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Zealand
English
Share

青春期为什么爱作死|大象公会

转载Author: 大象公会Elephantia
青春期为什么爱作死|大象公会
Summary事实上,青春期作死是哺乳动物的共性,什么新鲜玩意都想试试,结果作着作着就把自己作死了。

hougarden

hougarden

青少年作死,是全世界通行的景观。在西方,嗑药、酗酒、超速、危险性行为、暴力风险都是常见的青少年问题;在中国,则往往体现为打群架和各种青春期躁动。

hougarden

·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论语》

hougarden

· 炸井盖,中国特色青少年作死行为之一

事实上,青春期作死是哺乳动物的共性,什么新鲜玩意都想试试,结果作着作着就把自己作死了。由于青春期行为、神经、荷尔蒙等方面转变太过明显,吸引了不少学者的展开研究,各国政府也因头疼于青少年问题纷纷相助。

无论人还是动物,青春期都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大脑改变会造成行为改变。行为改变主要有三点:第一,无视风险;第二,和同龄个体的社交增加;第三,追逐新奇事物(Schneider 2013)。

而这三点,都能共同导向作死的结果。

无视风险

为了验证青春期的动物面对危险也要勇敢作死,实验人员设计了两种实验装置,均放置在离地40厘米的地方,一个实验装置有安全栅栏,小鼠(Mus musculus)不会掉下去,一个实验装置没栅栏,稍有不慎就会摔下去。

实验对象分为三组,幼年鼠,青春期鼠,和成年鼠,研究人员记录它们花了多长时间才最终跑到这两个实验装置上,心理建设的时间越长,说明越抗拒。

结果发现,幼年鼠和成年鼠非常珍惜它们的小命,对安全的实验装置没有抗拒,来去自如,但是它们几乎等到实验结束都不愿意踏上危险的实验装置。

可是青春期小鼠放纵自己的天性,对危险视而不见,没有显示出对两种装置的喜好差异,多次作死地跑到悬崖边试探(Macrı̀, Adriani et al. 2002)。

hougarden

· 图片来源:iStock

疯狂社交

多项研究发现青春期生物更喜欢和同龄伙伴社交。增加社交可以带来许多好处,比如生活中更容易合作。但是研究发现,处于同龄人中的个体相较于一个人呆着,作死的风险更高。

实验人员开发了一个游戏软件,让志愿者操纵游戏中的汽车,如果交通指示灯由绿变黄,就要把车停下来。根据停车所花的时间,可以算出志愿者的冒险指数。研究人员招募了三组志愿者,青春期组13-16岁,青年组18-22岁,和成人组24岁及以上,将他们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个人作战,一组团队作战。

测试结果显示,一个人驾车的时候往往还比较谨慎,但当几个同龄人聚在一起,就开始大胆作死闯红灯了。

而且,青春期和青年期的人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这说明青少年更容易服从群体意见,哪怕这个群体意见往往是危险的(Gardner and Steinberg 2005)。

青少年融入社会、享受群体福利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被社会改变。他们期待获得同伴的认可,害怕被拒绝,这种从众效应在14岁到达顶峰(Steinberg and Scott 2003)。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独处的时候万一出事都没人来救,所以必须加倍谨慎,人多的时候危险系数小,作了也不容易死。比如一个人过马路最好等红灯,但是如果有几十个人一起闯红灯,车就得停下来让你们过。

hougarden

· 图片来源:网易教育

也不是所有成年人都讨厌风险。研究发现政客(Kuhnen and Knutson 2005)和投资人(Heß, von Scheve et al. 2018)有高于常人的冒险倾向,他们似乎对风险有独特的偏好,对风险可能带来的负面结果有更大的忍耐力。

政客需要做影响深远的决定,多数时候政策得失都很难计算,可政客却不得不为大众做决定,政客的冒险特质一方面可能使决策偏离大众利益。另一方面,政府机构本身就承担了高风险,不爱冒险的人不适合做政客,这或许是一种基于个人特质的合理分工。

hougarden

· 图片来源:Atlantic

要命的好奇心

新的刺激总是诱惑与风险并存。青春期个体并非为了作死而作死,它们是为了探索新的环境,而不巧,新的环境通常有坑。

实验人员把成年大鼠(Sprague-Dawley rats)和青春期大鼠分别关在一个无法逃脱的新环境里五分钟,新环境下的大鼠会四处探索,排除危险,和寻找食物来源。测量后发现青春期大鼠运动的总距离显著比成年大鼠高13%。

hougarden

· 图片来源:Taconic biosciences

不仅如此,如果在它们的小窝里放新的物品,青春期大鼠对新物品更感兴趣,虽然这和成年大鼠的差异并不显著(Philpot and Wecker 2008)。

青春期是从父母那里获得新的生存技能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发展时期,追求新刺激有助于探索新领域,寻找新食物和伴侣(Spear 2007)。

