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Zealand
Tiếng Việt
chia sẻ

风口浪尖下的无锡|大象公会

社会Tác giả: 大象公会Elephantia
风口浪尖下的无锡|大象公会
Tóm tắt就在无锡走出「失落的十年」,重新回到制造业时,新一轮的产业升级转型正在全国范围内铺开。


就在无锡走出「失落的十年」,重新回到制造业时,新一轮的产业升级转型正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中国的其他城市,能够吸取无锡的教训吗?

文|言若

这个10月,无锡这座城市过得十分不顺心。

在十月中旬的短短三天内,安全事故扎堆爆发,尤其是10月10日的高架桥倒塌和10月13日的店铺爆炸事件,更是让这座低调的城市处于风口浪尖。

hougarden

· 2019年10月10日晚,江苏无锡,312国道上海方向锡港路上跨桥路段出现桥面垮塌,现场有多辆轿车被压。救援车辆已抵达现场

hougarden

· 2019年10月13日,江苏无锡,锡山区鹅湖镇新杨路发生爆炸的小吃店。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李文滔

hougarden

· 京杭大运河无锡段发生沉船事故,2019年10月12日,江苏无锡,打捞作业现场

这并非无锡第一次接受全国舆论的审视,不过回顾起来,这座GDP破万亿的苏南城市在全国人民的认知中实在是严重缺乏知名度,多年来似乎一直没有赢得应有的赞誉。

回想近十几年来的大新闻,竟然只有2007年太湖蓝藻引发的环保问题和2014年GDP被南京超越引发的大内斗省网民大争论,最吸引网络舆论注意。

无锡怎么了?

后起的无锡

尽管今天的人们习惯了「苏锡常」并称,但无锡的面目是模糊的。

在大多数外地人眼中,它是与苏州捆绑在一起的东部发达城市,在大内斗省内,则毫无疑问属于歧视链高地苏南。但尽管如此,鲜少有人能像联想苏州、南京、扬州那样,想起无锡的地标性建筑或文化史迹。

在苏南网民们互黑中,无锡的黑点是「县城」。其症结在于无锡直到1983年县改市才获得了独立建制,之前曾长期是常州府下属的县。由此,常州人最喜欢贬称无锡人为县民,而且巧合的是,被认为拖累了无锡的前市委书记杨卫泽就是常州人。

hougarden

· 清代苏南行政图,五府一州,从西到东依次是江宁府,镇江府,常州府,苏州府,太仓州,松江府。常州府下有八个县,武进、阳湖、江阴、无锡、宜兴、荆溪、金匱、靖江

事实上,如果从历史地理着眼,「苏锡常」这个概念下的三个成员,地位原本高下悬殊。

近代之前的五百年,苏州一直是苏南乃至于江南的中心城市,既是外地输入江南地区商品粮的周转中心,又是江南手工业品主要集散地。当年的苏州,相当于今天的上海。

苏州的西面就是常州府,两地文教水平不相上下。常州府城一直在府境内的阳湖、武进境内,江阴则是江苏学政的驻地,东边的无锡以米市、布市、丝市的繁荣颇有名气,但毕竟只是个县城。

hougarden

苏南格局的变化,来自于近代的开放。

在西方商品冲击下,江南传统的手工业结构瓦解。上海由于进出口贸易的兴盛取代了苏州,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长三角地区的城市格局和市场体系也由此转向口岸城市引领的外向型分布模式。

新式交通工具尤其是铁路轮船的引入,使得交通线转向铁路沿线和沿海口岸。传统内河航运中心如苏州、镇江、扬州等纷纷衰落,而无锡、南通则受益于交通,成为新崛起的工业城市。

hougarden

hougarden

在江南,无锡的近代工业仅次于上海,远远碾压其他苏南城市。

地方精英的选择对各自城市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苏州、常州的精英们对新式工业态度守旧,不愿投资,当地的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商业畸形繁荣,旧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居压倒优势。

相反,无锡则成为近代工业企业的发源地。无锡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了诸多资本集团,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以茂新、申新、振新为主的荣氏资本集团。发达的近代工业,成为无锡逆袭的资本。

hougarden

· 荣德生,荣毅仁父子

1929年6月,无锡县长孙祖基向江苏省民政厅提出申请:撤销无锡县、设立无锡市。虽然申请长期未获进展,但到1953年江苏建省,无锡市便正式成为与南京、苏州、常州、南通、徐州并列的地级市。凭借发达的工业基础,此后直至90年代,无锡的地位都仅次于南京,是省内当之无愧的第二大城市。

hougarden

· 1976年江苏省行政区划图,此时江苏共有7个地级市,7个地区,4县级市。无锡地级市有独立建制,但周边县此时都归属于苏州地区。地级市只有市辖区(南京例外,管理附近三个县),而地区专门管辖县和县级市,县级市则不设区

