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seeland
Deutsch
Teilen

焦虑时代的反焦虑

社会Autor: 开智学堂
焦虑时代的反焦虑
Zusammenfassung2019 年 2 月 18 日,《柳叶刀·精神病学》发表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团队的大型科研项目“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的第一批研究成果。

1

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 2019 年 2 月 18 日,《柳叶刀·精神病学》发表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团队的大型科研项目“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的第一批研究成果。该研究是中国首次大规模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调研了全国 31 个省 32552 人,发现在所有精神障碍中,焦虑症患病率最高,终生患病率达到 7.6% 的人口比例。

如果将心理健康看作一个光谱,左端是正常人群;右端是焦虑症人群。在临床上,焦虑症常常表现为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高频发作,伴有头晕、心悸、呼吸困难等生理表现。多数人达不到临床上被确诊为焦虑症的地步,但的确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感知到焦虑。

今天我们不讨论临床心理学上的焦虑症,而只讨论正常人的焦虑:在这个焦虑时代,我们该如何反焦虑呢?

2

焦虑,八面来袭。有来自工作的;有来自生活的;还有来自社会的。媒体、商家又在合谋利用人们的各种焦虑套利。一个小孩子刚生下来,就面对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压力;接着就是疯狂的黄庄,中小学生疯狂超纲补习;工作后,又是千军万马抢一份工作。

好不容易工作多年,又开始面临失业。当我们打开百度指数,按关键词“找工作”搜索,会发现“找工作”指数在 2018 年 12 月 5 日才不到 5 万,但是到 2019 年 2 月 12日 就飙升到近 30 万,“裁员”指数 2018 年 12 月 5 日是 1830 , 2019 年 2 月 12 日是 651 。微信指数的趋势也大体相同,微信指数 12月 5日“找工作”指数是1,843,108 ,“裁员”指数是 2,838,718;到了 2 月 12 日,“找工作”指数是 6,477,076 ,“裁员”指数是 417,194。我们再来看看媒体报道,同样发现,“裁员”的报道也在增加。

hougarden

好像突然间每个人都陷入到了找工作的焦虑中。似乎不得不焦虑。

3

不妨尝试换个角度看看。

首先,变换下空间尺度。当搜索非一线城市的相关信息,出来的报道却是画风一变。“洛阳小镇青年:贩卖焦虑没有市场”,还有一篇则是“一部手机背后的小镇青年:吃着蜜糖,喝着毒药”。小镇青年们和在北上广深打拼的同学焦虑程度似乎完全不一样。

接着,切换一下时间尺度。前面提及的百度指数、微信指数数据来自 90 天的数据。如果我们尝试将时间尺度拉到百度收录的所有数据, 2010 年 12 月 27 日百度指数的第一条数据是:找工作指数是 3132 ,裁员指数是 108 。当将所有数据展开后,你会发现,在找工作指数上,每年的 1 月到 4 月都是一个阶段性高峰,然后 2019 年的这个高峰又是过去九年的最高峰。而裁员指数在过去的 8 年多相对平稳,几次高峰分别出现在 2012 年 8 月、 2015 年 9 月、 2018 年 12 月至今。微信指数暂未开放 90 天以上的数据,感兴趣的可以跟踪记录微信指数,形成历史存档看看曲线变化。

在空间尺度上,当我们从北上广深切换到小镇青年;在时间尺度上,当我们从 90 天拉长到 8 年,从此对信息的看法大不一样。看了这些数据,你可能变得更加焦虑,因为你发现今年找工作峰值的确是八年来的最高值;你也可能变得没那么焦虑,也许还有个解释理由是,使用手机的人变多了呢,你看,裁员曲线在过去八年一直相对平稳。

变化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容易理解。那么,还有个不容易理解的角度是什么呢?我们尝试来切换一下成本尺度。什么是成本尺度?即为一个事情投入的成本,包括各类显性的成本,也包括各类隐性的成本。那么,当从成本尺度来思考人们的行为,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人都关心裁员,但鲜有人给自己投入了防范裁员的成本。一个侧面佐证是,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和职业发展、财富自由相关的书,但是像如何在职场中规避风险的这类书,包括如何在裁员时得到应有的补偿、如何避开一些高裁员率的行业等信息,却少有人关注。

事实上,如果我们在成本尺度,注重个人风险控制,不仅偏好获得,更注重规避损失,那么,你容易以小投入获得更大的收益。

4

有趣的是,似乎当我们变化角度之后,人生的绝大多数难题迎刃而解。

这就是我推崇的“STC算子”,它出自创新算法。什么是创新算法?它是由阿奇苏勒发明的一套创新方法论,被我誉为 20 世纪人类智慧的最伟大的贡献。其中的“STC算子”是创新算法的核心概念。它分别指空间(Space)、时间(Time)和成本(Cost)。使用“STC算子”解决复杂问题时,首先分离出系统的基本参数(阿奇苏勒将其称之为基本场),然后对系统进行空间 S、时间 T 和成本 C 三个维度的变形。比如,你可以将两个维度固定,剩下一个维度极端化变形,或无穷大,或无穷小,从而获得复杂问题的创意解。详细介绍,可参考我的旧文:《人生的STC算子》。