青春期大脑和成年期大脑不同,某种程度也可以体现为对新鲜刺激的喜好不同。

一种蜜蜂(Apis mellifera)群体里有四处寻找新的食物来源的侦察蜂(scout),和接受侦察蜂命令定点采蜜的工蜂。研究发现,两种类型的蜂大脑里神经递质多巴胺和谷氨酸的受体表达强度不同(Liang, Nguyen et al. 2012)。

hougarden

· 图片来源:Honeybees and beekeeping

根据同样的逻辑,研究人员发现人类青春期前额皮质多巴胺的表达也达到一生中的峰值(Casey, Getz et al. 2008)。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青少年更爱寻刺激,更爱作死。

一切为了自立

青春期为什么这么独特?因为动物们要学着独立——从一个要爸妈喂的宝宝成长为了一个可能会和爹妈抢繁殖机会的青少年,爸妈终于要对它下手了。

绝大多数会照看后代的物种中,孩子一到青春期,就至少要赶走一个性别的后代。如果后代死赖在家里啃老,父母就会延迟它青春期的到来(puberty delay)。

实验人员把幼年雄性田鼠(Microtus californicus)分为两组,一种在干净的床垫上长大,一种在沾了爸妈体味的床垫上长大,结果伴随爸妈体香长大的雄性青春期延迟了。

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这影响到底来自于妈还是爸。采用同样方法实验,得出结论,妈会抑制儿子的性成熟,不仅和妈妈一起长大的儿子性成熟地晚,睾丸的重量也要轻一些。相反,爸对儿子性成熟的影响是正面的,和爸爸的香味一起长大的儿子睾丸重量比对照组还大。

hougarden

· 图片来源:Flickr

但如果儿子睡在陌生雄性睡过的床上,睾丸重量和对照组则没有差别。这可能是俄狄浦斯情结作祟,儿子为了和父亲竞争,发育出了更大的睾丸(Rissman, Sheffield et al. 1984)。

母亲的诅咒对女儿也同样奏效,雌性加利福尼亚小鼠(Peromyscuscalifornicus )的性成熟会被母亲,甚至陌生雌性延迟,但是和上文所说不同,雌性小鼠并不会被气味影响,一定要和母亲或其他雌性有直接或间接的接触(Gubernick and Nordby 1992)。

hougarden

· 图片来源:Flickr

再不能在父母的庇(ya)护(yi)下生存的青春期动物,最终还是被踹出家门,只能和年岁相仿,同病相怜的伙伴联合在一起,共同闯荡未知的世界。

参考文献:

1.Casey, B., S. Getzand A. Galvan (2008). "The adolescent brain." Developmental review28(1): 62-77.

2.Gardner, M. and L. Steinberg(2005). "Peer influence on risk taking, risk preference, and riskydecision making in adolescence and adulthood: an experimental study." Developmentalpsychology 41(4): 625.

3.Gubernick, D. J. and J. C. Nordby(1992). "Parental influences on female puberty in the monogamousCalifornia mouse, Peromyscus californicus." Animal behaviour 44: 259-267.

4.Heß, M., C. von Scheve, J.Schupp, A. Wagner and G. G. Wagner (2018). "Are political representativesmore risk-loving than the electorate? Evidence from German federal and stateparliaments." Palgrave Communications 4(1): 60.

5.Kuhnen, C. M. and B. Knutson(2005). "The neural basis of financial risk taking." Neuron 47(5): 763-770.

6.Liang, Z. S., T. Nguyen, H. R.Mattila, S. L. Rodriguez-Zas, T. D. Seeley and G. E. Robinson (2012)."Molecular determinants of scouting behavior in honey bees." Science335(6073): 1225-1228.

7.Macrı̀, S., W. Adriani, F.Chiarotti and G. Laviola (2002). "Risk taking during exploration of aplus-maze is greater in adolescent than in juvenile or adult mice." AnimalBehaviour 64(4): 541-546.

8.Philpot, R. M. and L. Wecker(2008). "Dependence of adolescent novelty-seeking behavior on responsephenotype and effects of apparatus scaling." Behavioral Neuroscience122(4): 861.

9.Rissman, E. F., S. D. Sheffield,M. B. Kretzmann, J. E. Fortune and R. E. Johnston (1984). "Chemical cuesfrom families delay puberty in male California voles." Biology ofreproduction 31(2): 324-331.

10.Schneider, M. (2013)."Adolescence as a vulnerable period to alter rodent behavior." Celland tissue research 354(1):99-106.

11.Spear, L. P. (2007). "Thedeveloping brain and adolescent-typical behavior patterns: An evolutionaryapproach." Adolescent psychopathology and the developing brain:Integrating brain and prevention science: 9-30.

12.Steinberg, L. and E. S. Scott(2003). "Less guilty by reason of adolescence: developmental immaturity,diminished responsibility, and the juvenile death penalty." AmericanPsychologist 58(12): 1009.

(责任编辑:Aimee)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