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ahagi

原来不止中国,各国的高考究竟有多残酷?记者走访后,被震惊了...

转载May-akda: 说姐
原来不止中国,各国的高考究竟有多残酷?记者走访后,被震惊了...
Buod随着六月的临近,对中国学生来说最为重要的一场考试——高考,即将来临。

文章授权转载自:精英说

ID:elitestalk

随着六月的临近,对中国学生来说最为重要的一场考试——高考,即将来临。

谈起“高考”,记忆很快就能回到那个炎热的夏天,空气里充斥着迷茫、虚无、期待、雄心……即便高考只有短短三天,但从那一刻开始,那些由高考开启的命运,和与它相伴的未来就开始无限延长。

即使多年过去,这场考试所带来的影响却可以一直萦绕:有人不断怀念它,也有人竭力逃脱它,但无论哪种人,都会时常回头去凝视那个当下。

hougarden

截图来源:纪录片《印中法德的高考》

在此之前,大多数人的人生很少有如此关键的72个小时,可以这么大程度地影响你以后的际遇。

但与此同时,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各个角落,“高考”所包含的意义,可能远比我们想象中更为复杂。

hougarden

在印度:考试即权利

在了解印度的高考前,“种姓制度”是这片土地上无法逃避的话题。

这个诞生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制度,将印度人分为四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而在这四大种姓之外,还有印度阶层“鄙视链”最底端的“第五种姓”,人们形容他们为"Untouchables",即不得触碰的人。

hougarden

截图来源:纪录片《印中法德的高考》

在当地,这些人有一个更直接的称谓:“贱民“

按照印度的古老传统,任何高种姓的人都不能与贱民接触,不能同饮一口井中的水,甚至不能碰到他们的影子。这群人只能从事清理粪便、处理尸体等最低劣的工作,遭到社会的唾弃、剥削和压迫,缺乏教育和其他发展的机会。

在韩国记者抵达的印度比哈尔邦地区,有相当大比例的“贱民”生活在这里,这片区域也被认为是印度最贫困的地区。

hougarden

截图来源:纪录片《印中法德的高考》

尽管“贱民”群体约占总人口比例的15%,却是印度最为贫穷的阶级,他们不洁、不义、不配与高种姓人来往,也没有权利、没有地位,生活在整个社会的边缘。

对于这些被认为“身份卑微”的人来说,身份卑微、机会渺茫的他们,能够享受的教学资源匮乏、竞争却更加激烈,想要改变命运,考试成为了他们唯一的希望。

每一场考试、每一个分数都变得极其重要,如果不能顺利通过考试,就只好在10年级或者12年级的时候辍学,背负的压力可想而知。

hougarden

截图来源:纪录片《印中法德的高考》

在比哈尔邦高中毕业考试前夕,1200所高中的140万名10年级学生参与了这次考试,当地人形容此刻,“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打响”。只有通过这场考试,这些”贱民“孩子才有机会继续接受教育,进而进入政府或银行等机构,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

但由于成功的机会太少,为了改变命运,当地人不惜绞尽脑汁、不择手段。在印度课外补习班随处可见,只是那里传授的并非知识,而是取得更高分数的技巧,不仅如此,各种花式的作弊手段也在上演。

据《洛杉矶时报》报道,一名印度学生因贩卖作弊用的无线设备而发了小财,而他自己也是靠着作弊通过了大学医学院的考试。

hougarden

截图来源:纪录片《印中法德的高考》

考试期间,这名学生将手机隐藏在宽大的衬衫下,把考试题目照下来发给早已等在家中的朋友,然后朋友再将答案传回到耳机中。“没人会阻止你使用这些设备。你需要的只是个能在考试中帮你的好朋友。”这名学生说道。

事实上,以比哈尔邦地区为主的印度考场上,当地学生和家长毫不避讳的作弊现象,不仅由来已久,甚至可以堪称前所未有。

hougarden

截图来源:纪录片《印中法德的高考》

在不少关键考试中,学生都会把书本和小抄夹带入考场,甚至用社交媒体与同学分享答案。警察在接受贿赂后,对作弊行为视而不见,监考老师也袖手旁观。

《纽约时报》就曾报道,印度比哈尔邦曾出现两天内数百名高中生全部被开除的现象,原因正是在10年级考试中作弊。

彼时,考生的朋友、父母或亲戚攀爬上考场外的高墙,试图把答案递给场内考生,因此600多人因作弊被逐出考场,更有学生家长因此被捕。

hougarden

截图来源:纪录片《印中法德的高考》

然而即使被捕,一名为了女儿的未来铤而走险的父亲这样说,“如果再来一次,我还是会这么做,我有5个孩子要养活,希望孩子通过考试。”