人生亦然。当我们创新地来看待焦虑,似乎变得没那么焦虑了。试举《认知尺度》一书中几位友人的故事。(参见:《认知尺度》推荐序:真正的认知升级)

hougarden

首先看空间尺度。在《认知尺度》这本书中,安替老师的时空选择论是提醒我们要选择更靠近未来的城市,陈虎平的27.5 岁城市理论,则给出另一种城市选择角度,即尽量选择 27.5 岁的人口处在流入期的城市。

再看时间尺度。魏坤琳老师提到的知识复利效应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告诉我们要设法通过时间累积形成对特定领域知识的驾轻就熟。

最后说一下成本尺度。绝大多数创业公司都在拼命的融资扩张,路意老师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选择。 2015 年,他组建了一个不超过五人的精英团队,分布世界各地,运营着一个小而美的产品。四年后,大量知名或不知名的创业公司纷纷倒下。但是路意老师团队的产品逆势增长。

那么 STC 算子中的空间、时间和成本的优先级是什么样呢?空间先行。三种尺度,三类例子。魏坤琳老师的知识复利效应和路意老师的极简主义,这两种实现起来都有难度。但是,如果我们试着先选择空间尺度,它更容易执行,也更容易带来质变。人类看似没有直接受益于空间,但它却像空气和水一样无处不在。当焦虑蔓延,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就尝试给自己换个工作环境、居住地点吧。

5

人生多数时候是在两种模式之间交错:第一种模式是:探索;第二种模式是:利用。用马奇 1991 年开创性的论文来说,这是组织学习的两种基本模式。什么是探索?马奇将其定义为尝试新事物;什么是利用?马奇将其定义为短期内将既有的想法、技术、战略或知识常规化、完善化、精细化,利用其来努力提高效率。

不仅组织如此,人生亦然。我们在探索和利用之间反复。当陷入探索模式时,世界于你而言,是好奇的、开放的;但同样是摇摆的、不确定的;转为利用模式,我们往往是保守的、防御的;但同样是稳固的、确定的。大到一份感情、一份工作,小到一次美食、一次理发,探索和利用,两种模式不断交错。

人亦有两种焦虑。第一种焦虑是探索时遇到的陌生事物过多。在学术上,学习一个新学科、新语言;在商业上,从传统产业进入新兴科技产业,从一个节奏很慢或低智识密度的公司步入一个快节奏或高智识密度的公司;在感情上,新婚燕尔,七年之痒,各有各的快乐忧伤。

第二种焦虑是嫌弃自己的变现效率不够高,错过了很多套利机会。比如,当年可以买房没买房;一家后来成为独角兽的公司起步时邀请自己去,结果自己没去。

是探索的焦虑还是利用的焦虑?区分两种焦虑,分而治之,才是王道。结合“STC算子”,我给各位三个反焦虑建议:1)空间上,建设自己的根据地。2)时间上,在不同时间周期选择不同的行动策略。3)成本上,探索和利用交错进行。

6

避免过度焦虑的方法之一,就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根据地。有志青年们瞧不上一种传统生活方式:老婆孩子热炕头。其实不然,这种中国传统生活方式颇有合理之处。在这种生活方式之下,你不容易焦虑,不会时时刻刻想着去和别人比较。它给你建立了一种稳固的根据地,而这个根据地同时兼容了人类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第一种是自主,你现在是吃香的喝辣的,而且你有热炕头,这就充分地说明你能掌握自己的生活。第二种是胜任,只有富农和地主家庭才烧得起热坑头,这意味着你在村子里,能力也没问题。第三种是归属,你有老婆孩子,表明你能够与别人建立稳定、持续的人际关系或者亲密关系。

建设一个好的根据地,需要满足你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自主、胜任与归属。你需要有学识的根据地,做人低调谦虚,但做学问不可不狂妄,不可不自信。桑兵说,放眼读书,前十年未必胜,中十年不会败,后十年无须战。如果读书、治学、写作没有这类“无须战”志向,那就是典型的书呆子。万卷过眼,仅为一本输出。这是洪业、王国维、钱锺书、陈寅恪等众多大师的殊途同归。

你还需要有人际的根据地,年长者为师长;同辈为死党;小了你几岁,为嫡系。什么是师长?传其志向,承其衣钵。什么是死党?与死党不对事只对人,与外人才对事不对人。什么是嫡系?你一手扶植,相互信任,俗世洪流,相互守望。当然,还有家庭的根据地,贫贱富贵,对家人好一点总不会错,血缘关系,不谈交换,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7

