نيوزيلندا
العربية(Al-‘Arabīyah)
مشاركة

2019中国投资人未来峰会

财经الكاتب: 36氪IR
2019中国投资人未来峰会
الملخص9月17日,2019中国投资人未来峰会在深圳举办,大会邀请近百位主流投资机构的掌门人和创业……

9月17日,2019中国投资人未来峰会在深圳举办,大会邀请近百位主流投资机构的掌门人和创业领袖,共同探讨潜在赛道的发展机会。

经历过去几年的倒春寒,企业服务又进入了夏天的火热,甚至原本关注消费互联网的投资人也加入其中。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所谓企业服务是不是一个新的风口?和toB市场更加成熟的美国市场相比,中国的机会点有哪些异同?企业服务的成长性是不是注定不如消费互联网,投资机构该怎么办?对于创业者而言,该保持怎样的品质才能从重而慢的企业服务市场中杀出来?

就以上问题,我们邀请来了磐霖资本创始主管合伙人李宇辉、华映资本合伙人章高男、云时资本执行董事王欣、联创永宣管理合伙人朱一凡、光速中国助理合伙人王国栋,讨论如何把握企业服务的新机遇。

对话要点如下:

hougarden

李宇辉:首先请各位把所在的机构对企业级服务的投资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章高男:我们华映最早是做文娱投资的,过去的十年逐渐在企业服务有相对系统的布局。

我们的投资可以分为两大块:第一,通用型企业服务,比如,做人力社保的金柚,做人力招聘的Boss直聘,做商标专利的知呱呱,还有财税领域的轻松财税,以及在微商SaaS领域的微盟;第二,技术壁垒比较强的toB端企业服务,比如,深蓝科技,AI的Paas平台天云大数据,3D的三维视觉重现的众趣等。我们未来还会布局数据基础,比如企业网盘、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王欣:云时资本今年刚成立,我们会花比较大的精力投身于企业级方面的投资。

我们主要在企业的价值链和通用功用方面找SaaS软件公司,希望它能够切到跟企业决策有关的领域去,伸展成一个所谓平台性质的或者创造更多应用场景性质的(产品),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

比如,我们最近在看生产制造行业的SaaS,基于对工厂内部运营流程的管控,很有可能切入到企业下游的订单或者上游的采购,这样原本只能收到软件的钱,未来还可能扩展到供应链的价值上。

朱一凡:永宣创投已经有20多年了,企业服务是我们比较关注的领域,过去投了一些比较好的公司,也在硅谷投资和孵化本地的项目。

王国栋:光速中国总的规模超过15亿美金,投资方向上我们大概有三个方向:消费互联网、互联网+、企业服务和科技。在企业服务和科技领域,我们投了做云服务的青云、跟Zoom类似的云通讯公司小鱼易连、劳动力管理和人才灵活用工管理的喔趣,还有做RPA和AI的来也科技,以及做直销的saas直客通等。

李宇辉:磐霖资本重点布局两个赛道,一是围绕重大疾病的新药研发,二是针对消费供给端的企业级服务。

李宇辉:第一个问题,今年有很多toC投资的转向来做toB了,好像toB这个方向已经形成了一个所谓的风口,不知道各位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hougarden

磐霖资本李宇辉

王国栋:我本身从2015年之后开始关注企业服务和toB领域的投资。可能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市场的热点在逐步变少,尤其是toC领域,所以很多投行在关注toB。

我们认为,企业服务没有所谓风口之说的,因为toB的发展需要产品、技术齐头并进,资本不是唯一的助推剂,而且toB的每个细分领域都有一定的专业性门槛。

很多toC的小伙伴也在关注toB的领域,我认为,多看看toB的人投过的案例,可以少走弯路。

章高男:我们观察到,在一些技术壁垒比较强的toB行业里,来来回回还是原来的投资机构,没有增加多少,他们看了很多年清华、中科院出来做芯片、大数据、混合管理、IT技术化等技术壁垒很强的公司,toC的投资机构还没能进来。

但是,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在一些业务模式驱动的toB项目中,比如,在和消费、衣食住行结合比较紧密的行业中,有以前看toC、看消费的投资机构进来。

hougarden

华映资本章高男

朱一凡:什么叫风口?风口就是钱到位了,资本到位了,迅速把一个行业吹起来。

在美国toB和toC项目数量比差不多是3:2;中国过往的数字是98:2,100个项目中只有两个toB项目。

现在互联网流量红利渐渐枯竭了,toC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迅速吹起来后,以高估值退出,所以很多人转向去另外一个蓝海市场——toB。但是,toB的市场需要精心打磨产品,精精细细、扎扎实实打基本功,不可能像消费互联网一样——产品怎样无所谓,只要流量烧起来就可以。

2013年,企业级服务火过一段时间,当时很多资本把它定义成一个赛道或者风口,砸了重金下去,但那一批以做消费互联网的思路投资的toB企业基本上已经消失了。

王欣:刚好我在2013年进入这个行业,当时大家说是企业服务的春天,但过了一两年,出现了倒春寒,而今年又很火热。

我认为,这个市场的发展是稳健的。。企业服务市场这些年来一直在发展,只不过需求没有那么迫切,也没有什么流量红利。

那为什么说倒春寒之后,企业服务可能要来到夏天了?

