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Zealand
English
Share

摇滚搭京腔,短视频遇上唱念坐打,“破圈儿”才是今年音乐新潮流

社会Author: 子文
摇滚搭京腔,短视频遇上唱念坐打,“破圈儿”才是今年音乐新潮流
Summary传统戏曲显示了某种独特的品格和气质——平和而淡然,斑斓而克制。这与消费文化处于传统与流行的两岸。

传统戏曲显示了某种独特的品格和气质——平和而淡然,斑斓而克制。

这与消费文化处于传统与流行的两岸。

传统戏曲不再有“戏场绵亘八里,起棚夹路,从昏至旦,至晦而罢”的盛景,也不再占据大众文化的主流地位,相反,其正在不断衰落,甚至消失中。

“知道”(nz_zhidao)和你谈谈,传统戏曲的“破圈儿”。

hougarden

霍尊(新华社记者 秦朗/图)
近日,歌手霍尊上了微博热搜。
他在综艺《国风美少年》里演唱了一首京腔版的《北京一夜》,“殿堂级”的唱功,以及京腔唱这一充满想象力的“混搭”,引得台下观众纷纷拍手叫好。《北京一夜》原本是摇滚歌曲,而这首歌里加了京剧的唱腔,成为了流行乐与国粹京腔结合的完美典范。这样的跨界结合,非但没有给人以荒诞感,却解决了一些“傲慢与偏见”——京剧不是那么高高在上、凛然不可侵犯,在保护好京剧严肃艺术的内核的同时,外在呈现方式进行创新尝试,能让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戏曲焕发新的生命力。
这一次混搭在年轻人圈子引发热议,让人重新思考,我们该如何看待传统戏曲的“混搭风”?
有魅力却在渐渐衰落
中华传统戏曲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国际地位很高。它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华传统戏曲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戏曲百花苑,形成各具特色的戏曲剧种三百余种。
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经过时间的汰洗打磨的民族文化的瑰宝。在传承文化,涵养道德,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社会变迁和新媒体普及,中国戏曲也面临愈发严峻的考验:如何促进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消费经济的生发与扩张,改变了我们所处时代的社会形态。在新兴的大众传媒技术作用下,当消费渗入到文化内部,便构成了当代审美文化的新形态——快餐式的消费文化。人们心态容易浮躁,心理、思维和情感节奏也随生活节奏加快。
传统戏曲显示了某种独特的品格和气质——平和而淡然,斑斓而克制。这与消费文化处于传统与流行的两岸。比如有年轻人认为,京剧浓郁的北京方音,“带腔的音”的“曲线状”音高变化,唱词“罢、罢、罢”的疾徐顿挫,与时下流行歌曲产生了疏离。而独特的表演体系及美学特质就决定了传统戏曲本身缺乏商品工业批量生产的制作效率,无法满足商品对经济利润、资本扩张的需求。在消费文化的统治霸权下,戏曲艺术显得阳春白雪,趋于边缘化。
传统戏曲不再有“戏场绵亘八里,起棚夹路,从昏至旦,至晦而罢”的盛景,也不再占据大众文化的主流地位,相反,其正在不断衰落,甚至消失中。《互联网世界的传统戏曲文化图景》指出,中国传统戏曲“以地方戏的大面积消失为表征,实际上已经走到了真正的‘生死存亡’关口。
传统戏曲也可以“霍尊+王珮瑜”
现在普遍的观点是,我们要保护传统戏曲。但仅仅是保护是不够的,还必须弘扬。毕竟文娱消费环境、渠道、作品与产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被“传统戏曲不能变”束缚住手脚,无法与时俱进,那么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无法参与市场竞争,就会愈发冷清。

hougarden

王珮瑜出演京剧《朱砂痣》(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图)

