साझा करें

迈向10亿,“哭片”拯救寒市的存在合理吗?

生活लेखक: 壹娱观察
迈向10亿,“哭片”拯救寒市的存在合理吗?
सारांश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壹娱观察”(ID:yiyuguancha),作者 杜威,编辑 ……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以下简称《比悲伤》)截至发稿,猫眼预测票房10.35亿元人民币,而该片的预测票房曾一度高至13.44亿元。

《比悲伤》上映8天,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影片票房已达5.82亿元,排片占比从首日的11.5%升至45%,位居同期上映影片的首位。在上映第4天时,单日票房仍高达1.39亿元,超过《惊奇队长》当日票房近1亿元。即使在3月18日,周一工作日,该片单日也收获了1.02亿元票房。而且,《比悲伤》的票房还在持续发酵中。

这意味着《比悲伤》已经打破《我的少女时代》所保持的3.59亿元中国大陆引进的台湾电影最高票房纪录。

黄茂昌也对《比悲伤》取得的票房成绩感到意外。黄茂昌是《再见瓦城》《郊区的鸟》的监制、《路边野餐》《八月》的台湾发行人、《第一次的离别》联合监制。他告诉壹娱观察,他最初知道该片时是在台湾金马奖上,当时这部片子尚未在台湾上映,他只听说这部影片非常感人。“从参演的明星、从故事类型都不是一个特别原创的故事,某种程度上它还是一个翻拍。所以,当时在台湾(不知道票房会如何),更不要说引进到大陆了。是真的没有想到。”

hougarden

这部由中国台湾地区制作,改编自韩国同名电影的纯爱电影在3月14日悄然上映,本应该迅速淡出观众视野的《比悲伤》,此时风头已经完全碾压了漫威的《惊奇队长》。

此前大多分析认为,在3月是漫威首部女性英雄电影《惊奇队长》一家独大,其他“爱情、青春”电影夹缝求生长的局面,《比悲伤》的凌空出世不禁让人大跌眼镜。而从灯塔专业版受众占比构成可见,该片女性观众占比71.2%。

面对《比悲伤》票房的高歌猛进,我们不禁思考,中国女性观众到底钟爱哪一类影片?“哭片”在中国女性观众面前到底有着怎样的号召力?未来又会引起怎样的市场变化?

女性市场:“情感”释放面前“女权”不care?

提到女性市场,或者说女性观众的偏好,通常人们会认为像《惊奇队长》这样展现女性力量、独立的影片,在市场上似乎更有“女人缘”。

《惊奇队长》是好莱坞大制作的商业电影,上映之初即打出漫威首位女性导演以及首位女性超级英雄的宣传标签,用来引起女性观众的注意。尽管导演安娜·波顿一再否认这是一部女权主义电影,但《惊奇队长》从影片本身讲述的是以女性为主角拯救世界的故事来看,全片向观众们传达这样一种思想:拯救世界,女人一样能做到。而“惊奇队长”的经典语录之一就是:“我用不着你来定义。”

壹娱观察在“《惊奇队长》后,好莱坞蔚然成风的女导演执掌‘超级英雄大片’何解?”一文中,则详细阐述了好莱坞近年尝试在更多超级英雄电影中启用女性导演,寄希望女性导演能够给超级电影带来更多的“新鲜感”,也希望能够借此吸引更多的女性观众走进电影院,而好莱坞女性电影人积极响应这一市场现象,用实际行动推进,女性电影人在北美业界地位提升这一现象和背后的原因。

显然,像《惊奇队长》这样的以女性为主角的超级英雄电影,同时也由女性执导的超级英雄电影对好莱坞女性电影人,常年受男性视角“统治”下的好莱坞大片,都产生了非同一般的影响,当然,这一变化反应在电影上,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划时代意义。

hougarden

但这深一层的意义,在中国大陆表现得并没有那么强烈。根据灯塔专业版显示,《惊奇队长》的受众性别占比,女性观众仅占47.4%,影片远未带来上述的市场效应,甚至因为各种原因,《惊奇队长》失去了过往漫威电影的在票房上的“统治力”。虽然票房尚可,但影片并没有给整个3月带来持续的票房加持。

从女性受众占比上,首部女性超级英雄电影《神奇女侠》也与《惊奇队长》类似,其女性受众占比只有51.3%。再往前回顾,具有代表性的“女权主义”好莱坞大片如《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女性受众占比仅45.9%,《饥饿游戏3:嘲笑鸟上》女性受众占比41.9%。

如果说,这些都是“动作、科幻、冒险”,具有广泛男性观众基础的电影,是中国女性观众群不喜爱的类型,那么2017年偏文艺的《三块广告牌》上映时,女性受众占比虽然提升到53.9%,但并未达到业界所共识的女性观众在一部电影之中平均占比达到55%的比例。

