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性一幕!新西兰最大新闻或迎反转,总理被要求道歉
后花园3月2日报道:
Newshub昨日报道,确诊病例L要求总理Jacinda Ardern道歉,称自己从未收到隔离要求,没有无视隔离规定。
据悉,病例L是Papatoetoe确诊高中生病例I的姐姐,于2月26日检测呈阳性,并在22日和23日正常前往KFC Botany工作。22日上班时,病例I尚未确诊。
此前,Ardern曾公开对媒体表示病例L原本应该自我隔离,而不是上班。
对于这种说法,病例L予以驳斥,称不仅自己未收到任何隔离要求,妹妹(病例I)收到的信息也与官方说法相反。
2月14日,妹妹通过短信得知自己是偶然+接触者,应自我隔离,但家人不需要。病例L正是在看到这条信息后才安心上班。
然而根据总理办公室的说法,卫生部门已在2月17日和19日向相关家庭发送信件,要求家庭成员隔离。病例L所在家庭表示,从未收到过上述邮件。
“如果他们多次联系我们并发送邮件,那证据在哪儿?”
就在隔离事件发生反转的同时,社会上也开始掀起一股热烈讨论:
针对防疫违规行为,政府到底要不要施以惩罚?
01 奥克兰因防疫违规再陷泥潭 卫生部于周六通报一例不明传播途径的社区病例M,总理宣布奥克兰重回三级警戒。在后来的调查中,卫生部发现病例M所在的4号家庭涉及多起防疫违规现象。 首先,病例M受检后未遵守立即隔离规定,而是前往多处地点,包括City Fitness健身房、Hunters Plaza购物中心等。当时,病例M已经显现症状,具备传染性。 其次,病例M的母亲(病例N)曾在上次三级封锁期间与2号确诊家庭的母亲有过接触,两人一同外出散步。 关于上述违规,尚不清楚会对新西兰的疫情防控带来多大挑战。仅从经济层面看,ASB经济学家Nick Tuffley认为,封锁一周所产生的经济损失将高达$2.4亿,相当于全年GDP减少0.1%,其中$2亿由奥克兰承担。 为此,The AM Show主持人Duncan Garner今早将矛头直指违规者,建议政府提起诉讼。 02 以儆效尤 or 适得其反与Duncan Garner持类似想法的,还有国家党疫情发言人Chris Bishop。 在他看来,新西兰的「高信任」防疫模式无法奏效,政府需要采取更多行动确保民众遵守规定,例如对违规者处以罚款。 “现在是时候上门走访,确保那些应该隔离两周的人确实在隔离。” “如果没有,应该适度惩罚并公之于众,起到警醒他人的作用。” 国家党的观点十分明确:如果没有对应惩罚机制,规则相当于形同虚设。为推动防疫,适当惩罚重要且必要。 作为国家党的好兄弟,行动党党魁David Seymour这次却罕见地和工党站到一起。他认为,动员民众配合防疫并不轻松,出台惩罚措施有可能降低民众的受检意愿。 “当你不想被罚款时,可能就会逃避受检。” 考虑到检测对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如果民众为躲避惩罚而拒绝受检,或许会为病毒扩散造成可乘之机。 而这也正是总理Jacinda Ardern的顾虑所在。 就以上两种观点而言,你很难评说谁更有道理,似乎都站得住脚。尽管双方看问题的切入点并不相同,但落脚点无疑一致:即帮新西兰实现更佳防疫效果。 03 「高信任」防疫还能否继续? 其实疫情发展至今,有两点事实我们必须承认: 第一,新西兰的疫情防控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病例少,死亡少,经济复苏态势良好。 第二,新西兰秉持「高信任」防疫模式。很多时候有隔离规定,却无落地实施的保障机制,高度寄望于信任。 客观讲,「高信任」防疫模式自有其好处,比如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对公共资源的占用和浪费。然而凡事皆有两面性,一旦信任被打破,也可能出现防疫大局功亏一篑的惨烈景象。因为全国防疫一盘棋,抗疫能否取得终极胜利,不取决于遵守规矩表现最好的人,而取决于表现最差的人。 以本次封锁为例,虽然谈不上前功尽弃,但GDP总量0.1%的损失也着实不小。冰冷数字背后,是大量商家不堪重负被迫关门甚至永久停业。 不吹不黑,新西兰政府确实在疫情防控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优秀成绩。一个愿意高度信任人民群众的政府,又能有什么坏心思呢?当然值得肯定和赞赏。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信任无罪,但只凭信任将功亏一篑。 疫情响应部长Chris Hipkins今天表态,说我们要给人性留有空间。话虽在理,可人性皆有裂缝,是人就会犯错。问题是新冠病毒过于狡猾,不会给我们太多犯错的空间。既然如此,就更需要在制度上进行弥补。 这种弥补不一定是惩罚,也可以是其它手段,就像David Seymour提议的,新西兰也许可以借鉴台湾经验,利用手机定位的科技手段确保隔离合规。 你觉得呢? 后花园推荐
责编:番茄捣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