न्यूज़ीलैंड
हिन्दी(Hindi)
साझा करें

咪蒙被“全网封杀”,千万粉丝都去哪了?

转载लेखक: 张远
咪蒙被“全网封杀”,千万粉丝都去哪了?
सारांश咪蒙被全网封杀之后几乎听不到粉丝声援的声音,仿佛千万粉丝不曾存在一样。

咪蒙被全网封杀之后几乎听不到粉丝声援的声音,仿佛千万粉丝不曾存在一样。那些曾经在评论区激情澎湃的支持者都到哪里去了呢?

对于咪蒙来说,微信公号主动停更两个月,微博永久关停并没有换来求生的希望。

昨天(2月21日),咪蒙微信公众账号显示注销,同时微博、头条、知乎、凤凰等内容平台纷纷宣布关停咪蒙公司旗下相关账号,并且“不得转世”。

hougarden

咪蒙被“全网封杀”,不少人为之拍手称快,然而拍手称快之人未尝不是在朋友圈积极转发之人,微信生态中“含咪率”之高与今日咪蒙被全网封杀时欢呼声之高,恰成有趣的对照。

正如微信好友“含咪率”之高低构成了一条鄙视链,很多人却都偷偷关注了咪蒙一样。这种“羞耻性关注”暴露了大众的隐秘性焦虑。

没多少人愿意承认被咪蒙的爆款文算法精准命中、下意识转发,也没多少人愿意承认自己在被弥漫于整个社会的焦虑情绪所裹挟,身不由己。

实际上,自微信7.0将私密的点赞改为公开的好看之后,咪蒙文章的点赞数骤降,“羞耻性关注”已经难以为继。咪蒙被全网封杀之后几乎听不到粉丝声援的声音,仿佛千万粉丝不曾存在一样。那些曾经在评论区激情澎湃的支持者都到哪里去了呢?

这就是微信公号和微博的不同,咪蒙因为“爱国言论”而被打脸翻船,正是发生在微博上,这也是她为什么在出事之后选择永久关停微博的原因。

在可以自由操弄评论区的微信平台上,咪蒙纵然可以免于被人吐槽和公开打脸,却难以和粉丝之间形成有效的沟通互动,默默关注的粉丝也难以“公开化”为一股“护主”的粉丝群体。咪蒙倒台之后一盘散沙的粉丝就风流云散了。

自媒体@恶魔的奶爸曾经发现一个现象:同样都是被黑,咪蒙永远都是一面倒的被黑,基本每次的网络舆论都非常一致,没有任何的异议和反调,但是Ayawawa却每次都有忠实粉丝站出来拼命维护她。

有网友就认为两人的区别就是微信和微博的区别,Ayawawa属于微博上的KOL,打造的粉丝死心塌地追随的完美人设,只要人设不崩粉丝就会追随到底,外界的质疑抨击只会让粉丝更加团结一致,她们也在与“黑子”们的一次次交锋中信仰弥坚。

咪蒙虽然善于调动情绪但并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以产出爆款文章为最高目标,为“羞耻性关注者”代言却并无自己的声音,更谈不上什么人设。咪蒙的粉丝也很难像Ayawawa的“女权邪教”一样联合起来,只会掉头转向其他的“咪蒙替代者”。

接下来,咪蒙留下的空档就会被迅速补上。咪蒙的后继者们会根据收紧的红线自觉调整姿势,在炮制“毒鸡汤”时更加谨慎小心。在挑逗代际矛盾,阶层冲突,两性对立等方面掌握好平衡术。

然而,网络空间越是要求清朗积极,不留一丝阴影,越是会有更多的负面情绪无处寄托,滋养“咪蒙

咪蒙这类编故事,煽情绪的自媒体的崛起,是全民情绪共振时代的产物。《知音》的时代不存在这样的全民共振。在微博上,这种全民共振可以表现为对公共事件的围观、跟进。

在微博上,除了围绕公共事件的全民共振,女权主义者、LGBT群体、CP党等都能找到自己的KOL,从而形成一个个紧致的舆论场,这些群体之间的互动激荡也是微博活力的源泉。

在微信公众号这个人际传播平台上,小众群体很难找到彼此能够穿透不同社交圈层引发全面刷屏的,只剩下全民的情绪共振。这种土壤只能诞生咪蒙这样的全民焦虑收割者,也让所有的“爆款文”看似都千篇一律。

当然,也不仅仅是负面的焦虑情绪可以引发全民共振,从而可以收割一波波的流量红利。《流浪地球》这种家国情怀巨制,同样成功地在春节档引发了全民的情感共振,被电影总局树立为价值标杆。

问题在于,这样的正能量流量制高点太过单一,天然地不接地气让人难有共鸣(《流浪地球》因为披上了一层科幻外衣而巧妙规避),远远不像咪蒙那些爆款文一样花样迭出,永不枯竭。

咪蒙终因《寒门状元之死》而落得全网封杀的结局,固然是“火中取栗”的必然下场。也说明随着读者口味阈值的不断提升,猛料必须不断加量,冲突必须一再加倍,最终触碰到了那根无形的红线。

咪蒙的倒掉,也预示着微信超级自媒体时代的终结。为了流量无所不用其极终会因为不断刷新下限而“自爆”。咪蒙“以身试法”,为从业者试探出了自媒体的“规模上限”。

咪蒙被封之后,朋友圈刷屏文可能只会剩下《甘柴烈火》这样的集体情绪代言文。去年,兽爷、丁香园等的热文已经实现了微博、微信的共振,发酵为舆情事件。只不过这种题材很难形成套路,规模化复制,也支撑不起来一个估计数亿的自媒体公司。

咪蒙之所以能成为“自媒体一姐”,也与其“头部效应”密不可分。咪蒙粉丝中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是狂热的追随者,而是主动或被动学习的新媒体运营人员。咪蒙也自觉通过“写作公式”、四处授课等方式强化自己的“自媒体教母”形象。

自媒体同行或许对咪蒙产出的“毒性内容”嗤之以鼻,却对其粉丝心理的拿捏,死磕到底的专业主义、紧跟时代“痒点”的敏感度顶礼膜拜,更不乏逐字逐句分析者。这是整个行业“无爆款毋宁死”的集体焦虑在作祟。

如果说微博腰部和垂直KOL都有着各自的生存空间,在微信平台上却依然是“头部为王”。头部自媒体拥有的不仅仅是流量,更是一切资源。新榜广告平台的数据显示,94%的广告费用投给了报价在 1 万以上的公众号,四成广告费用投给了报价超过 10 万的头部大号。

在流量红利逐渐消失的情况下,微信公众号的“头部固化”与“马太效应”不会因为咪蒙的倒下而放缓,只会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