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Zealand
Tagalog
ibahagi

难以赚钱的生意:《流浪地球》背后的电影特效

生活May-akda: 新金融观察
难以赚钱的生意:《流浪地球》背后的电影特效
Buod新金融观察3月17日报道 3月5日上午,电影《流浪地球》上映一个月的日子。

3月5日上午,电影《流浪地球》上映一个月的日子。 温暖的阳光让刚刚脱下冬装的北京城显示着特有的活力,朝阳区东坝55号七棵树创意产业园内 MORE VFX的办公区内,百余名视效艺术家正在忙碌着手头的工作。

艺术家们正在为一部名为《刺杀小说家》的电影进行着后期特效制作。 一年之前的这个时候,电影《流浪地球》中引擎发动机和其他众多镜头就出自这里。

作为中国视觉特效产业的重要一员,MORE VFX 在《流浪地球》视效制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电影本身总计有2003个特效镜头,创造了中国电影使用视觉特效的新历史,这些特效镜头中,有近40%是由 MORE VFX 承制。

“几乎每部电影都需要视觉特效的,区别在于运用多少和难易的问题。 ”谈起专业 ,MORE VFX《 流浪地球 》项目Layout 指导翟剑显得自信满满,有着五年经验的翟剑已经属于业内“老人”。

曾参加过众多影片视觉特效制作的他告诉新金融观察记者,《流浪地球》是投入精力最多, 成果最为满意的一部作品,因此其对电影进行了“三刷”:点映、带家人同看以及公司的集体观影。

大制作科幻电影从来就不是中国电影的强项, 此前国产影片中, 使用超过1000特效镜头的就已经不多见,2000级别镜头使用且场面如此宏大的目前仅有《流浪地球》一个。

普通观众眼中,山崩地裂,洪水滔天这样大场面自然灾难需要视觉特效来完成;视觉特效师们的眼中,举手投足,眉目传情这样的小场面皆可制做完成。

在《流浪地球》中,MORE VFX 承接了800多个镜头,200余名制作人员参与其中,内部制作完成400多个镜头,包括开篇北京地面部分、到达苏拉威西后的地面部分、刘启最后安装火石的部分,以及发动机和坝体等。

MORE VFX 公司合伙人视效负责人蔡猛介绍,电影《流浪地球》整体对特效制作要求是比较高的,举个例子:发动机的每一个部件,都要合乎比例,不仅按照比例制作还需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将庞大的数据组装在一起,并且在渲染时间能够承受的基础上再去追求艺术效果。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项目最后的一个月, 为了完成发动机点火核心的33个资产优化和镜头制作,整个公司最核心的制作力量差不多都用上了。

电影中为了完成最后的任务,全世界各地的救援队伍全部出动展开了“饱和式救援”,让无数观影人为之动容,实际制作过程中, 电影视觉特效本身经历的就是“饱和式制作”。

作为目前为止中国使用特效镜头最多的科幻大片,为了完成《流浪地球》全部特效, 几乎动用了国内所有排名靠前的特效公司。 名单包括 MORE VFX、橙视觉等,另外还动用了韩国和德国的相关制作公司。

正如郭帆导演在发布会上谈道:“全片总共有2003个特效镜头,值得我们骄傲的是其中的百分之七十五都是由中国的公司制造出来的,对于特效电影,我们缺少经验, 所以只能一步一步的去试错,去改正。 ”

无论是此前还是此后,作为同行也许会为了商业竞争而刀剑相对, 至少在此刻, 所有中国视觉特效人的梦想是相同的――用最大的努力实现“饱和式”制作,去完成这部国产大片。

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流浪地球》都取得了成功,中国电影人,中国特效人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但有个问题一直挥之不去,那就是我们和好莱坞差在哪里? 距离世界一流视觉特效还有多少路要走? 观众脑海中的疑问,一直是业内人士思考的重点,而且更专业更系统。和好莱坞的差距在10―15年之间,这是郭帆导演的看法,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业内的共同声音。

“比如说电影《阿凡达》,这是视觉特效领域标杆性的作品,可能观众觉得就在昨天才刚刚看完,但这是部2009年上映的电影至今已经十年,制作时间要更早一些,现在我们也可以达到它的效果。 ”蔡猛认为,但是要清楚“很多想法和方式,当年他是开创性的,我们今天则是学习借鉴性的,这就是差距和追赶的方向。 ”

当整个电影行业在艺术与工业共舞之时,视觉特效同样要接受艺术与工业的双重考验。 作为艺术,可以天马行空充满幻想自由飞翔;作为工业则要按照工业的标准来规范化运作。

“要开发新的技术,要考虑制作成本,要追求效益,要培养人才,这样你才能活得好点。 ”参加最牛的电影制作, 提供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 一切看起来都是那样的高大上,其中要解决的问题可能只有自己知道。