对于层出不穷的作弊事件,比哈尔邦的教育部长普拉尚特·库马尔·沙希有苦难言,当教育成为“奢侈品”,对于这里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来说,不断学习深造成为了他们脱离贫困的唯一途径。

hougarden

截图来源:纪录片《印中法德的高考》

一方面是摆脱贫困现实的渴望,另一方面却是无法跟上的硬件设施。

在这些印度落后地区,大量的学校连教室、厕所、操场都没有,导致这些学校常常连课都不能如期开办,学生对考试也不以为然。因为教师消极怠工、教学强调死记硬背,以及公立学校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等问题,使得很多印度孩子距离掌握知识的目标越来越远。

hougarden

截图来源:纪录片《印中法德的高考》

由于孩子们在学校里学不到东西,家长们不得不帮忙作弊,好让孩子顺利通过考试。一位家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理直气壮地说:“学校根本什么都不教,我们不帮孩子作弊,还能怎么办?!”

面对这一切,《华盛顿邮报》驻印度记者拉克西米则感慨道:“考试决定你未来的发展,你能进入什么样的大学,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所以你必须取得好成绩,竞争和压力是巨大而残酷的。“

hougarden

在韩国:光努力是没有用的

当镜头回到韩国,在EBS的另一部纪录片《学习的背叛》中,面对韩国学生高考残酷的现状,引发了许多中国孩子的共鸣。

凌晨两点,在EBS的镜头下一位脸上泛着油光、手里依然握着笔,正在准备中考的女生艺媛说道:

“(凌晨两点)这个点睡觉的话是奢侈。”

hougarden

截图来源:纪录片《学习的背叛》

16岁的韩国少女艺媛,生活中没有漫画书、Kpop或Naver八卦,只有学习、学习、学习。她每天在书桌前端坐十几个小时,一刻不停地抄写教科书,抄到闭上眼睛也能写下来为止。

每次写作业前,她会先打开手机里的直播,“只有亲眼看到别人的努力才能刺激到自己。”

hougarden

截图来源:纪录片《学习的背叛》

在韩国的学生中,流行着“四当五落”的说法:一天睡4个小时的考生会被理想的大学录取,睡5个小时,则可能落榜。在这个时期,睡觉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因为一旦睡过去,不知道会有多少竞争者会超过自己。

考试将至,睡觉的时间被进一步压缩,艺媛甚至连每天3个小时的睡眠都不能保证,每次学习到深夜,握笔的右手就会生疼。

没力气了,她就用橡皮筋将手绑起来,靠着手腕的力量继续写,“不那样的话,我不安心。”为了提神,艺媛每天差不多要喝五六罐咖啡续命。

hougarden

截图来源:纪录片《学习的背叛》

作为一名正在为中考备战的初三学生,艺媛出生于韩国益山一个普通家庭,现在她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一年学费1000万韩元(约6万人民币)的首尔私立高中。

虽然只有16岁,但艺媛却对自己当下的处境有着清晰的定位,她告诉记者:

“大人的一年和小孩的一年是不一样的,小孩的一年会直接改变人生。”

hougarden

截图来源:纪录片《学习的背叛》

艺媛的梦想是考上医科大学,成为一名医生。

为此,她必须在16岁这年考上医科大学通过率最高的一等私立高中。这一切,就像是一场层层闯关的单机游戏,只要有一关输了,那就Game Over了。

艺媛在韩国奋斗的身影并不是孤例,高三的吴焕哲对此感同身受,他几乎每天需要学习16个小时以上。尽管,官方规定的上课时间是早上 8 点到下午4 点,但放学之后,吴焕哲要去他父母给他租下的学习室里面继续看书到凌晨 2点。

hougarden

这样的学习过程持续了12个月之久,周末也没有休息。

韩国学生们战斗力如此爆棚,其实也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因为如果偷懒的话,会被视为家庭的尴尬和耻辱———如果孩子在高考中或大学里表现不好,就连家人都会被视为是不光彩的。

据统计,韩国高中生平均每天要花16小时在学习及其相关活动上,除了学习,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做别的事情。

hougarden

截图来源:纪录片《学习的人》

除了学生们自己,每个学生背后的家庭经济支撑,也是高考成败与否的必要条件。

研究表明,韩国是家庭在教育上花费最多的国家。全国有超过80%的学生参加10万多个补习班,许多家庭近一半的收入都花费在补习班和著名补习班附近的学区房上。

hougarden

截图来源:纪录片《学习的人》

2012年,韩国在私人教育方面花费了179亿美元,占总体消费支出的12%。这样高昂的教育支出,对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无疑是毫不费力就掏空了家底。

