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a sẻ

日本操作系统,如何被美国超级301法案架空三十年?

生活Tác giả: 五矩研究社
日本操作系统,如何被美国超级301法案架空三十年?
Tóm tắt如果当年美国没有祭出《超级301法案》,曾经独霸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可能会埋没在一个名叫坂村的日本学者名下,那是一段发生在80年代日本的往事。

如果当年美国没有祭出《超级301法案》,曾经独霸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可能会埋没在一个名叫坂村的日本学者名下,那是一段发生在80年代日本的往事。

世界的互联网格局从那次美国对日本的打压变故中开始向美国偏移,而在此之前,与电脑有关的系统和硬件,所有的优势都在日本这边。

但80年代的世界是美国的,日本战败后一直在本国领土有美国的军队驻扎,作为一个没有完整国家主权的二战战败国,当你把生意做到影响美国的国家利益时,商业的本质将不是贸易问题,而是是否进行战争的抉择。

显然,没有一战之力的日本,它的路只有妥协和退让。这一退,日本经济失去了“曾经的30年”,而日本的自研系统也彻底失去了全世界最强的互联网话语权。

01.日本的系统

这段陈年往事,要从计算机出现开始讲起。

当时的个人PC只能运行Dos系统,过高的门槛一直制约着个人PC的市场化普及。据一位用过Dos系统的用户介绍:在MS-DOS的时代,电脑的每一个操作都必须下指令。现在一个滑鼠动作能完成的事情,在当时要打好几个英文指令单词才能达到。

hougarden

DOS系统的计算机

于是,看到DOS如此难用的日本东京大学助教坂村,在1982年就靠着对“计算机可以更好用”的热忱,独自写出了一份三百页、名为“TRON”的PC系统规格书。

1984年,坂村在东京的一场微电脑应用国际会议上,第一次对世人宣读了“TRON”系统。据国外的媒体报道,当时有来自全球的150多位专家,共同见证了日本“TRON”系统的未来可能性。

当时坂村对TRON系统的理念是:“基本软体,就是软体的平台,是资讯化社会的基础,就该如水与空气一般。”

而这一理念,比起美国比尔盖茨推动的窗口系统要更加得到国际技术机学者的认可。因为相对于windows和英特尔的封闭商业联盟,TRON从一开始就走的免费、开放路线。

据五矩研究社了解:TRON系统和Linux操作系统类似,所有的"TRON"的源代码可以免费得到,所以无论是成本还是安全性以及实际的可建设性,TRON一旦成为计算机系统的世界标准,都会比比尔盖茨的windows的方案更好。

hougarden

坂村在TRON上开放共赢的理念,震撼了当时全球的整个学术界和科技企业圈。

并由此吸引了几家大型电机制造商跨界进入PC领域,与坂村一起开发TRON系统的个人PC 。

据国外的媒体记载:

1985年,NEC宣布了第一个基于ITRON / 86规范的ITRON系统。

其中,NEC因此放弃了当时早已斥资千万的软体计算机系统的开发计划,投入到了“TRON”开发。在研究人员持续的努力下,第一个"TRON"个人电脑试作机于1987年完成。

当时,windows的视窗系统也才刚诞生不久,图形操作介面还处于各家争鸣的阶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过,那时的系统争鸣主要发生在美国,而日本因为在美国之外有了自己的国产操作系统,马上就抓住了美国媒体的目光,成为当年热门新闻。

hougarden

与TRON系统诞生的另一个背景是,80年代的日本,在芯片产业的地位上也已经全面领先美国。

“魔铁的世界”在《30多年前,日本是如何输掉芯片战争》的文章中提及:

日本的芯片产业,在高峰时期占据全球近80%的DRAM(俗称电脑内存)份额,硅谷的英特尔、AMD等科技创业公司在半导体存储领域,被日本人追着打,然后被反超,被驱离王座,半导体芯片领域(当时主要是半导体存储占据主流)成为日本企业后花园。

所以,面对日本在系统和芯片上的逐渐独立,看着渐渐脱离自己标准的日本操作系统产业正在失控式发展,美国的商业寡头和联邦政府最终还是坐不住了。

因为就在当年TRON失控前夜,美国软体业界律师哈威尔公开警告:“一旦TRON成为标准,日本资讯业将摆脱对美国软体工业的依附,美国再打入日本市场,将难如登天。”

02.来自美国超级301法案的问候

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与日本正盛的现状完全相反的另一面是:美国的经济发展遇到了阻碍。

据五矩研究社了解,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一直在为自家的通货膨胀做斗争。

随着美元紧缩政策的执行,美元汇率开始飙升,于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资金开始集中在美国投资。美国市场出口下降和进口上升,贸易逆差增大。

虽然美国通过货币紧缩,控制住了通胀,但随着贸易逆差的增大,美国政府却也因此攒下了巨额赤字。

所以,为了减少赤字及逆差,美国又开始搞货币宽松政策,但由于利率下降,美元贬值后开始变得极为不稳定。

于是,随着美元危机爆发,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渐露头角,反日风潮也愈演愈烈,“Japan bashing”成了美国人的高频词。

hougarden

所以,在1989年,美国为了阻止日本科技崛起和美元崩溃,便对日本正式祭出了《超级301法案》,向日本的“人造卫星、超级电脑、TRON”等商品,单方面设下了贸易壁垒。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对“TRON”的指控是:“日本政府设下的贸易障碍”。