1983年1月,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全面实施「地改市」,成为江苏城市格局的又一大变局。这次区划调整的主要目的是发挥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地区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中心城市分配到的地盘的大小、人口的多少,深刻影响了日后的发展路径。

hougarden

· 现在的苏南行政区划

在此之前的二千年里,除了汪伪政府3年的苏南行政公署驻地,无锡城衙门的管辖范围,从来没超过无锡县。但通过这次区划调整,无锡市将市区外的无锡县、长江边上的江阴县、太湖西边的宜兴县都收入囊中,拥有了三个均为当时全国第一流的经济强县、人口大县的下属县。

hougarden

· 无锡所分到的县,在当时都很强大

hougarden

· 无锡行政地图

尽管如此,时代的受益者不仅仅是无锡。

在1983年区划调整中,苏州基本保住了传统苏州府的地域范围,在1992年更是抓住机会,争取到新加坡工业园区落户。外资先进的技术经验与出口加工的巨大利润,远非当时的苏南乡镇企业可比。不久,苏州便取代无锡,重新夺回苏南最强城市的位置。

无锡的老府城常州则没那么幸运,丧失了多个属县后,常州市整体经济指标与无锡、苏州有了较大差别,为日后「苏锡常」的排名埋下伏笔。

失落的十年

成为苏南老二的无锡,从此搭上了长三角经济腾飞的快车,理所应当的成了「东部发达地区」的重要一员。1990年代,无锡便已超越南京,成为省内仅次于苏州的经济重镇。

然而,无锡的这一轮逆袭没能维持太久。2000年代后期,无锡颓势初显。2017年无锡GDP破万亿,多少是一件可喜的大事,但对于无锡这样的条件而言,未免太晚了。

hougarden

2010年代,无锡一度遭遇了重大的发展危机:

从2012年开始,无锡经济数据大幅滑坡,当年无锡名义增速下滑到10%,2013年下滑到6.6%,最艰难的2014年更是只有1.7%;

无锡GDP增速一度在江苏13个设区市中垫底,大量企业倒闭,最严重的时候50%的不良贷款集中在无锡。其GDP全国排名也迅速从2011年的全国第9,下滑到2015年的第14。

2015年新任领导班子上台后,无锡市经济开始缓慢复苏,滚石上山、负重爬坡这些词语成为无锡市官方对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

在官方的表述中,滑坡原因被归于太湖蓝藻事件(2007年)的刺激:

在全国瞩目的环保压力下,无锡市外迁了2000多家高污染传统企业,而新的高技术产业并未及时更上。这种情况在各地新一轮转型升级中都是罕见的,被认为是无锡经济下滑的根本原因。

hougarden

· 2004年11月至2011年3月任无锡市委书记的杨卫泽,被无锡人认为对经济停滞负有责任,于2015年被双规

然而,仔细考察不难发现,无锡经济失落的根本原因并非蓝藻事件,而在于无锡市产业政策失误、过早的动用政府力量强制推动经济转型。太湖蓝藻的爆发,不过顺势加速了这一进程。

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等口号,如今已是国民级的经济名词,可见于90后到00后的中学课本的地理和政治课本。这些字眼最早出现的时间还未可考,但在2001年中国入世后就越发频繁的出现于各级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中。

「九五」到「十五」(1996—2005)时期,中国多数地方还在处理企业产权改制等更要紧的问题。从「十一五」(2006)开始,推动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才成为各地方政府关注的事。

在经济发达且竞争激烈的苏南,这一变化表现得极为显著。苏锡常同在2006年提出了转型发展战略。

hougarden

· 推动产业转型的发展计划在2006年的十一五计划时期就已经定下。2007年太湖蓝藻的爆发只是加快了无锡市迁移「落后产能」的步伐,河长制在无锡乃至于全国的普及,倒是此次危机处理的直接产物

从「十一五」开始,无锡市政府决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以此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紧接而来的2007年太湖蓝藻危机、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更是让无锡市加强了对产业发展的全面干预。

hougarden

纺织、化工、冶金、电子、机械是无锡传统的五大支柱产业。2008年后,化工、冶金的投资锐减并被官方逐渐放弃。到了十一五工业规划中,五大支柱产业已经被替换成电子信息、新材料、机械及装备、汽车及零能件和高级纺织和服饰。

hougarden

另一面,则是大规模建设新城、新区、新园,发起轰轰烈烈的退城进园运动,把企业迁出无锡市区,搬入近郊的工业园区或者迁至外市。

早期无锡的化工钢铁龙头企业,只得前往泰州靖江工业园区,甚至基础设施更差的安徽郎溪。但无锡新开发的园区入驻企业又不足,造成土地开放过载而效率不高,大量园区闲置。

hougarden

· 在2008年,经济发达的广东省也出台了类似推动产业转移,升级经济结构的方针,并被形象地概括为「腾笼换鸟」

苏南模式迷思

不过,高强度的产业政策和干预,本来就是以无锡为代表的所谓苏南模式的特色。

1984年起,随着改革从农村向城市推进,一直被严格管控的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厂长(经理)负责制得到普遍认可。无锡市政府率先做出了大胆尝试,将产业管制的权力下放到基层乡镇政府。乡镇政府获得了极大权限,可以调动各类资源,交给乡村能人来负责企业生产,这便是早期的苏南模式。

