مشاركة

彭博全球首席经济学家:2035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科技中心

财经الكاتب: 谭文琦
彭博全球首席经济学家:2035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科技中心
الملخص7月24日,彭博公布了2019年度“创新经济全球问卷调查”的结果,数据显示,全球54%的受……

文 | 谭文琦

7月24日,彭博公布了2019年度“创新经济全球问卷调查”的结果,数据显示,全球54%的受访商业人士强烈同意或同意,到2035年,中国和印度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而39%的受访者认为,到2035年,北京将成为全球顶尖的科技城市。

去年,该调查曾问过“哪些国家将在十年后位列三大经济强国”的问题,86%受访者选择了中国,其次是美国(70%)和日本(36%)。

该问卷面向20个国家的2000名商界人士,主要征集在经济实力向新兴经济转移背景下,全球商业人士对于未来的看法。

彭博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欧乐鹰(Tom Orlik)向解读了此次调查结果,他指出,中国具备绝对的经济潜力,虽然过去增长很快,但是GDP水平只有美国的20-30%,所以依然有巨大增长空间。

问:这次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全球商业人士对未来的看法,彭博最后有什么发现?

答:我们发现,发展中国家商业人士和发达国家对于未来的预测显示出很大不同。总体来说,新兴经济体或者是发展中国家对未来的预判比较乐观,而发达经济体更谨慎。

当谈及“科技是如何塑造未来的经济以及将以何种方式塑造”的时候,新兴经济体的商业人士表现得比较乐观,尤其体现在“新科学技术能够重新塑造我们的贸易、商务和民间社会等领域”。而发达国家的受访者更多对于科技力量本身感到乐观。

问:在全球商界人士眼中,中国未来将扮演什么角色?

答:调查问卷中包括了这样一个问题,即“2035年世界的技术创新中心会在哪里?” 发达国家的商业人士认为在2035年可能没有一个明确的技术创新中心,并且不认为创新的中心会转向中国;而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他们认为这个重心会转向中国或者印度等新兴国家。

新兴经济体的受访者对于“创新和技术中心转向中国和印度”这一趋势更为乐观,但发达经济体则更谨慎。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问到“中国在未来是否能够取代美国成为创新中心”,态度最为谨慎的受访者往往来自中国,这也就显示出了对经济形势越是了解,越可能采取谨慎的态度。

问:乐观与否这个问题重要吗?

答:乐观主义本身也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动力。凯恩斯曾经谈到过,人类有一种动物的精神或者称为野性,是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如果人们的积极性比较高涨,那么他们就会做投资,开展贸易,雇佣新的工人,即这种精神本身会促进经济增长。

而我们可以从这些比较积极的预判中看出人们对于新兴经济体的积极态度,对于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的积极态度,以及对于中国和印度之类的新兴国家成为科技发展新中心的态度。这些本身就可以成为未来经济成功的动力。

问:当前越来越多资金进入印度市场,怎么看待印度在未来10年的发展,以及中国和印度的关系?

答:我认为中国和印度采取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两个国家都有绝对的经济潜力,这主要是考虑到当前两国人口以及现在的经济发展速度。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差异,即中国采取的是东亚的发展模式,从一个农业国转变为一个工业国,又转向了出口,而印度则更加注重服务业的发展,注重国内的经济,这点与中国注重出口有所不同。在接下来的10到20年中我们将关注中国和印度哪个模式会更有韧性,更加强劲,以及中国和印度可以彼此学到什么。

问:中国科技公司出海印度,怎么看待其前景?

答:我认为,一方面是许多中国科技公司具备很强的能力,比如在美国我们就没有类似微信这样的软件。在有些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非常先进的技术,比美国公司所能做到的更为先进。对于印度而言,我认为印度的公司也一定能从中国公司身上学到很多。

另一方面,我们也得看到中国从谷歌等美国公司这里汲取了经验教训。科技不仅是说谁有最好的想法和应用,它也关乎到国家安全,关乎到国内公司的成败。所以,印度政府在考虑国内市场的时候也会考虑这些因素。

同时我们也得考虑到文化差异,以及本土公司可能更了解国内市场,这些因素共同形成了一种比较优势。

问:彭博对世界经济未来发展抱有什么样的态度?

答:在彭博,我们对未来持乐观的态度,中国、印度以及东亚国家都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问:为什么看好中国?