但TRON作为开源架构的PC系统,本身并不盈利。所以,在《超级301法案》下达前,就连IBM都已经加入了TRON的开发阵营。

而基于这样的事实,美国的做法无异于对TRON系统的“欲加之罪”。

但1989年对于日本而言也是个特殊的日子,因为在四年前美国以“消除贸易逆差”为由,和日本签署了《广场协议》。协议约定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日元及马克等主要货币有秩序性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

而这一协议在日元对美元近200%的增值下,直接催生了日本“泡沫”。

1987年,美国废止了《广场协议》,此时的日本人,面对自己1元可以当2元花的“新福利”,不仅停止了国内的实体经济发展,反而习惯性通过进口购买来实现"科技自足"。

而这种购买力,随着日本政府宽松货币政策的执行,直接将日本的经济泡沫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事实上,在1986年以后,随着美国与日本签署各类不平等贸易条约,与经济假繁荣所不同的是,日本的芯片产业随着高贸易关税的执行,真真切切的进入了下坡路。

据日本JBpress网站对DRAM份额图的统计显示,从1985年到2012年,日本的芯片市场出现了断崖式下跌。

hougarden

随着日本的PC硬件遇冷,以及美国在1989年将TRON系统列入《超级301法案》,在当年12月29日,日经平均股价达到最高38957.44点后,坂村的TRON系统彻底失去了PC世界的话语权。

因为,那是属于日本经济增长史上一个至灰至暗的日子。

2004年,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回忆时曾对外公开提及:“因为受到来自美国的压力,TRON的失败源于被前国际贸易和工业部长Hashimoto下达的不公平命令。”

石原慎太郎的说辞,得到了来自TRON项目网站上一篇文章的支持。

据这篇文章介绍,当年美国对TRON下达的禁令真相是:所有使用了TRON系统的企业都将失去美国市场的公平对待,所以面对市场老大的恐吓,这些高科技企业们也智能“弃暗投明”和“明哲保身”。

03.TRON的历史败局和华为鸿蒙的优势与困境

2019年5月,华为鸿蒙系统开始出现在中国媒体的声浪中,和日本TRON不同的是,TRON面对的是同时代的竞争者,而鸿蒙则是一个建立在已有系统之上,面向未来5G时代的潜在竞争者。

虽然过去30年,TRON作为最能挑战微软霸主地位的系统之光,死于日本和美国经济战争下的泡沫崩溃,但细数起TRON的独立性,确是远远不及华为在鸿蒙系统中的时代筹码。

80年代的日本虽然走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但日本的国内消费市场,却因为受制于人口和国家版图限制,而在80年代中期就已近开始进入消费瓶颈期。

那个时代,芯片作为日本最新押注的支柱产业之一,日本不仅国内芯片市场饱和,就连芯片的出口也都十依赖美国市场的引入量。

所以,在1986年,当美国开始对日本芯片征收畸形关税时,日本的芯片产业便随着关税的征收而进入了连绵不断的衰退期。

hougarden

当芯片研发无法与TRON的系统进度相互匹配,美国在1989年的《超级301法案》也不过是提前为TRON的生态建设,画上了“时间终点”上的句号。

虽然,根据新闻报道来看,目前TRON系统作为微处理器市场的主流,依然在全球拥有40亿的市场普及量,但这种普及量在失去生态话语权的影响力后,也只是现有王者光辉下的阴暗陪衬。

就像我们知道微软、谷歌和苹果,却少有人听闻过坂村和TRON的名字。

2019年的鸿蒙和80年代TRON在的突围环境相比,基础市场条件要更为恶劣。

因为TRON诞生在PC系统的初级规则时期,TRON的系统不需要考虑生态优势的降维打击,而华为鸿蒙所面对的,既要针对5G的物联网服务,也必须兼容一部分4G时代的生态应用。如何取舍,很考验华为人和鸿蒙设计者的智慧。

但基于中国是全球最大芯片进口市场的事实,至少这一真空的存在,为华为芯片业务的崛起提供了充足的市场空间,而不必走入日本当年受制于人的死胡同。

简单来说,鸿蒙和TRON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鸿蒙有一个足够大的市场,去为鸿蒙的系统实验进行前期建设上的“买单”。

而鸿蒙与TRON相比,最大劣势莫过于错过了早期系统的建设时间。但这一劣势,随着5G的到来迎来了一次属于鸿蒙的洗牌机会。

就像五矩研究社在《从互联网20年野史,看华为鸿蒙等“国产”系统的突围之路》的文章中所描述的:

在2018年,微软放弃了Windows的后续大更新,直接将Windows并入了云计算部门;而谷歌的安卓在经历了从1.0到4.0的大更新后,后续的升级也越来越难以突破安卓在用户体验上的有效提升。

所以,当安卓P向安卓Q升级的动作,细微到无法察觉的地步时。押注在5G时代上的新系统变局,已经或明或暗的加速中向悄无声息的未来推进了。

只是,我们普通人惊醒时,看到的只是收尾的高潮而非起点时的赛道。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