第一,在技术上,这几年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发展越来越好;第二,国家的很多政策要求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更加规范,国家在用人用工和财税方面的制度变得越来越严;成本结构对企业本身的效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何况,中国已经过了高速发展的阶段,从前大部分企业只要做销售就好了,而现在要考虑利润下降了之后,人员控制怎么样?内部管理成本怎么样?

到了2018年、2019年,很多条件都具备了,未来几年,这些需求会大量出现,大量被实现。

今天看起来这个风口到了,实际上叫水到渠成。

hougarden

云时资本王欣

李宇辉:大家都有共识,就是To B没有所谓的风口,我非常同意刚才王总提到叫水到渠成。谈To B投资,首先要强调强需求,并在技术的带动下面能够产生出这样一个提供新的产品,或者给B端带来降本增效的效果,这是我们投资的整个逻辑。对此,我想通过磐霖的投资实践来谈一下感受,我们是从2015年的下半年就进入到To B投资领域,最开始从SaaS切入;我们发现C端需求越发要求科技感、个性化,这就产品和服务有了新的要求;另外,宏观经济下行,其实对B端,尤其对消费供给端的智能化改造或者降本增效的压力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一些新兴的技术,如AI等价值凸显。所以,我们就是针对这一需求点切入To B的投资。这就是我们常讲的C端的需求倒逼着B端,或者降本增效的压力使得B端产生了这样的供需。

随着需求的积累,对To B的投资就变得顺理成章,这是我们对这个事情的一个看法。

大家知道To B的投资有一个难题,其成长性远远没有To C这么爆发性,To B因为技术的发展,或者需求的扩张实际上有一个实现的过程,我们作为做toB投资的或者做企业级服务的一些人士怎么看待这个事情,首先我想请问第一个问题,我们从技术切入的话,我们台上这些机构,现在看哪些发展的新兴的技术,从章总开始,我知道章总是一个技术控。

章高男:第一,以数据为基础的技术是我投资布局的重点方向:数据的最底层技术,包括存储、计算、算力支持、AI芯片和FPGA;数据的加工,比如最近比较火的所谓边缘计算。

第二,在业务上,有一个比较大的机会是整个IT的升级,以前的IT偏重于相对传统软件的架构,新的IT基于分布式技术和云系统的普及,所谓的5G将使得其形式和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整个IT升级会有很大的红利。

第三,对5G和物联网的结合,这在未来有很多红利,和工业机器人、工业自动化以及边缘计算相结合。

朱一凡:我们关注的是服务级管理,这在美国已经非常成熟了,出了一家超级独角兽service now,在中国也有人想做,但还没有看到比较好的团队,我们也在摸索这个领域。在中国很多企业级服务软件都在用,但是端口没有统一,在中国需要有这样的软件,使各个信息渠道打通。

我们也在关注企业级服务人工智能的团队。美国的独角兽企业服务公司,包括Workday、Salesforce之类已经进入了AI化的过程,可能在明年陆续推出自己的AI+的产品。这是个必然趋势,因为企业级服务跟大数据有关,而如果把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引入大数据,对提高效率、减少错误和提高用户体验很有帮助。

王国栋:第一,劳动力成本的上涨是相对确定的,尤其是服务业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围绕这个领域的企业服务创业项目有比较大的机会。

第二,基于中国的国情,围绕半导体的技术创新值得关注。在美国,投资人已经不看半导体,但是中国提出“不要被半导体技术卡脖子”,这意味着在未来十年它有机会。

李宇辉:谈投企服在中国目前阶段呈现的特征,首先服务的对象已经从服务行业转到制造行业。第二,服务的内容,从智能管理,即刚才提到HR、CRM等,到了供应链、信息链以及到现在提供AI甚至边缘计算这种能力。这是国内企业级服务所呈现出一种新的特征。

李宇辉:你们怎么看待目前中美之间在企业级服务的差异?

王国栋:上一波中国的企业级服务市场热起来是在2014年、2015年,一大批美国背景的公司回到中国,想copy to China from America,但是那时候都照搬美国的model。在过去三四年,大家发现,中美有很大差异,特别是目标受众的差异。

在美国,企业级服务的公司是伴随着中小企业起来的,第一,中小企业在用SaaS或者新一类的软件时,已经历过了传统软件的普及,他们对传统软件本身就有付费意愿;他们也知道什么叫好的软件。而中国中小企业没有这样的特性。

经过上一波的验证,我们认为,面向中腰部企业是一个重要路径。

由此提出一个新的挑战,因为中小企业的需求比较同质化,而大型企业的要求是个性化的,前期可能要经历两年的时间,和客户打磨产品。

在关注美国企业级服务市场时,发现美国市场有几大特点,我们也打出了问号:

第一,安全方面诞生了很多独角兽和上市公司,反过来看,在中国5到10年里安全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点,只不过我们在想这是不是美元基金的投资机会。

第二,toB也诞生了非常多的机会,但是在中国这个机会是成熟了,还是太早了,这也是一个问号。

此外,在美国销售和市场领域,例如CRM,诞生了非常非常多的独角兽和上市公司,反观中国,过去大家在该领域也撒了非常多的钱。但是,因为很多巨头入场,比如钉钉,对于投资机构来说,还存不存在在机会?我们打一个比较大的问号。

中美两地相类似的点是在HR领域,美国有非常多公司验证了这个机会,在中国这样的机会也比较多,但是,我们也打一个问号,我们觉得隐藏了一些机会。

hougarden

光速中国王国栋

王欣:美国企业和中国企业需求的不同,美国的企业家可能有200年的企业文化,他们有很强的DIY性格,他们有很多东西想自己做,或买不同的产品来用。但是,中国企业需要一站式服务,买了软件产品以后,还有其他东西需要做解决方案。

李宇辉:我们看到通过BD展开,不断获取企业的数据,最后可以变成一个数据赋能的公司,我相信台上这几位也都是基于这样的逻辑投资。怎么理解这些企业的终局?

王欣:我非常同意数据赋能的逻辑。比如HR领域,企业无论业务是什么,都涉及到管人,管财,管物,如果说只给企业做一套软件,让它更好的管理,那你就是SaaS付费,给你10倍的PS,跟美国同行对比一下就可以了。但是,在HR领域里,得到人有关的数据,你就可以在员工需求的场景下创造很多新的产品。

李宇辉:所以你会延伸到toC里面去?

王欣:这个叫2B2C,比如这个人可能有自己的消费概念,但是公司给它提供更多的东西。在美国,工会建立以后,整个企业开始给员工提供服务。在中国,企业给员工提供的服务不过是最近10年、20年才开始。现在中国企业要给员工买商业保险,可能要给员工提供更多的东西。

李宇辉:我们注意到最近在美国上市有一家公司叫Zoom,是华裔创办的公司,上市之后市值非常高,已经有200亿美金了,整个的PS已经从2016年的大概3倍涨到了今年差不多12倍左右,大家如何看待美国这类企业级服务的高估值变化?

王国栋:高估值后面消耗的是大家对未来成长的预期,中美两地市场的差异还是比较巨大。但是,中国有一个特点——增速非常的快,所以一些早期公司表现比较好的,比如我们投的一些,也有比较高的PS,15倍的PS在早期也是有可能的。

李宇辉:在toB的投资里面一个很大的难题,肯定不像toC领域爆发性那么强。如果成长比较慢,从投资的角度我们怎么来把握这样一个难题?

王国栋:因为它毕竟不是消费互联网,10倍、100倍的往上走,但是企业级服务,特别是SaaS,一旦你成为它的客户了,你基本上终身就是它的客户了,因为你的数据、系统全部依赖于它的平台,所以留存率和付费率非常高。

李宇辉:toB企业跑得慢一些,但是基金都是有期限的,在我们投资期限以内,toB投资怎么退出?

章高男:对退出我没有做过深入的思考,因为我才做了6年投资,还没到退出期。我个人的观点是好的项目要拿死,要持续投,不要退。只要能满足基金回报率的最低要求就持有,投资是有点情怀的事情,尤其是toB类的投资。

朱一凡: 我大致同意章总的观点,好的项目尽量淡化时间的成分,可以跟LP沟通,而且现在科创板也出来了,淡化对盈利的要求,没有盈利或者微利的SaaS企业还是会有比较好的退出途径的。如果没有渠道上市退出,可以看跟阿里、腾讯产品的契合度,比较高的话可以被收购。

hougarden

联创永宣朱一凡

李宇辉:随着中国产业的发展或者对专业化服务的需求在逐步逐步的增长,所以实际上大家的付费意愿会逐步提升。在这样背景下,退出机制的发展是值得期待的。刚才谈到美国上市的估值,包括PS的上涨,其实已经预示出我们今后退出的通道。

李宇辉:你们期待的企业服务创业者是什么样子?

王欣:第一,搞清楚行业到底是什么样的;第二,要有很好的产品和技术的能力;第三,搞好销售,有一个好的销售合伙人;最后,锻炼好身体,因为企业服务是一个长跑的过程,必须要有好的身体支撑。

李宇辉:希望创始人在所在行业已服务多年,对行业的理解是最深的。

李宇辉:最后,用一句话表达我们这些投资人对企业服务创始人的希望。

王国栋:在企业服务领域里面没有风口,只有趋势,把准趋势,把握好自己的节奏,就有好的结果。

朱一凡:在中国做企业级服务,如果不是一个好销售的产品设计师绝对不是一个好的创业者,因为在中国要做企业级服务的话,投资团队必须要重视销售环节,不然拿到一个优质的项目,你会发现企业是做不下去的。

章高男:一个字,熬吧。

李宇辉:坚持下去,你是最棒的。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