答:这张图就能向大家展示原因。

hougarden

在这张图表上,纵坐标轴代表GDP的增长,而横坐标轴则表示人均GDP(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与美国的占比。我们看到的点越朝上就证明发展速度越快,横轴越向右人均GDP(以购买力平价计算)水平越高,越接近美国。

首先,这条橘黄色线条代表的是日本。在1990年的时候,日本遭遇了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之后日本的经济几乎没有显著增长。所以,在经历了这些年的发展之后,日本回到了原点。

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日本陷入经济衰退之前,日本已经达到很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其GDP水平相当于美国的70%,说明日本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白色线条代表的中国,中国在1980年前后是极度贫困的,然而经历了30到40年的飞速发展之后,中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以前相比,已经富裕得很多。但是就总量而言,仅相当于美国GDP总量的20-30%。

在这张图上,除了中国,其他几条线代表了其它国家和地区,比如印度和东盟等。这些国家和地区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尽管他们没有取得中国那么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总体状况类似,它们都取得了飞速的经济发展,但是仍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问:未来世界经济还面临哪些挑战?

答:第一个挑战就是经济发展的速度。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大概为年度10%左右,七国集团则为2%左右。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年度经济增长率还是高于七国集团,但他们与这些老牌发达国家之间的区别正在缩小。

hougarden

此外,新兴经济体还面临着政策方面的挑战,他们需要保证自己的治理有效,需要保证自己的经济环境是充满活力的,需要创造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推动创新,促进国内的创新发展。此外,还要保证发展的收益是人人可以获得的。

另一个风险就是新科技,尤其是自动化技术给我们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或者说让我们付出了一些代价。

问:中国经济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答:经济学家采用了一个叫做常规化衡量手段的模型来判断一些工作是否容易被机器人所取代。如果你所做的工作是重复性的,这样就很容易被机器取代。如果你所做的工作是比较复杂的,由多种工作组成,那么就不易被取代。

这张图展示了中国经济各个部门的一些情况。纵坐标代表了工作的重复性程度,横坐标代表了不同经济部门的发展速度。如果纵坐标轴的点比较高,那就意味着这份工作很容易被取代。如果这个点在纵坐标轴上趋近于横坐标轴,那就意味着这份工作不容易被取代。

hougarden

该图表显示了中国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些部门包括金融、零售以及建筑,同时,它们也是重复性最高的工作。

对于所有其他新兴经济体,包括印度或者巴西,也呈现类似的情况。

通过与职业人士进行沟通,我们可以看到在保持乐观态度的同时未来也存在着一些挑战。我们相信未来的前景是光明的,也相信自动化技术会使生活质量提高,但是在接下来10到20年,许多工人将面临很高的风险,因为自动化技术会使得他们失去工作,或者让他们的工作变成多余的。

全球54%的受访者强烈同意或同意,到2035年,中国和印度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市场,相当大比例的受访者(49%)强烈同意或同意中国和印度将在技术上超越美国。在新兴市场有更多受访者(59%)认为,到2035年,中国和印度将在科技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对于这一观点,支持率最高的国家依次是南非(73%强烈同意或同意)、埃及(69%强烈同意或同意)和沙特阿拉伯(67%强烈同意或同意)。中国受访者对于中国和印度在技术上超越美国的前景持更为保守的态度,仅有40%的受访者强烈同意或同意这一观点。

同时,全球39%的受访者认为,到2035年,北京将成为全球顶尖的科技城市。在新兴市场,强烈同意或同意这一观点的受访者占45%,高于发达市场31%的占比。

全球受访者一致认为,如果再次爆发世界大战,那么其很有可能是一场网络战争。全球68%的受访者强烈同意或同意这一预测。新兴经济体的受访者(72%强烈同意或同意)比发达国家受访者(61%强烈同意或同意)更担心这一点,但全球范围内的受访者都对这一问题高度关注。

亚洲受访者认为,到2035年,无人驾驶汽车将比人工驾驶汽车更普遍。中国(70%)、越南(69%)和印度(65%)的受访者强烈同意或同意未来无人驾驶汽车将主导汽车市场,而拥有强大汽车产业的西方国家则对此有较多反对意见,其中英国(38%)、美国(36%)和德国(35%)的受访者表示强烈不同意或不同意。

全球大多数商界人士都认为,到2035年,气候变化将达到无法恢复的临界点。全球58%的受访者强烈同意或同意这一观点,英国(64%)、法国(63%)和德国(59%)等发达经济体对这一观点的认同最为强烈。全球52%的商界人士认为,到2035年,海平面上升将导致首个低地国家的消失。

淘汰使用现金已逐渐成为全球共识。全球52%的受访者强烈同意或同意,到2035年,十国集团(G10)将不再使用现金作为交换媒介。与发达国家(48%强烈同意或同意)相比,新兴国家(54%强烈同意或同意)更倾向这种预测。

尽管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体力劳动岗位,但全球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终身学习有助于规避这一威胁。这一观点在新兴经济体尤为强烈,72%的受访者强烈同意或同意终身学习(往往是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将能够成功应对人工智能给就业市场带来的挑战。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