可更无情的现实是,无数普通家庭出身的学生们,举全家之力,拼命学习数十年,却败给了赤裸裸的阶级壁垒。

在韩国的教育体制中,考大学不仅仅是高考那天奔赴考场那么简单。

hougarden

截图来源:纪录片《学习的背叛》

参加哪种招生、去哪些学校面试、准备哪些资料……都是需要“前辈”指点的,但是这些“情报”却被上流社会牢牢抓住,只在同阶层内部交流,形成“教育垄断”,进而巩固自己及家庭的利益。

父母收入高,意味着孩子可以有更好的精英教育;个人履历和社会实践经验也可以有相应的资金和时间完善得更加漂亮。最重要的是,孩子的眼界和资源,也会比家庭条件差的孩子有所拓宽。

hougarden

截图来源:纪录片《学习的背叛》

从小到大,所有的学校老师都对孩子们说,“学习不会背叛努力的人”。然而现实和课本里的不一样,在惨烈的升学竞争面前,光努力是没有用的。

早前韩国热播的电视剧《天空之城》,就赤裸裸地揭示了韩国上流社会的子女教育问题。(点击链接阅读全文:上流社会的教育厮杀有多残酷,这部韩剧让3亿中产妈妈哭到心碎,我却看到了童年阴影

hougarden

在法国:考试即成长

逃离让人倍感压力的韩国,远在欧洲大陆的法国,则进行着一项让中国人颇为陌生的高考形式。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会在毕业会考中考哲学的国家,法国学生将以论述题的方式,参与法国高考中哲学科目的考试。

“艺术家是否工作?“

“意识能否自由支配人类?“

“有教养的人是否比其他人更优秀?“

这类没有标准答案的考题,正是大学入学考试的第一项考试科目。

hougarden

截图来源:纪录片《印中法德的高考》

在法国,哲学是考试内容的一项重头大戏,甚至被视作“考试女王”。在法国人眼中,“虽然哲学的作用并不是当下立见的,但它对我们的人生至关重要“。

而他们学习哲学的方式,就是彼此之间进行意见的交换与争论。

法国的小学生,从小就被引导着讨论各种各样的议题,讨论的目的不是为了论证某种观点的正确性,而是在思想的碰撞中收获新知。

hougarden

截图来源:纪录片《印中法德的高考》

哲学考试的题目多来自于时事,学生需要针对特定问题进行思考,并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而考官则通过答案中字里行间蕴含的合理性与逻辑性,来评判分数的高低。

和中国一样,在每年法国“高考”(BAC)的考题曝光后,法国人民非常热衷于加入对题目的讨论,就这些话题交换意见。

在哲学学科尤其发达、弥漫着思辨气息的法国,讨论交流式学习几乎贯穿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法国人独特的思维个性。

hougarden

截图来源:纪录片《印中法德的高考》

因而,参加高考的学生们并没有对此有太大的压力。

正如哲学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活一样,这些孩子们更倾向于把它视作是多年实践的一场应用。

hougarden

截图来源:纪录片《印中法德的高考》

比起应试的技巧,在生活中掌握“哲学思辨”的能力,是和通过考试相比更为重要的事情。

而当法国学生走完“高考”这个过程,当他们通过回答考卷上的问题重新审视自己,其实是借此机会直视了此前潜意识中的信仰、言论和思想,这也意味着一种成长。

hougarden

截图来源:纪录片《印中法德的高考》

hougarden

当我们将视线重新落回中国,对于每一个经历过高考的中国人来说,高二文理分班、高三冲刺、百日誓师应该是所有人的共同记忆。

如果说这项无比紧张又严肃的考试正被定义为一群人的战争,倒不如将它视作是一场个人的狂欢。

hougarden

图片来源:Google

当高考如期而至,与其将它视作战场、吓唬自己,倒不如当成炫耀的舞台,倾尽全力把握住这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我们总有一天会明白,生活从来不会因为你的努力就变得舒适,高考只有一种结果,但人生不是。野心、眼界、格局、阅历、性格….带给你的改变都有可能比高考重大。

加油吧,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想看这部纪录片的读者朋友,可在后台回复“四国高考”查收纪录片链接哦!

参考资料:

EBS纪录片 考试是如何支配着我们.印中法德的高考

EBS纪录片 学习的人

EBS纪录片 学习的背叛

青年参考 印度家长化身“蜘蛛侠”助儿作弊

凤凰weekly 韩国高考到底有多难?

看客insight 韩国高考残酷物语,中国学生听了都怕

版权归精英说所有,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