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10亿,“哭片”拯救寒市的存在合理吗?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以下简称《比悲伤》)截至发稿,猫眼预测票房10.35亿元人民币,而该片的预测票房曾一度高至13.44亿元。
这意味着《比悲伤》已经打破《我的少女时代》所保持的3.59亿元中国大陆引进的台湾电影最高票房纪录。
这部由中国台湾地区制作,改编自韩国同名电影的纯爱电影在3月14日悄然上映,本应该迅速淡出观众视野的《比悲伤》,此时风头已经完全碾压了漫威的《惊奇队长》。
面对《比悲伤》票房的高歌猛进,我们不禁思考,中国女性观众到底钟爱哪一类影片?“哭片”在中国女性观众面前到底有着怎样的号召力?未来又会引起怎样的市场变化?
女性市场:“情感”释放面前“女权”不care?
提到女性市场,或者说女性观众的偏好,通常人们会认为像《惊奇队长》这样展现女性力量、独立的影片,在市场上似乎更有“女人缘”。
壹娱观察在“《惊奇队长》后,好莱坞蔚然成风的女导演执掌‘超级英雄大片’何解?”一文中,则详细阐述了好莱坞近年尝试在更多超级英雄电影中启用女性导演,寄希望女性导演能够给超级电影带来更多的“新鲜感”,也希望能够借此吸引更多的女性观众走进电影院,而好莱坞女性电影人积极响应这一市场现象,用实际行动推进,女性电影人在北美业界地位提升这一现象和背后的原因。
不过,细心的观众或许会发现一部同样带有女权主义元素的电影,女性受众占比却高达61.9%,那就是《摔跤吧!爸爸》。根据灯塔专业版显示,该片女性受众占比61.8%,男性受众占比仅有38.2%。
《摔跤吧!爸爸》与《比悲伤》有一个共同性,那就是同为“哭片”。《比悲伤》哭爱情,《摔跤吧!爸爸》哭亲情。两部影片都是有着“情感共鸣”,可以给观众带来“情感宣泄”的影片。
除《比悲伤》之外,考虑到曾经在票房和女性受众占比上都表现突出的《前任3》,我们有了一个大胆的推测,在众多影片类型中,中国女性观众似乎更青睐于“纯爱向”、“哭片”这样的爱情电影。
谁更“爱哭”?怎么找到这群“爱哭”的人?
那么,被中国女性观众所钟爱的“哭片”一般具有哪些特征?这些“哭片”身上又隐藏着怎样的问题?
壹娱观察整理了近年引起社会广泛热议并且收获高额票房的三部“哭片”《比悲伤》《前任3》《后来的我们》的受众人群基本资料做分析。
通过表格我们可以发现,纯爱“哭片”的有着明显的人群和地域特点。受众性别占比上,女性占据了绝对优势。《比悲伤》女性占比达到71.2%,《前任3》女性占比达到64.2%,《后来的我们》女性占比62.2%。
在年龄层上,20-24岁是这三部影片的主力观影人群,《后来的我们》占到30%以上,《比悲伤》和《前任3》都高达40%以上。
在地域分布方面,二四线成为主要人群分布,三部影片的二线城市观众都占到了38%以上,四线城市占比都在25%以上。而活跃省份这三部影片毫无例外都是广东、浙江、江苏。
其中最有趣的数据就是购物类型偏好。因为女性占比占据了绝大部分,所以这三部影片的受众人群的购物偏好占比较大的都是女装/女士精品。
对这些“哭片”特征进行总结,我们发现25岁以下二三四线女性是这类“哭片”最主要的受众群体,同时这部分人群也是通常认为的中国主流电影消费群体之一。
某位电影行业资深观察者告诉壹娱观察,抖音平台与这类“哭片”影片极其契合,因为“哭片”更具有话题度。虽然已经到了口碑时代,但是这种电影营销对于票房的增长依旧有着极大的影响。
黄茂昌也对壹娱观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从《前任3》到《比悲伤》都在讲爱情的不圆满,而黄茂昌发现,在抖音上,那种呐喊式的、不圆满的,其实都获得比较多的共鸣。“我想这种语境在大陆是比较明显的。”
除此之外,在该片的受众年龄层这一点上,台湾地区有明显不同。据黄茂昌介绍,《比悲伤》在台湾上映时,吸引的观众群主要是以高中生为主的年轻人群,某些地区的影院还出现了初中生为主要观影群体的现象。
“哭片”两极分化背后内容创作的深思
虽然《比悲伤》目前取得了令人惊喜的票房成绩,但隐藏在其后的一些问题同样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但黄茂昌却认为,(从《比悲伤》看)观众可以接受更走心的片子了。
“未来是不是‘哭片’(数量会增多),我觉得未必。但要哭也好、笑也好、励志也好、小人物要逆袭也好,接下来偏向现实题材的共鸣性会是我们大家更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