无锡的苏南模式一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时间,无数乡镇集体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1994年,无锡乡镇工业产值己达135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4.3%,近江苏省乡镇工业产值的四分之一。

hougarden

· 早期苏南模式的样板华西村。如今其发展方式与现状正遭受越来越多的质疑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紧接着上海浦东新区向外开放,外资开始注入长三角。苏南经济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无锡市政府随即将产业重心转移到引进外资企业上,原本的经济主力——产权不清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则纷纷改制。大规模工业园区建设随即展开,早在1991年,无锡市政府就开始规划建设专门吸引外资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0年代以来,无锡形成了以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工业园区的产业格局,这也是新苏南模式的特征。

hougarden

· 始建于1991年的无锡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这一模式的背后,仍是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强大权力:政府在种种激励之下制定产业政策,对地方各类产业的发展几乎拥有绝对的影响力。

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无锡市决定发展的新型产业如物联网、太阳能光伏、微电子都受到了高度财政资源倾斜,土地几乎是无偿的供给这些高新技术企业,在银行贷款担保也是一路开绿灯。

无锡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渴望,从其实施的「530计划」就可见一斑。

该计划的核心是给产业人才和团队以高额补贴,吸引其落户创业,财政还出资建各种科技孵化器加以配套。原计划5年内引进30名海外留学归国领军型人才来无锡创业,结果一下引入了一千多人,财政补贴高达十几亿。

hougarden

这种做法的副作用,当时已初现端倪。

面对花费巨大而无实际效果的指摘,时任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丝毫不以为意,2012年2月,杨卫泽在央视《对话》节目中说: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引进3000个人,就算给一个人200万,也就是60个亿。在这里面不要说300个,只要有一个像施正荣的尚德这样的企业,我这60个亿就回来了。

施正荣是一位海归博士,1999年,他带着技术和积蓄回国创业却处处碰壁,最后被无锡市官员相中,成立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成为530计划孵化的重点平台。

在无锡市政府各种资源的加持之下成立无锡尚德,一飞冲天。2005年底,成立五年的无锡尚德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施正荣当选2006年CCTV年度经济人物。

hougarden

· 施正荣的企业受到时任市委书记杨卫泽的大力扶持而崛起,其破产时杨卫泽已经离开无锡,不久在南京落马

此时的尚德己不是简单的创新企业,无锡市将尚德当成了「政府名片」,提供无限资源供给。在海量的财政补贴和政府担保的信贷刺激下,尚德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全然不顾市场已成红海。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国外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尚德很快陷入困境。2012年上半年,尚德平均每天都要亏损1000万元,股价也从顶峰的90美元一路跌破1美元,最终于2013年宣布破产。

hougarden

· 无锡有着不错的物联网基础,很早就成立了全国唯一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但后续未有突破发展,市政府投资巨大的鸿山物联网小镇在17年交付第一期,至今未有知名企业入驻的消息,倒是带来了周边房价蹿升

概言之,「十一五」时期(2005-2010),无锡市强制推动的经济转型和创新驱动战略,过分追求发展高新技术和科技创新企业,但粗放型的产业政策造成了大量浪费,且并未取得相应成效。

与此同时,对传统制造业的强力管制忽视了其困难与需求,导致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面临危机。这双重危机,使得无锡市进入了发展最为困难的一段时期。

「十二五」期间(2011-2015),无锡在消费方面连续4年增速在苏南5市中垫底,而规模以上(指年收入在2000万以上的大企业)工业增加值增幅,连续6年全省垫底,2015年上半年甚至负增长。

杨卫泽之后,无锡经历了一任看守书记,2013年又换了一波领导班子,再次提出产业重心回归实体经济,并在2015年提出升级传统制造业的产业强市计划,高调重回制造业。

hougarden

· 2009年8月~2019年8月无锡市二产三产固投累计同比增长率。在2011年杨卫泽离任前,无锡市的第三产业投资增速显著高于第二产业,在2015年提出「产业强市」,重回制造业后,二产投资增速大部分时候都高于三产

从这之后,无锡才重回正轨,经济增速才赶上了周边城市,虽然在南京和苏州的竞争下,它已很难再夺回曾经拥有过的江苏第一工业重镇和第二大城市的荣誉。

不过,就在无锡重新回到制造业时,新一轮的产业升级转型正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中国的其他城市,能够吸取无锡的教训吗?

参考文献:

[1] 蔡雷《演化经济地理视角下我国地方城市产业演化机制研究—以无锡市为例》

[2] 相江《无锡产业结构演变、优化及转型研究》

[3] 勇豪《无锡市太湖水体污染治理研究》

[4] 茅家琦《横看成岭侧成峰——长江下游城市近代化的轨迹》

[5] 胡勇军《绝对衰落与相对衰落:近代苏州滞后发展及其原因分析》

(责任编辑:Aimee)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