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Zealand
Tagalog
ibahagi

在新西兰看中医,请借我一双火眼金睛!

头条May-akda: 番茄捣蛋
在新西兰看中医,请借我一双火眼金睛!
Buod新西兰的中医可以相信吗?

后花园新闻部9月24日报道:

最近,奥克兰的方先生遇到一件烦心事。

在整整两周时间里,儿子反复咳嗽加低烧,一直不见好,急得家里人团团转。

情急之下,方先生赶紧带去西医检查,开了几片退烧药和消炎药。

6-1Z224154211535

钱是没花几个,可服下之后似乎也没什么效果。

既然西医不行,那就换中医吧。

于是,方先生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带着儿子来到一家中医诊所。

一进门,大夫热情问诊。把脉象,查舌苔,然后自信满满让方先生放心,说类似病例见得多了,保管药到病除。

方先生一琢磨,那就开药吧。

内服加外用,大夫一共给抓了5天的药。草药用牛皮纸包好,也不给服药说明,全凭医生口述。

62e3-hyeztyr9102762

方先生竖起耳朵仔细听了好几遍,可一来大夫口音太重,二来煎药程序繁琐,方先生硬是没听明白。无奈之下,他只好用手机录音,将近60秒的服药指南,拿回家反复揣摩。

等到结账,方先生发现不到一周的药花费竟接近$300。

拿到药,满以为可以松一口气,谁也没想到,麻烦还在后头。

先是煎药所需水量不清不楚,大夫说水要没过药面三指高,可草药入水后都浮了起来,根本不可能让水没过药面,更别提搞清楚三指高在哪儿了。

煎煮时,草药苦味蔓延得整个屋子都是,连大人都唯恐避之不及。

好不容易费时费力熬出来,等端到孩子面前,却因为中药太苦好说歹说也不喝。

方先生认为,中药口感已经明显超出孩童的承受范围,大夫在开药时却没有半分提及。

c89aeb9a-d4b5-4cad-8fcf-2d80bbb24d1c

一番折腾下来,白白打了$300水漂不说,还耽误治病。

原以为所托非人,准备自认倒霉。然而在与朋友吐槽时,方先生发现仅自己身边就好几位华人有过类似经历。

于是他不禁开始思考,新西兰到底有没有正规中医?

而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解决另一个疑问:新西兰是否有中医监管?

01

新西兰有中医监管吗?

小安在新西兰学了4年中医,毕业后已经工作两年。对于新西兰的中医监管问题,他的个人回答是:分情况。

如果仅以监管与否作为评判标准,那目前在新西兰,中医可以简单分为两种:针灸、理疗、正骨,以及其它。

其中,只有针灸、理疗、正骨受政府监管。

比如行医资质,除上述监管领域,按摩、拔罐、开药方等行为不需要任何资质证明,前往市议会申请「健康保护执照」即可。

换句话说,在新西兰的合法医馆也有可能遭遇“赤脚医生”。

又比如中草药,新西兰的中草药材绝大部分依赖海外进口。政府并未以科学为依据出台专门的检验检疫标准,只是根据是否对人体有害、环境威胁等因素进行考量,很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导致多味药材缺失。

以「木通」为例,该药材可分为「关木通」和「川木通」两种。前者有毒,后者无毒,可新西兰农林部却以毒性为由全面禁止「木通」进口。

而麻黄虽不具备毒性,但可作为原料进行毒品提取。如此一来,尽管是「伤寒论」里的重要主药,麻黄只能被新西兰拒之门外。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ontributes-to-human-health

另外,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些药房工作人员甚至不具备基本药理知识。

“虽然抓药都是按照医生处方行事,但难免会出现疏忽和差错。”

“如果药童懂得药物相关知识,相当于为客户提供了多一层安全保障。”

上述情况与西医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新西兰西药房,当顾客出示医生处方后,药剂师不仅负责照方抓药,还需要对药量和种类进行二次审核。与此同时,药剂师也会准确告知药物的服用方法和周期。

02

获ACC加持的针灸

相较之下,针灸在新西兰的境遇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仅透过行医资质就可见一斑。

目前在新西兰,针灸从业人员大多持有针灸师执照。

虽然该执照并非从事针灸的必要条件,但赴考者还是趋之若鹜。原因在于,只有持牌针灸师才有资格享受政府补贴,由ACC支付医疗费用。

如果是非持牌医师施针,患者只能全额自费,上门求医者自然寥寥无几。

可以说,是否具备针灸师执照,很大程度决定了医馆生意的好坏。

00-针灸针

据了解,针灸于1990年被纳入新西兰ACC体系,于2007年被纳入「2003年卫生从业人员素质法」。自此之后,针灸成为新西兰基础卫生保健的一部分,属于替代医学范畴的辅助疗法。

尽管仍未进入新西兰医疗体系,不过在ACC加持下,针灸的行业发展水平还是远甚于其它中医领域。

03

监管为何乏力?

