न्यूज़ीलैंड
हिन्दी(Hindi)
साझा करें

宝马和戴姆勒的合资公司成立了,传统车厂怎么应对出行变革?

财经लेखक: GeekCar
宝马和戴姆勒的合资公司成立了,传统车厂怎么应对出行变革?
सारांश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极客汽车”(ID:GeekCar),作者大白,经授权发布。

5 家合资公司

根据官方新闻,我们先看看合并之后的 5 家公司分别是什么:

hougarden

REACH NOW:通过一个综合性服务平台为超过 670 万用户提供一系列出行服务。 REACH NOW App 将为用户提供从 A 到 B 点的一系列选项,允许用户直接预订和支付,提供的服务包括共享汽车,专车服务和自行车租赁等。

CHARGE NOW:是由一家叫做 Digital Charging Solutions GmbH(DCS)公司运营的服务,方便用户充电时的寻找、预订以及支付流程。目前,CHARGE NOW 已经在超过 25 国家/地区拥有了超过 100,000 个充电点。

PARK NOW:让为用户提供最佳的停车解决方案,允许他们预留停车位并预约停车时间。另外,PARK NOW 能实现停车场的无人值守化以及无现金支付。在欧洲和北美,超过 3000 万用户已经在超过 1,100 个城市中使用了这项服务。

FREE NOW:提供各种出行服务,包括出租车,私人司机和租赁车辆以及电动滑板车。目前,FREE NOW 已经为超过 2100 万客户和超过 250,000 名司机提供服务。

SHARE NOW:汽车共享业务,允许用户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租用车辆。目前,全球已有超过 400 万用户在全球 31 个城市使用过这项服务,总共运营车辆共计 20,000 辆。

简单来看,这五家公司分别的业务覆盖了包括专车、共享、充电、停车以及其余交通工具在内的综合性出行解决方案。在各种不同的出行场景面前,这几家公司的业内能充分满足不同的需求。

为什么要合作?

原因不难理解,未来的出行领域是个非常复杂的流程。涉及车辆的研发制造、运营、智能化等等部分。用户使用交通工具的形式和场景也越来越多样化,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告别买车,而转向按需使用的模式。所以说,在出行领域里面想要做好,就必须能够覆盖尽可能多的应用场景。

但是这样的诉求背后,对参与者的压力非常大。特别是规模化的运营,还必须考虑到全球不同市场的需求、用户习惯、政策等等,可能遇到的问题就更不可控了,任何一家企业都很难单独完成这件事。

在过去几年,宝马和奔驰都各自在出行领域尽心了不少布局,无论是宝马的 REACH NOW、在成都落地的网约车服务,还是说戴姆勒旗下的 car2go、Car2Share 等等,都证明汽车行业巨头对于出行领域的布局和决心。

hougarden

不过很多迹象都证明出行领域在最近遇到了「瓶颈期」。最简单的例子是,滴滴在过去几年通过融资、收购以及合并等不同的手段,成为了国内出行领域的绝对领先者。

但是,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就在前几天,滴滴就被爆出 2018 全年亏损 109 亿的新闻,虽然实际数据有待考证,但是也说明确实遇到了不小的问题。国外包括 Uber、Lyft 在内的服务商也遭遇了包括市场增速瓶颈、盈利模式不清晰、持续亏损等等问题。

我们也能从中得到一个结论。在技术没有跨越式的进步的时候,出行领域的运营以及商业模式也会遇到瓶颈期。所以接下来,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提高规模效应以及运营效率这样的精细化操作会是一个主要的方向,这也是我认为双方合作的主要原因。

机会和挑战

在最近几年,汽车行业达成了一个共识,未来不再会有以销售为导向的汽车公司,而是都会以「出行服务商」的角色存在。因此,除了运营之外,产品本身的技术也非常重要。

对于出行服务来说,自动驾驶绝对是未来决定用户体验以及商业前景的核心技术。

所有的参与者都在进行相关布局,包括 Uber、Lyft 以及滴滴在内的出行服务商一直在进行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前一阵,谷歌的自动驾驶公司 Waymo 也开始在美国商业化的测试无人出租车服务;国内外主机厂也都进行了许多的尝试探索。

如果单独看 10 亿欧元的投资规模,对于布局出行服务来说显然不属于一笔很大的金额。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自动驾驶行业出现了几笔同等级的融资。再参考类似 Uber 以及滴滴这类已经付出数十亿美金研发技术和推进商业模式,都说明这是一件需要持续巨额投入的事情。因此,双方第一期 10 亿欧元规模的投资其实远远不足以支撑整个业务布局的落地。

但是考虑到戴姆勒和宝马之前就和英特尔组成了自动驾驶技术联盟,还共同持股了地图服务商 HERE。从这个角度看,双方的合作显然能够很大程度上加速资源的整合以及提高使用效率。因此,对于未来通过技术的进步,提高出行服务的范围、效率等角度来看,宝马奔驰的合资公司其实还是有不小的竞争力。

另外,这两天有消息说大众和滴滴的合资公司已经确定在嘉定落地。乍一看,这种「出行服务商+汽车制造商」的组合看起来更加合理,是典型的优势互补的解决方案。

所以说,在对出行服务的探索上,目前出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尝试,有人选择自己单干,但更多的都开始进行了抱团。虽然我无法判断孰优孰劣,但作为一个涉及面最广泛的产业,未来的出行服务绝对不是一家企业就能搞定的。至于找到什么样的合作伙伴,只是每个企业眼下的选择,背后代表的是技术、商业等不同维度的考虑。随着服务形式、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出行服务商的形态可能还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变化。很难下结论的我,能做的大概只有拭目以待了。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