不过,细心的观众或许会发现一部同样带有女权主义元素的电影,女性受众占比却高达61.9%,那就是《摔跤吧!爸爸》。根据灯塔专业版显示,该片女性受众占比61.8%,男性受众占比仅有38.2%。

《摔跤吧!爸爸》与《比悲伤》有一个共同性,那就是同为“哭片”。《比悲伤》哭爱情,《摔跤吧!爸爸》哭亲情。两部影片都是有着“情感共鸣”,可以给观众带来“情感宣泄”的影片。

这时再来看同样哭爱情的《比悲伤》和《前任3:再见前任》(以下简称《前任3》),两者皆为爱情片,前者女性受众占比72.1%,后者女性受众占比64.2%。这两部影片与那些所谓的女权电影相比,但从女性受众占比上看,就高下立现。

hougarden

那么我们不禁产生疑问,在中国这样女性地位日渐提升,女性追求平等、独立的社会大环境下,为什么中国女性观众更痴迷于能够产生“情感共鸣”的“哭片”,对在好莱坞可以引起女性观众极大共鸣和青睐的女权元素影片反而表现平平呢?

除《比悲伤》之外,考虑到曾经在票房和女性受众占比上都表现突出的《前任3》,我们有了一个大胆的推测,在众多影片类型中,中国女性观众似乎更青睐于“纯爱向”、“哭片”这样的爱情电影。

谁更“爱哭”?怎么找到这群“爱哭”的人?

那么,被中国女性观众所钟爱的“哭片”一般具有哪些特征?这些“哭片”身上又隐藏着怎样的问题?

壹娱观察整理了近年引起社会广泛热议并且收获高额票房的三部“哭片”《比悲伤》《前任3》《后来的我们》的受众人群基本资料做分析。

hougarden

通过表格我们可以发现,纯爱“哭片”的有着明显的人群和地域特点。受众性别占比上,女性占据了绝对优势。《比悲伤》女性占比达到71.2%,《前任3》女性占比达到64.2%,《后来的我们》女性占比62.2%。

在年龄层上,20-24岁是这三部影片的主力观影人群,《后来的我们》占到30%以上,《比悲伤》和《前任3》都高达40%以上。

在地域分布方面,二四线成为主要人群分布,三部影片的二线城市观众都占到了38%以上,四线城市占比都在25%以上。而活跃省份这三部影片毫无例外都是广东、浙江、江苏。

其中最有趣的数据就是购物类型偏好。因为女性占比占据了绝大部分,所以这三部影片的受众人群的购物偏好占比较大的都是女装/女士精品。

对这些“哭片”特征进行总结,我们发现25岁以下二三四线女性是这类“哭片”最主要的受众群体,同时这部分人群也是通常认为的中国主流电影消费群体之一。

影片上映至今,我们不难概括出《比悲伤》成功的主要原因。精准定位了女性观众为核心的目标受众偏好,影片完整“复制”了“韩国哭片”,“癌症、虐恋、生死离别”的创作套路,“催泪、悲伤、硬核爱情”是影片核心卖点。在宣发上,通过运用与《比悲伤》强烈“情感共鸣”的气质相匹配和目标受众偏好吻合的营销手段。在渠道上,同样选择了时下在年轻人群中渗透较高的短视频,通过让《比悲伤》在庞大短视频用户群体中形成热门话题,实现了极高的关注度和热度。

其中《比悲伤》电影主题曲《有一种悲伤》成为“抖音”上新的洗脑视频制作素材。#看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要带纸巾,#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看哭了等话题登上抖音热搜榜。#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话题已获得了6亿次播放。这些目前受众的定位以及巧妙运用“抖音”的营销手段与《前任3》的成功又是何其的相似。

而这波操作甚至可以成为“哭片”的一大宣发“案例”。首先选择一部具有强烈情感共鸣的爱情题材故事。再抛出一则具有情感共鸣的话题,继续打造出一首朗朗上口的主题曲,从而形成一个“抖音爆款”。或许就已经能创作一部票房成功的“哭片”。

某位电影行业资深观察者告诉壹娱观察,抖音平台与这类“哭片”影片极其契合,因为“哭片”更具有话题度。虽然已经到了口碑时代,但是这种电影营销对于票房的增长依旧有着极大的影响。

黄茂昌也对壹娱观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从《前任3》到《比悲伤》都在讲爱情的不圆满,而黄茂昌发现,在抖音上,那种呐喊式的、不圆满的,其实都获得比较多的共鸣。“我想这种语境在大陆是比较明显的。”

