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教育如何真正发挥孩子的创新性?「麦极创客」以场景为基础以实践为导向
信息学竞赛有利于初高中升学加分成了 STEAM 教育的刚需出口。仔细回想,其实 STEAM 教育的路径很像数学学科的路径:奥数竞赛-学科精细化和在线化-数学思维。只不过,STEAM 教育在模式上的迭代周期,要比数学快得多,但在市场推广上,仍处于早期赛道。
比如早期入局 STEAM 教育的寓乐湾正在大力推进数据测评系统,形成 STEAM 教育在教、学、测、评上的闭环以及个性化教学。以编程猫为代表的在线编程以低客单价的优势快速占领了市场。
而目前接触到的麦极创客,试图在解决 STEAM 教育中的“思维培养”问题————通过创造实践,培养创新思维。
麦极创客团队从 2016 年开始着手做创客教育, 2018 年产品和课程正式体系化上线,主要为 B 端市场提供创客教育的整套解决方案,包括师资培训、竞赛活动、产品整合和空间搭建。
目前业务已覆盖广东、广西、福建、湖北、新疆等省份,主体用户群为 K12 阶段学生。已服务学校和机构 150+ 所,累积 60+ 各省的渠道商资源。
业务特点
麦极创客的一大亮点是以科技创新的场景为导向,自主研发产品和课程体系。据艾瑞咨询表述,目前让孩子接受过创客教育的家长都表示,课程还是以“技能教学”为主,在孩子思维的培养上,还有待提升。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需要课程和产品有较高的开放性和延展性。创始人告诉,麦极创客注重孩子的原创精神,每节课都会准备 4-5 个案例,而老师只教授一种,其余方向会引导孩子探索并自主完成原创作品,让孩子自己去设想和设计,老师予以简单的过程指导在每节授课结束后,孩子都会完成一个原创作品。
场景化的课程设计是怎样的?比如引导孩子基于物体识别技术,制作一个智能垃圾分拣器,尝试着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目前,麦极已开发出完整的科技创新课程体系,围绕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可穿戴、互动媒体艺术、AR游戏化场景等创新技术的 30 个主题课程。
创始人告诉“我们希望的不是教给孩子什么,而是孩子通过我们的课程,能够创造出什么样的作品和案例。”
学科知识与科技热点的高度融合,这是目前众多 STEAM 教育课程中所欠缺的。因此,麦极创客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中显得与众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进入学校的门槛。
为了更好的服务课程体系,麦极自主研发和搭建了真正服务于创造过程的产品平台,包含机械结构、电子、软件、设备工具、耗材等五个维度,让所有参与创新创造活动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适用的器材和工具。
就在前不久,麦极发布了专为青少年创造活动定制的 AI 主控板——小黑板,作为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支撑。
创始人向表示,目前每个主题课程的开发周期为 4-6 个月,然后根据场景去分解多个课时,同时匹配相应的硬件产品,向学校标准化输出课件、教案等服务,教案会具体到每一分钟,包括课前器材准备和课后收纳。
考虑到每个学校的采购课程不同,麦极的每一课程主体是模块化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所需,进行模块的拼接组合。
创客教育的回归
在麦极创客所覆盖的 100 余所学校里,有 80% 左右的学校将采购的课程主题纳入到了综合实践这一类基于教学大纲的大班普及课程中。但学校对该课程多数还处在试验阶段,只分设了 1-2 个班级。
不过政策指向的趋势已然鲜明。
目前的 STEAM 教育走 C 端市场还有很大难点,创始人表示:第一,抢不到目标人群的时间,这体现在趣味性抢不过电子游戏,刚需抢不过数学英语。此外,不同于美国的创客家庭文化,STEAM 教育无法大规模地引入到中国家庭中,因为它并不是玩具,更像是教具,需要预设场景和相应的教学指导。
开设线下门店,上线数据平台只是手段,创始人认为,要真正解决 C 端市场问题,还是要从产品和内容上着手,基于孩子对于现实和未来的理解去研发课程,让孩子真正对创客实践产生兴趣。
回溯 60、70 年代的手作人,创客教育像是一种先进技术基础下的手作回归。基于此,创始人表示,“麦极创客最终的目标,是让科技创新活动成为青少年的生活方式”。
比较有意思的是,麦极创客的课程设计团队并非专业且资深的研发人员,多为热爱科技创新,具备精加工和动手能力的创客群体。创始人认为,这一年轻群体更了解青少年的需求,能够更好的将创新思维与创造实践相结合。近期,麦极创客正在探索一个能够激发适龄儿童参与创新创造活动的全新模式。
团队方面,创始人罗炜毕业于浙江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曾任职华为终端和腾讯无线,2013 年进入 STEAM 教育领域,makeblock 早期投资人&COO;其它核心成员大多曾任于 makebolck,优必选等 STEAM 教育公司。
目前,麦极创客正在启动新一轮融资,主要用于正在布局的 C 端市场和 B 端市场的区域扩张,以及完善产品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