نيوزيلندا
العربية(Al-‘Arabīyah)
مشاركة

冯仑,我相信我的生命会进入太空

转载الكاتب: 龙曦
冯仑,我相信我的生命会进入太空
الملخص许多计划看似天马行空,但却有着深切的科学基础和社会需求。冯仑的火星移民计划,堪称其中最有想象力的一次尝试。

hougarden

作者 | 龙曦

出品 | 创业最前线

这两年,中国的优秀企业家在回报社会的方式和想象力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中不乏对人类深远未来的关切和投入。许多计划看似天马行空,但却有着深切的科学基础和社会需求。冯仑的火星移民计划,堪称其中最有想象力的一次尝试。

hougarden

坐地望天

笔者曾经和一位咖位极高的财经作家聊天,问他:“你觉得中国的企业家和国外的企业家相比,差什么?”

他说:“中国的企业家和美国的企业家一致的,是勤奋、勇敢、充满创造财富的激情。但在回报社会的方式上,中国企业家的方式太缺乏想象力。不是他们对社会缺乏善意,是想象力总跳不出做点慈善捐点钱的圈子。”

他和笔者谈这次话没多久,就传出陈天桥雒芊芊研究院的脑机接口项目已经初露曙光,将专注于对病人尤其是瘫痪病人的治疗,探索通过脑机接口让瘫痪病人用意念精确控制机械臂,甚至模拟触觉。

于是又问他:“这次如何。”他回了一句:“公众也缺乏对接受企业家回报社会方式的宽容和接受度,只要项目一另类,就有人说炒作。”

顿时觉得,中国的企业家和中国的公众都挺难的。

hougarden

但冯仑从来不会被这些情绪所困扰,他和另一家地产巨头东渡集团创始人李海林建立了一个团队,目的就是“做一些非地产类的,特别有想象力的投资和探索”。

这可能要上溯到2015年,冯仑从一手创办的万通公司退出,剥离了二十多年都习以为常的“万通董事长”标签。与此同时,他转型并重组御风资本,专注于大健康不动产、安保及文旅等方向的投资。

作为一个一直专注于“地”的企业家,冯仑之前很少想天上的事儿,直到3年前的一次NASA之行改变了他。他看到了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还看到土星五号火箭,后者是人类登月的阿波罗计划和随后的天空实验室计划中使用的多级可抛式液体燃料火箭,也是人类迄今为止起飞重量最大的运载火箭。

“看了以后,整个人都在一种亢奋的状态里面。在国内很少能看到这么多、这么密集的和星际旅行有关的东西。这些东西都在提醒我,人类在星际旅行的道路上已经在一步一步的前进,而不是还停留在理论的阶段。”

冯仑说:“这次参观之前,我内心觉得人类从地球到太空就像从中国坐轮船到美国那么慢那么远,这次一下子提高了我的认知,我现在觉得也就像坐飞机去美国一样吧,路还是很远,但速度起来了。”

hougarden

由于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冯仑的太空思维是跳跃性的,他一下子就想到了一个非常遥远的目标——火星移民。

要知道,中国的载人航天刚刚发展到建立宇宙空间站,登月计划尚未实施,火星探测器更是还没有发射。

“我内心里总是觉得,地球是我们的家。但我们不可能一直呆在家里,家里的人会越来越多,会越来越拥挤。人类的文明是必须前进的,我们现在缓步积累不要紧,但心里一定要有一个高远的目标,我认为这个目标就是未来在别的星球上由新的人类建立新的人类文明。”冯仑平静地说。

hougarden

并非不懂技术

笔者和冯仑聊起了埃隆马斯克的火星移民计划,冯仑显然对这个项目非常熟悉,他一下子就提出了四个疑问:

第一,依靠现有的运载火箭技术来运送100万人去火星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计划;

第二,谁去谁不去,怎么分配,谁来管……协调难度大到无法想象;

第三,火星的地表气候相对地球来说更为恶劣,低温低氧,现有的人类很难适应,要不要通过DNA技术让人类更适应火星的生活,伦理问题如何解决?

第四,去了以后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社区,这些都不能用地球思维,要建设一个新的文明形式,和地球有联系又有区别这要如何做到?

听完这些,不由对冯仑刮目相看。一个已经迈过60岁的门槛,一个功成身退的业界大佬,在很短的时间里竟然成了星际旅行的“准专家”,是什么在支撑他?

就连他的女儿也不知道所有的细节,但她支持他的父亲,所以她这样写到:

“他花时间折腾让他痴迷的太空事业。他对人性、对社会制度有着世人少有的敏锐洞察,对人类的未来有巨大的、抵挡不住的好奇心。这样的性情支撑着他,让他充满激情,让他拥有无尽地想要建立新事业的力量跟勇气。”

冯仑则认为,探索火星并不仅仅是为了技术而技术,而是为了人类能够不断尝试超越现有的文明,建立更新的、能延续更久的文明。

火星社会由于种种的技术条件的变化,在社会组织、脑机接口、文化习俗方面都会有着深刻的变化,而这一切必须依赖不断的探索,人类要达到五十年之后的目标,不是要等到快到50年的时候才起步,而是要现在就起步。

经过反复的思考,冯仑终于确定了三个标准或者说是方向,作为起步的依据:

第一,既然送100万个大活人上去是最重要的技术瓶颈,那么就不要送人上去,送基因上去最合适,一个人的基因在处理后重量只有几克;既可以延续人类的种子,又可以区别于以往的研究,从另一个角度去测试太空对人类基因的影响;

第二,基因在星际转运的过程中,要经得住太空中恶劣的条件,如辐射、低温等,要能够保存足够久的时间;

第三,这些人要考虑如何筛选出抗宇宙辐射、耐寒、耐低氧环境的基因,提升人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能力。

思维进展到这一步的冯仑,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自己原本是要搞星际旅行的,怎么这星际旅行绕来绕去,最后都是生物层面的问题啊?