传统戏曲该如何流行起来呢?首要的是,要突破载体的限制。
曾有这么一个调查:“你是通过何种渠道了解戏曲的?”统计的结果是,“进剧场看戏”的不过百分之六七,绝大部分人是通过听唱片、广播、录音带,电影、电视、录像带来观赏和了解戏曲的。戏曲艺术作为综合性艺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展示空间多以舞台、戏院为主要平台,但这并不是戏曲艺术唯一的传播载体;何况,现在城市里的戏院和专业性戏曲剧场大为减少,如果传统戏曲仅仅以舞台、戏院为传播载体,那可能愈发小众化。
创新传统戏曲的传播载体与形式,至关重要。从载体与媒体的角度看,戏曲经历了剧场时代、唱片时代、胶片时代、电影电视时代,而今也进入了短视频勃兴的互联网时代。
电视与传统戏曲“联姻”,是这几年的一种潮流,出现了多档节目。戏曲进入现代传媒,它会摆脱舞台传播的束缚,借助现代传媒十分快捷地传播给受众,受众通过这些传媒欣赏戏曲、分享知识、参与讨论,这与以往只能通过舞台演出欣赏戏曲、接受戏曲信息的局面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戏曲文化得到了全方位的普及和弘扬。
比如湖北卫视正在播出的《戏码头》,重点关注传统戏曲的传播性,通过故事讲述、情景剧、朗诵、舞蹈等多种形式,让普通观众看得懂、喜欢看,让《戏码头》成为一场大型戏曲文化知识“公开课”。
除了载体上创新,也需要在传播方式上有所创新。在另外一档聚焦中华戏曲文化的《喝彩中华》,就致力于成为传统文化的“当代翻译者”——既要用电视手段表达好传统的精髓,同时又要符合现代人的语境,触动他们的情感。为此节目在表演环节上,融入各种不同艺术门类的元素,实现1+1>2的跨界融合。像歌手郁可唯与评弹名家高博文演唱改编的《知否知否》融合了流行音乐与评弹演唱技法;古老的木偶与电音歌手王绎龙的电音版《木偶戏》让人体会到时尚与传统融合的与众不同;王珮瑜搭档霍尊一起唱《卷珠帘》,在互联网上引发了广泛的传播和讨论……
短视频让你我都成艺术家
在传统戏曲的载体创新上,需要充分借助互联网。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7月发布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发挥互联网在戏曲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通过新媒体普及和宣传戏曲。”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这一系列决议从政策层面为融媒时代的戏曲传播保驾护航。
而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在帮助传统戏曲的推广与传播上,作为更大。作为当下青年人最为热衷的社交网络平台,抖音低门槛、全民参与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社交网络的实用性和工具性。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7月,抖音日活跃用户数3.2亿。
以抖音为媒介传播传统戏曲,可潜移默化地实践全民艺术美育的传送。这也是时下抖音推出的一个“DOU艺计划”的目的,以抖音构建全民美育平台,推动艺术创作与交流,提升全民艺术与审美素养,让人人都是艺术家。

hougarden

抖音视频,首先是“短”。戏曲从业者尝试通过删减、浓缩、重新编排等方式对戏曲进行“碎片化”处理,就像明清时期,“戏曲艺人打破每部戏剧的结构”形成折子戏一样。浓缩的都是精华,从而达到有效的传播效果。
比如抖音川剧“变脸”贴纸的相关视频播放量达12亿。一位抖音创作者使用《说唱脸谱》作为配乐,拍摄的“变脸”视频获得了52.7万的点赞量。
其次,是“跨界”。戏曲是融合了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艺术,包含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现方式,可以与多种新鲜、流行的艺术样式进行跨界合作传播,提升传统戏曲的现代品格和趣味性。比如抖音上共有1600多万名用户使用”京剧武旦“抖音贴纸拍摄视频,一位来自河北廊坊的用户使用黄梅戏《女驸马》作为配乐拍摄的视频,获得了100多万的点赞量。
再则,是“微传承”。抖音上的传统戏曲,打破了传统戏曲与现实生活的之间的藩篱,激发那些在新媒体环境生活并成长的年轻网民,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熟悉、习惯甚至喜欢身边出现的戏曲元素,主动去点赞、分享、评论这些带有戏曲元素的碎片,必然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最终实现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发展。
“国粹”的荣誉,并不代表传统戏曲只能故步自封、一成不变,相反,它不妨借助各种流行元素,重新被发现、被欣赏、被消费,如此才能持续绽放艺术活力,并获得永恒的艺术生命力。


(责任编辑:Aimee)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