黄茂昌解释道,在台湾,看这种类型电影的,不见得是自己曾经有过类似经历的。此外,某种程度上,过去会认为这类影片更吸引小镇青年,其实在某一些类型上,在大陆会普遍性放大,不会局限在某一个人群里面。“关于爱情这件事,是挫折也好,不圆满也好,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在大陆的生活的语境、观影的语境上,是比较宽广的,不是只限于某一个族群。”黄茂昌补充道。

除此之外,在该片的受众年龄层这一点上,台湾地区有明显不同。据黄茂昌介绍,《比悲伤》在台湾上映时,吸引的观众群主要是以高中生为主的年轻人群,某些地区的影院还出现了初中生为主要观影群体的现象。

之所以如此,黄茂昌认为,对于中学生来说,对这种戏剧性的、放大性的情感的是有一定共鸣的。“一些情节的设计,是放大式的、戏剧式的,是很韩国式的。人跟人的关系、所发生的故事,是很韩剧式的。这类设计比较讨好非成熟性观众。”

“哭片”两极分化背后内容创作的深思

虽然《比悲伤》目前取得了令人惊喜的票房成绩,但隐藏在其后的一些问题同样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首先,评分上呈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

在以一二线城市为主要群体的豆瓣评分是不及格的,而在二三四城市为主要群体的淘票票评分,却是超高分数。这种现象在“哭片”中存在着极高的同性,如《比悲伤》豆瓣评分4.9,淘票票8.1分。《前任3》豆瓣评分5.5,淘票票8.7分。《后来的我们》豆瓣评分5.9,淘票票7.8分。

这种评分在《比悲伤》一片上更为明显。某位电影行业资深观察者认为,《比悲伤》可能是口碑最低的黑马影片,在以淘票票为代表的票务平台的评分中,一分率“偏高”。这表明影片的内容已经有让观众极为不适的地方。这种现象会随着票房增高,持续发酵。

其次,影片的内容还是那么的重要吗?

《比悲伤》在社交平台多被形容为“狗血、三观不正、剧情崩塌、粗陋的翻拍”,这一情况或许会随着影片的上映被不断放大。但至少目前,这些负面标签依旧阻止不了女性观众购票的热情,一睹“年度催泪大戏”的真容。由此,我们不禁产生疑问:是不是像“哭片”这类影片,可以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的决定性因素,是一个能够带来情感共鸣的话题性内容,在这个大前提下,内容是否经得起推敲,故事是否合情合理,反而不是那么地重要。

作为一部爱情片,在好莱坞大片攻势下,实现逆转,本就值得关注。如果这部影片还是一部“哭片”,在社交平台上被打上各种“负面标签”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拿下超过票房,且势头强劲,就不得不令人惊叹之余,好好“深挖”一下其背后成功的原因。

从《比悲伤》看,这部影片最为明显的是其主打女性市场的特征,精准的定位,准确地抓取了这部分女性受众的诉求,在内容之外,佐以恰当的宣发推广方式,才可以让这么一部影片,逆风而行,取得意想不到的票房成绩。这部影片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市场的潜力,更窥到了女性受众群体的偏好的部分特征。而“哭片”这一特殊的影片风格,也让我们看到了其极强的市场号召力。

哭本身是情感的一部分,笑也是情感的一部分。笑要笑到心坎里,哭也要哭到心坎里。在黄茂昌看来,“哭片”不好写,“笑片”也不好写。人生有些错过的,遗憾的,这些打到你的心坎里,取得一些共鸣,它本来就是电影的一部分,人生的一部分。如果为了这个去找,去拍一个不完美的结局,未必会这么做。“就是为了观众哭,我觉得未必会这么写。”

但黄茂昌却认为,(从《比悲伤》看)观众可以接受更走心的片子了。

黄茂昌告诉壹娱观察,现在的(创作)更多的是找回一种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情感可能不是写实上的,可能在类型上更多元的,也有包含穿越的,也有包含真实故事改编的,奇幻、科幻类型也可能有。“我觉得这种人和人之间情感的某一刻的真实的瞬间,其实是现在不可忽视的。”

在电影的内容创作上,黄茂昌认为,以往的不真实的、戏剧性的、特别“洒狗血”的,让观众看到生命中没有经历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不管你今天是在大城市,还是在小城市,人们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更多的代入感、共鸣性,但这种代入感和共鸣性还要回归到一种比较写实的面貌。

“未来是不是‘哭片’(数量会增多),我觉得未必。但要哭也好、笑也好、励志也好、小人物要逆袭也好,接下来偏向现实题材的共鸣性会是我们大家更关注的。”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