“人类现在的技术和未来的技术方向决定了,星际旅行伴随的就是基因或者说生物技术,两者缺一不可。对于我们这样自己投资、社会融资的项目来说,搞火箭技术可能太难了,但我们可以把基因和太空结合起来,做好我们的事情,再和中国乃至世界顶级的航天技术机构合作。”冯仑说。

hougarden

关于这个想法,冯仑和李海林一拍即合,于是,DSPACE计划(又称太空基因计划)

hougarden

真的找到了很多牛人

冯仑果然找了一个生物学博士来担任新公司的总裁——韩月,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曾先后在武汉大学、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曼彻斯特大学和厦门大学学习和工作,在基因检测、保存、干细胞分化以及组织再生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韩月把未来工作的重点放在了空间生命科学研究上。

hougarden

她是这么说的:“依据曼为科技的使命愿景,要实现火星移民,生物、航天、医疗、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的支持都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实现该宏大愿景的过程也必然十分漫长,且分为多个里程阶段,每个阶段侧重点也是不同的。因此,现阶段我们的目标是,依托基因、卫星与火箭技术,以期在太空中将人类基因长久保存下来。”

这是很踏实的一步,如果基因无法在太空中长期保存,后续的星际移民也无从谈及。

2018年10月25号,曼为科技的首个太空基因库冲上太空,这也是人类的首个太空基因库。这个太空基因库,搭载中国长征四号系列火箭,成功进入距地950公里轨道,长期运行。

这一平台只搭载了8份人类基因,是由DSPACE计划护士团队在2018年8月为八位志愿者分别采集了20毫升静脉血液,后由中国国家基因库的科学家们通过磁珠法提取DNA,再运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成可以长期存储的GLP(人类基因冻干粉末)

这八位志愿者的GLP被放入具有最大限度抵御宇宙辐照、高能粒子和对地通讯,自主温控功能的太空基因库中。

为什么只有8枚,它们仅仅是象征意义的么?韩月说,当然不是。

她说:“把人类基因发射到太空里的同时,我们还在地面同步模拟太空环境,对含有基因信息的GLP在试验前后的全基因组100X深度测序数据进行比对,获得太空环境对GLP存储的真实影响数据,同时研制抵御宇宙辐照和高能离子的基因存储装置,在地球和太空中永久保存人类的种子(基因)

此外,有一批在航天科技领域的资深科学家,如从事卫星研制的王洋,同样高度关注DSPACE计划。

太空基因计划,这是一个非常超前的行业,很多人会质疑到底有没有意义?冯仑等人要不要把这个很可能在他有生之年看不到终极结果的项目坚持下去?

王洋说:“哥伦布不是为了发现新大陆才去探索,新大陆是他探索的结果。现在我们可以说是身处‘大航天时代

但王洋并不只是有着哥伦布情怀的探险家,他认同曼为科技的太空基因计划,是基于两个目标的可行性:

第一,他从根本上认同移民火星的方向是正确的。

他说:“火星是太阳系中除其他行星外,与地球环境最相似的行星。未来人类想要实现星际移民,火星显然是第一站。那么火星移民是把人类和物资通过运载器直接运输到火星上吗?还有没有其他途径?太空基因计划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的思路。火星不是人类探索太空移民的终点,更像是起点。”

第二,他认为从技术和产出的角度,火星移民计划有实现投入和产出平衡的一天,这种造血能力将帮助人类终将达到这个目标。

他说:“1969年7月20日,人类首次登陆月球。但是50年过去了,人类再没登陆过月球,是因为技术停滞吗?当然不是,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投入是非常大的,那几年美国航天的预算占到财政预算的将近5%。但是这50年间航天带动的行业是非常多的,据统计,在航天每投入1元,就会产生7~12元回报,这些产出将支撑我们到实现火星移民的那一天。”

“这的确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并非胡思乱想”。

韩月说:“今年年底我们会发射第二批志愿者基因入太空;在3-5年内,我们会陆续开展如:寻找有利于长期地外空间生存的有关基因和多种生物学方法,生物信号的接口与传输等相关研究,也会持续迭代现有业务,去开发更有利于基因和细胞在太空长期存储的载体容器,逐步完善和健全曼为的DSPACE计划。在10-20年内,我们希望找到人类对抗宇宙环境(高能粒子、微重力)

hougarden

简单说来,曼为的火星计划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利用现有航天发射平台不断发射太空实验火箭,结合地面模拟来探索基因在太空中的长期保存,为地球生命物种的多元化保存,提供不同的路径和方式,让人类文明得以延续;

第二个部分是依托互联网建立一个社区,吸引方方面面对太空探索和星际移民有兴趣的群体,成为这一项目的火种;

第三部分是在未来合适的时间逐渐探索移民火星的可能。

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这到底需要多长时间?笔者问冯仑:“你觉得你在有生之年可能上天,可能到达外太空,甚至是火星么?”

冯仑说:“能不能移民外星,我真的不知道。但我一定要去太空,形式有很多种,可以是我,也可以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因为我觉得,人类总要走上这条路的。”

(责任编辑:Aimee)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الكلمات الدالة:科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