MORE VFX《流浪地球》项目灯光组长乔悦介绍:“整个项目对我们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每个场景都需要调动上万盏灯光, 从前期的整合大场景简化资产,到后期的优化灯光缩短渲染时间,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

这个来自天津的90后女生,浑身散发着对电影视觉特效的热爱,能够为国产科幻大片贡献自己的力量, 感到骄傲的同时,又深刻了解与好莱坞最牛特效之间的差距。

在一部电影作品中,视觉特效属于幕后工作,但如果以为只是按照导演的要求完成技术工作,那就错了,很多时候特效师们是需要到片场跟随整个作品拍摄流程,并参与到创作中。 “我们前期拍摄的时候都会有一些跟组的任务,然后在片场去确定这个效果我们做不做得了,如何去做得更好。 ”

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则是万万不能的,在影视视觉特效领域,砸钱是检验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流浪地球》同样离不开这条规律。

按照郭帆导演的说法,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找外国团队来做数字特效,所以去了“工业光魔”,但发现太贵了,“比预算贵出六七倍,我们确实做不起,维塔工作室更贵”。 于是,国内视觉特效公司在这种情况下顶了上来,并交出了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

对于特效公司来说,能够通过参与电影制作获得直接收益, 某种程度上是奢望。 “只要能够满足生产成本的需求,我们就义无反顾地接下《流浪地球》这个活,作为从业人员能够参与到中国自己的硬科幻大片中来,也是长久以来的一个梦想和追求。 ”

蔡猛告诉新金融观察记者,义无反顾,没有考虑太多其他的。

此前 ,MORE VFX 的 CEO 徐建曾表示,近年来中国本土视效企业的发展速度不可小觑, 几年前, 中国视效行业超过80%的市场份额都被外资企业拿下,如今本土企业已逐渐占据半壁江山。经过几年时间的增长,2018中国电影市场总规模站在了600亿 元 的 巅 峰上, 花在特效制作上的资金却是捉襟见肘,这导致整个电影视觉特效产业很难实现盈利和可持续发展。

“按照电影票房来算,可能也就在1%―2%左右,每年10亿元已经是一大关口。 ”有业内人士估算,《流浪地球》之前,大家并不关心这个领域, 也从来没有准确的统计,总体上属于,“靠天吃饭――活多了有钱可赚,活少的话可能就比较艰难。 ”这从资金紧张贯穿整个 《流浪地球》的拍摄始终可见一斑,官方公布的整个电影拍摄花费为3.2亿, 能够分配给特效使用的资金则更加有限。 而在十年前,《阿凡达》的特效就达到了2亿美元。

在世界范围内,特效公司难以盈利的情况可能更加严重。有统计数字显示,2003―2013年全世界有21间著名的大型特效公司关门或倒闭,但是这段期间最赚钱的50部影片, 却有49部和电脑特效息息相关,而且电影的整体票房更是随着特效进步逐年成长,现在几乎已经没有卖座电影不用到大量特效,电影的营收成长却和特效公司的收入脱钩。

新金融观察记者了解,视觉特效在中国作为一个仍属幼年的产业,整个产业主要集中在北京,几家行业代表性公司都在这里。

其中,MORE VFX 成立于2007 年,创建时间在国内属于较早,是目前中国人自己的体量最大的视觉特效公司,在北京和成拥有制作基地,参与了包括《一出好戏》《悟空传》《绣春刀・修罗战场》《羞羞的铁拳》等众多国产知名影片的视觉制作。

《流浪地球》 的另一个国内视觉团队来自橙视觉 Orange VFX,其创始人丁燕来担任了《流浪地球》的视觉总监,该公司建立于2014 年,也是目前国内视觉特效领域的重要力量。

此外,在中国视觉特效领域,还有一支较为特殊的力量, 那就是由来自美国专业团队在中国创建的 Base FX 公司。

其2006年在北京成立后,利用自身联通中美两个市场的优势, 承接了大量来自好莱坞的特效制作需求 , 《太平洋战争》《星球大战7》《美国队长》 等好莱坞大片背后都有其视觉特效团队的身影。 中国相对低廉的人工成本和较快的技术进步, 让中国特效人跟上了好莱坞最新的技术和潮流。

从整个产业来说,目前从事电影视觉特效有两三千人左右,兴趣和爱好可能是大家最大的动力,收入并不是很高,同样是做程序员工作,特效师们的收入与 BAT同行们难以相比。

“特效人才需要通过像《流浪地球》这样的作品来锻炼, 也需要学校的培养,这方面国内还是有很大提高的空间。 ”蔡猛介绍。 这需要所有关心中国大片人的共同努力。

《流浪地球》 打响中国科幻电影第一枪之后,资金、技术、理念、人才,这些困扰中国视觉特效产业发展的瓶颈看到了解决的希望,从业者们希望的则是,脚步能够更快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