避免过度焦虑的方法之二,在不同时间周期选择不同的行动策略。

一个关于焦虑常见误区,是很多人在该焦虑的时候不焦虑,在不该焦虑的时候又焦虑,这其实归结于我们选择了错误的时间周期。

人的时间周期可以简化为大中小三类。

比如说,你当下思考着怎样抓住时代给你的机遇,这就是大的时间周期问题。而小的时间周期问题则是那些每天都要处理的现实问题。比如今天老板给我布置一个任务,要求我今晚五点之前必须交出来,而我又毫无头绪。显然,大小时间周期里是完全不同的两类问题。

那中等时间周期是什么?比如你在高一的时候很焦虑,因为你从初中升上来了,需要重新认识老师、同学与学校环境。大一的时候你很焦虑,因为你又要面对如何跟人建立关系。刚毕业工作时,同样又如此。在中等时间周期,你要解决的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矛盾。一方面你希望在高中同学、大学同学和公司同事中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你又希望在以上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能展现自己的个性。(详情参考我在去年生日的演讲:《人生周期论》。)

hougarden

我们看到,不同的周期各自对应不同的核心问题,但是绝大多数人的焦虑是什么呢?是纠结于小的周期,比如说昨天看到某某公司裁员了,他就焦虑自己是不是会被裁员,今天又看到某某公司发展不好了,他又会再次焦虑起来。这就是他选择了错误的时间周期。

那么该如何走出这个误区呢?方法就是面对越大的时间周期,你要选择越稳固的行动来对抗这种焦虑。

它可以是你的一个习惯,也可以是你的一个爱好。比如说我已经写了二十年的博客,那么写作于我而言就是一种习惯和爱好。如果你很喜欢音乐、武术,那么音乐、武术就是你的一种习惯和爱好。越是大周期你要选择越简单的行动,它能够帮你对抗焦虑。对于一个焦虑症患者而言,往往他的爱好也丢失了。

而在小的时间周期你不要考虑太多,硬干再说。比如说老板给你布置一个任务,你纠结着它和自己的兴趣不符合,和我的人生意义不符合,和我的价值观不符合,最终你无法按时完成任务,自然就变得越来越焦虑。其实这个时候你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干再说。再举个例子,很多人学编程的时候,他花了很大的时间纠结于是 Python 好,还是 Java 好,是做前端好还是做后端好,结果最终什么都学不好。

简单来说,三个月往往解决的是一个项目级别的问题;六个月解决的是熟悉某个圈子的人际问题,你新生入学,一个学期就与同学混熟了;十八个月解决的是一个创业公司寻找并确认商业模型的问题;十二年解决的是人生意义问题。越长的周期,选择越简单的行动,才能穿越时间之河;越短的周期,越要选择行动迅猛的方案。

8

避免过度焦虑的方法之三,探索和利用交错进行。什么叫探索和利用交错进行?比如,我的读者都知道,我每年都会给自己一个关键词,但是,读者不知道的是,我每三年都会定义一个大主题,比如这三年侧重探索,以学习为主。这个时候会阅读大量的书籍,接触大量的人。那么,另一个三年有可能会定义成利用为主——从演讲、出书、开发 App 到做公司。

同样,在每个三年,我也会以三个月为单位来交错进行探索和利用。如果这三个月是以探索为主,那么接下来的三个月是以利用为主,比如集中时间写书,此时,我会关闭微信,甚至连手机也不用。

再举个探索和利用交错进行的例子。今天大家都知道微信公众号它的确是一种高效获取信息来源的方式。我有两个微信号,一个微信账号关注了近千个公众号,另一个微信除了我自己公司的公众号之外,不关注任何公众号。那么,我会如何处理看那些微信公众号呢?每隔一阵,集中置顶 40 来个同类的公众号,猜测其文风,当我能准确预测其下一周发文风格了,换一批置顶。

这也是一种探索和利用交错进行。那些公众号非常多元化。有谈怎么养猪的,有谈怎么开饭馆的,可我这辈子都不太可能去做农业或餐饮业,那我为什么要关注这样的微信公众号?实际上是它给我提供了社会上多元化的信息。这样,我的探索效率足够高,且给未来利用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信息来源。当我进入到社交模式时,我会将那些探索时积累的问题跟行业中的人确认。比如猪年对你的生意是好是坏。这样就会不断地修正我头脑中关于世界运作的模型。你只是阅读,它缺乏了大量鲜活的细节。你只是与人交流,它又会缺乏体系与差异。

光探索,不利用,必然焦虑;光利用,不探索,必然焦虑。前者,我们可以称之为文艺青年的忧伤;后者,我们可以称之为华尔街精英的无趣。

小结

不拿别人最顺的人生对比自己的人生;不拿别人最惨的人生对比自己的人生。世界之旅,时间之舟,怡然自得,造物虽驶如吾何。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