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远不知道刷屏的热文里有多少故事是编的
转载Author: 陈香香
Summary中国自媒体“北美留学生日报”和美国老牌报刊《纽约客》的支持者们,正互相攻击究竟是谁比谁更擅长“歪曲事实”?
吴谢宇没有玩伴后,一个人回到家中。当他推门进去时,却看到晓芳正坐在自己父亲的大腿上缠绵。他愣了一下,没有说什么,只是从书架上拿了一本吴父公司专业的工程书,关上门,去外面读书了。 这篇稿子被广为流传,让很多网友都信以为真,直到陆陆续续被媒体采访中的相关人士否认。 今年7月的新城控股董事长王某某涉嫌猥亵女童案中,一篇10万+文章在警方调查结果公布前 性侵女童案文章截图,发布者@喵哩国已经被封禁 上海17岁男孩跳桥事件里,这种堪比讲评书式的写作更是被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公众号@今夜九零后连受害者和母亲在车内的规划已经“推测”出来了—— 母亲说“想跳桥,你去跳试试看?”,于是悲剧就这么发生了。 直接把这位刚刚经历了丧子之痛的母亲,又推到了道德的砧板上批判。而此前,所有公开的视频和事实中唯一能确定的信息,只是母子两人发生了争吵,其实细节全都来自作者的想象力。 类似的文章把真真假假的信息拼凑在一块,在合适的桥段加入一些批评原生家庭、大骂恋童癖、宣扬爱国情绪等的观点。 剧情一环扣一环着,就赚了个盆丰钵满。 以讹传讹后,洗了谁的脑? 被事实依据打脸后再回头看,无稽的推测式写作和知音体文案,颇具反智色彩。可当一些热点事件爆发,真相到来的速度,追不上人们好奇心扩大的速度时,它们能够钻空子也是不可避免的。 部分警惕性不够高的看客,在不明就里之时,就更容易跟着煽动者挥舞的大旗振臂高呼。 而在一些抨击北留的文章下,还有一种声音是:“大家都知道它(北美留学生日报)是营销号,你为什么要跟‘故事会’较真?” 事实上,比知音体写作在当时引发的好奇、带来的轰动更值得警惕的,其实是对舆论场造成的后续影响,和对真相的毁灭性打击。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知音》里那个像是“蹲在胡歌病房外边”至今“胡歌和薛佳凝牵着手表白”的假细节,都在各种回顾当事人情史的文章中被当做引证流传着。 如果说当年还是大众接触信息渠道太闭塞,而对如今接收了过多蜂拥而至信息的看客们分清自己得到的每个信息点的来源、以及是否可信。 同样,也更容易被一个情绪最激烈、细节描写最栩栩如生的发声者牵着走,并把编的最假、却最高声的怒骂印在脑子里。 久而久之,甚至把它们当做了“真相”。 于是,17岁男孩跳河事件中那句推测的话被无数人误以为真,然后以“愿天下父母都不再用语言杀人”对男孩的母亲进行新一轮精神施虐; 于是,谈起去年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直到今天都坚信“冷漠乘客自作自受”的人依然不在少数。即使那么被指责不制止司机“活该” 于是,你用“激吻、裸睡”依然可以搜到大量类似的文章,几乎都是在北美留学生日报已经删除的原文中,添油加醋了更多荒唐的细节。 发生关系两分钟,变成了全套两分钟 北美留学生日报指责那篇“檄文”的中文标题里,“编故事”、“收智商税”是恶意翻译。而在《纽约客》的原标题里,他们把这种自媒体的写作风格定义为了—— “Post-Truth”,也就是“后真相时代”。 这是一个被收录进《牛津词典》的热词,最早指的是2016年美国大选中的盛行的假新闻风潮。 后意扩大为“无视客观事实,使用断言、猜测、感觉等表达方式,强化、极化某种特定观点,攻讦抹黑对手、或博取眼球效应和支持率的行径。”更狠了,也更荒谬。 若一定要给如今盛行的的荒谬行为,寻找一个体面的合理性—— 或许是想在博眼球之余,达到抨击黑暗、引起社会关注、弘扬爱国情怀的目的。 只不过在用极尽夸大之事来编故事、用脑补来充当真实被揭穿之后,连这个初衷都变得无法自圆其说了。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