既然除针灸、理疗、正骨外,新西兰的中医监管缺失普遍存在,那是不是意味着本地中医可以为所欲为呢?

当然不是。

其实严格说来,新西兰对中医还是有监管的。只不过不同于西医的事前预防,中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亡羊补牢式的事后监管。像按摩、拔罐、开药等,只要不弄出人命等特别严重问题,政府基本不会过问。而一旦出事被患者告上法庭,那医馆则很有可能倾家荡产。

正是这样一种监管逻辑,让个别想浑水摸鱼的中医师有机可趁。可能给患者开上一堆并无助益的高价中草药,就算疗效甚微,也能以调理为由糊弄过去。

长此以往,遭受损失的不只是病患和正规经营者,还有中医行业本身。

hangye-zhongyi

难怪有人说,在新西兰看中医完全赌人品。

赢了,药到病除;输了,钱打水漂。

那么,新西兰政府为什么不加强中医监管力度呢?

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并非不想管,而是不懂管。

如果想有效监管,监管机构必须高度了解中医行业。然而就目前情况而言,几乎不可能实现。

在新西兰,中医只是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存在,其地位显然不可与西医相提并论。除去待遇差别,中医师甚至没有资格被叫作Doctor,只能根据细分领域被冠以Acupuncturist(针灸师)、Chinese Herbalist(中药师)等称呼。

而由于政府理解有限,无法设立一套独立适用的标准,很多时候都是在拿西方逻辑生搬硬套,前文所述的中药进口就是一例。

事实上,类似现象绝非孤例。在很多西方国家,中医都需要面对不被承认的尴尬窘境。

v2-c595405312143aecdaedb10b0609857b_b

学界有观点认为,中医只是一套治病经验的积累,难以被称为科学。与之相反,西医则完全建立在现代科技之上,拥有完善的疗效评价指标和药物开发制度。尽管中西医可能在一些方面原理互通,但整体看来还是相互独立,各成体系。

中医可以被称为科学吗?

当然,对于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医,人类不可全然抹煞其救死扶伤的赫赫功绩。至于其为何日渐式微,大概与现代社会的运行逻辑有关。因为在很大程度上,现代社会的建立与发展,乃是以西方科技为基础。哪怕是自幼接受东方教育的华人,也难以摆脱西方思维的影响和塑造。当我们习惯以科学作为单一评判视角,对科学以外的事物便感到无从理解。

然而存疑的是,西方科学当真是衡量世界的唯一标准吗?

04

中医立法,9年难产

要想确立中医在新西兰的合理地位,立法是关键。

其实在新西兰,中医立法早就不是什么新鲜话题。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相关提案在2011年6月已在卫生部官网有所体现,并进入公众咨询阶段。当时,业界甚至有声音认为,中医立法进入倒计时。

WeChat Work Screenshot_20190904102251

如今看来,上述看法无疑过度乐观。曾经满怀期望的倒计时,一数就是9年。尽管行业协会孜孜不倦与政府保持磋商,但似乎毫无进展。

卫生部官网的提案页面更新时间,也停留在了2012年8月31日。


05

结语

既然尚未遭到时代淘汰,我们便有理由相信中医自有其独特价值。

如果中医能够在新西兰蓬勃生长,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自然是好事一桩。毕竟,这意味着更多选择和更多可能。

可惜在当前环境下,政府监管缺位,中医发展几乎全靠行业自律,从而造就了鱼龙混杂的局面。

尽管如此,新西兰还是有很多经验丰富的中医在勤勤恳恳钻研艺术,治病救人。

为此,民众在求医问药时一定要多咨询多比较,切莫让庸医贻误治疗时机。


(责编:番茄捣蛋)


网站声明原创声明: 本文系文章顶部作者原创采写,未获书面授权严禁转载! 在获授权前提下,转载必须在醒目位置注明本文出处和具体网页链接。对未注明而擅自转载者,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评论规范: 1. 所有评论均以读者个人身份发表,并不代表后花园立场。 2. 不得使用任何肮脏和亵渎的措辞。 3. 不得进行人身攻击,不得公开或泄露他人隐私。 4. 不得发布侮辱或歧视任何种族、国籍、性别、地域、年龄、职业等方面的言论。 5. 不得在读者评论区散发广告讯息,不得大量转抄其他媒体的文章。 6. 不得煽动仇恨、暴力、歧视。 7. 不得以任何隐晦方式发布上述不当言论,包括但不限于使用字母、数字、代号、谐音、链接跳转等。 8. 后花园保留对违反上述规范的留言行为进一步处理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