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Zealand
Tiếng Việt
chia sẻ

卫生部急坏了,新西兰这么好一份福利,为什么有人不爱领?

抗击疫情Tác giả: 番茄捣蛋
卫生部急坏了,新西兰这么好一份福利,为什么有人不爱领?
Tóm tắt请记住,轻伤不下火线的所谓美德,在疫情面前并不适用。

后花园3月11日报道:

你知道吗?

并不是所有富裕发达国家都设有带薪病假规定。

比如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就没有强制规定带薪病假,而是由雇主自行决定。

相比之下,新西兰的带薪病假可是明文写入法律。只要签订雇佣合同,且为同一雇主连续工作6个月,员工便有权享受每年5天的带薪病假。

然而,福利已经准备就绪,却不是所有人都愿意领取。

于是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部总干事Ashley Bloomfield再次发出呼吁:

不要带病上班上学!

不要带病上班上学!

不要带病上班上学!

尽管新西兰已经连续4天无新增病例,总干事仍强调不可掉以轻心。

如果你早上起床感到身体不适,请不要犹豫,不要纠结,赶紧拨打电话联系老板,告诉对方:我今天请病假。

因为疫情当前,坚持带病上班,很可能将全社会置于更大的风险和威胁。

jpteachercovid19xx100320

日本媒体3月报道,一名托儿所教师高烧38℃仍坚持上班。直至确诊,期间与152人有过密切接触,全部隔离。其中147人为幼儿园孩童和同事,另外5人为患者家人。

可以说,不要带病上班上学,是个人对公共防疫的重要贡献。

然而说来容易,操作起来却可能面临诸多困难,尤其是华人。

华人为啥不爱请病假?

不请病假,是因为华人较之洋人更加身强体壮、百毒不侵吗?

对比体型就知道,并不是。

事实上,非不爱请,实不敢请。一说到请病假,总有千头万绪涌上心头,让华人顾虑重重。

首先,愧疚感;

虽然地球没了谁都照样转,然而一说到请病假,华人还是犹犹豫豫,扭扭捏捏。总怀有一份愧疚之心,害怕自己缺岗会增加其他同事的工作压力。

其次,职业发展顾虑;

请病假会让老板觉得我工作不努力、态度不端正、偷懒怠工、娇生惯养吗?会影响未来职业发展吗?

上述顾虑,有些员工既不敢说,也不敢问,只能闷在心里。生病不管不顾,埋头抱恙工作。

c049f7db-aeac-4327-abe4-292164b5ad0e

豆瓣「请假恐惧症」小组

第三,经济压力。

对部分人而言,请病假可能是一件有心无力的事情。

一年5天带薪病假,真要生起病来,根本不够用。于是平时有什么头疼脑热、感冒发烧,大都硬挺过去,想说把带薪病假留在刀刃上,免得动用无薪事假。

坏就坏在,头疼脑热、感冒发烧,正是此次疫情的感染症状,如果稍不注意,很可能让病毒钻了空子。

另外,再聊聊中国的请假氛围。

在中国,带病上班不仅是美德,更是某些公司年底评选先进的加分项。而且从学生时代起,就有一种神奇的奖项叫全勤奖,如果你请过病假,不好意思,评优基本上就没你啥事儿了。

f64b0b34a22d4ca183406f4fa0659d2a

女子因300元全勤奖带病赶公交

照此逻辑,真正优秀的人,必须是疾病绝缘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除了钢铁般的意志,还要练就钢铁般的体魄,才能无愧于「优秀」二字。

乍一听仿佛有几分道理,然而根本经不起考验。

难道失聪的贝多芬不优秀吗?

全身瘫痪的霍金不优秀吗?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海伦·凯勒不优秀吗?

v2-807e807f9f7b89ad34455651631f3d8d_1200x500

贝多芬听了想打人

由此可见,优不优秀跟生不生病,并没有必然联系!

而一个有智慧的老板,也绝不会以员工健康为垫脚石,去成就企业的发展。

因为带病上班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还会对他人健康造成威胁。

换个角度说,如果你生病了老板还摁住你在地上摩擦,你基本可以炒老板鱿鱼了!

请记住,轻伤不下火线的所谓美德,在疫情面前并不适用。

身体不适居家休养,减少与外界接触,才是社会责任心的最佳体现。

后花园推荐


责任编辑:番茄捣蛋


网站声明原创声明: 本文系文章顶部作者原创采写,未获书面授权严禁转载! 在获授权前提下,转载必须在醒目位置注明本文出处和具体网页链接。对未注明而擅自转载者,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评论规范: 1. 所有评论均以读者个人身份发表,并不代表后花园立场。 2. 不得使用任何肮脏和亵渎的措辞。 3. 不得进行人身攻击,不得公开或泄露他人隐私。 4. 不得发布侮辱或歧视任何种族、国籍、性别、地域、年龄、职业等方面的言论。 5. 不得在读者评论区散发广告讯息,不得大量转抄其他媒体的文章。 6. 不得煽动仇恨、暴力、歧视。 7. 不得以任何隐晦方式发布上述不当言论,包括但不限于使用字母、数字、代号、谐音、链接跳转等。 8. 后花园保留对违反上述规范的留言行为进一步处理的权力。
chủ đề
Covid-19 | 新西兰本地疫情最新动向
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