,像分析香水一样分析咖啡的前调、中调、尾调。

这时候,咖啡既满足了我们的生理需求,又满足了情感和社交需求,逐渐圈层——咖啡圈儿出现,我们和这种饮料的关系越来越熟悉,也就有了“不喝咖啡会死星人”。

咖啡,是再逼自己一把的物化心理暗示,给予了灵感枯竭时的自己以力量,是一种心理暗示。网友的一句“以前一口咖啡不会碰,现在全靠咖啡续命”,更多表现了在没咖啡后的自我焦虑。咖啡不是用来续命的,睡眠和休息才是。

相关文章推荐

很多人平时对此都不以为然,在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下,职场人因加班或应酬等因素熬夜早已是家常便饭。但有什么因就会有什么果,最后以付出生命为代价的结果真的值得你那么拼吗?

有人说,我的工作状态就是这样,总不能辞职不干吧?其实,这真的是个好主意。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