นิวซีแลนด์
ภาษาไทย(Phasa Thai)
แบ่งปัน

靠“搭便车”赚得千亿身价,这家公司是怎么做到的

转载ผู้เขียน: 冯仑风马牛
靠“搭便车”赚得千亿身价,这家公司是怎么做到的
บทสรุป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ID:fengluntalk),作者毛洪涛,经授……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ID:fengluntalk),作者毛洪涛,经授权发布。

hougarden

封面题图|《神探夏洛克第二季》

有人说,股市是一国经济的晴雨表。

在英国,最受瞩目的不是女王居住的白金汉宫,而是位于泰晤士河畔的伦敦金融城。这里的面积只有1.12平方英里(约合2.9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到8000人,每天却有超过30万人涌入,从事着与金融服务相关的工作。这里有全球最大的外汇市场,日交易量占到全球总交易量的32%,全球90%以上的有色金属交易都在此进行。

在这1平方英里的土地上,有被誉为「酸黄瓜」的瑞士再保险大厦,也有「针线街上的老妇」之称的英格兰银行,但最牵动人心的建筑,莫过于圣保罗大教堂旁边的伦敦证券交易所,它是全球第四大、欧洲第一大证券交易所,承载着3233家上市公司的股价涨跌。

今年9月11日,香港证券交易所打算斥资296亿英镑(现约2981亿港元)收购伦敦证券交易所,可惜后者无情拒绝,还认为这场收购「毫无价值」。为什么伦敦证券交易所的「身价」这么高,它也是一家公司吗?

hougarden

伦敦金融城,世界上最昂贵的1平方英里

事实上,伦敦证券交易所一开始没想过能做这么大,甚至没想过成为一家公司,它所做的事情,和原始的菜市场差不多。

16世纪末,欧洲各国航海贸易如火如荼,普通人集资赞助帆船出海,等船回来后按比例瓜分利润,已经成了当时人们流行的「投资方式」,这种赞助留下的凭证,就叫做「股票」。股票一出现,就催生出一种新型职业:经纪人,他们到处打听出海的帆船,不仅向人宣传航海贸易的巨额利润,还四处奔跑,向人推销股票,并从中抽取佣金。

在经纪人的眼中,股票也是一种商品,他们和普通商贩没什么区别,所以也想进入当时的「百货商店」:英国皇家交易所。谁知道,因为经纪人们大多出身底层,举止有些粗鲁,皇家交易所为了脸面拒绝了他们。无奈之下,有个经纪人就发起倡议,让150个经纪人一起出资,成立了一个俱乐部,只要缴纳年费,就能获得信息和交易资格。

这就是伦敦证券交易所的雏形,它的创立不为了赚钱,也赚不了多少钱,只是给会员们提供一个安全交易的地方,方便买家卖家沟通信息,和提供摊位的菜市场没什么两样。

有意思的是,令伦敦证券交易所成为全球顶尖证券交易所、一家年收入超过21.35亿英镑的大公司的幕后推手,不是最初的150个创始人,而是其它成天想着如何获得利润的公司,乃至整个英国。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递给国会的申请被批准了,他们获得了代表英国向东印度地区进行贸易的独占权。这家公司做的事情,正是之前所说的航海贸易。获得授权之后,东印度公司以股票的方式,向社会筹集了资金,信心满满地开始了它的海上征途。

hougarden

哪里有香料,哪里就有欧洲帆船的影子

众所周知,英国是岛国,海上力量向来是发展的重心,英国东印度公司原以为拿下英国国会的授权,就代表着拿下了欧洲的大部分市场,谁知道船还没开到亚洲,就碰上了一颗硬钉子。

就在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后不久,荷兰东印度公司也成立了。这家公司仿照着英国东印度公司,向议会申请了「独占权」,不仅如此,还给自己做了个「氧气瓶」:成立了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这是全球第一所证券交易所,以固定股本的方式,公开向社会募资。因为这一举措,荷兰东印度公司越过英国东印度公司,成了全球第一家「上市公司」。

有了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全球对航海贸易的狂热,都化作资本涌入荷兰。大家在海上冒的风险都一样大,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资金来源总是比英国东印度公司稳定,能够快速扩充规模,连带着荷兰也成了欧洲的金融中心。

在随后的十几年里,英国东印度公司开着船,辛苦奔忙于英国和印度之间,虽然航行了十几次,偶尔利润率也能高达320%,但眼看着隔壁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发展出了一大支船队,不仅去了印度,还到了中国台湾、日本甚至是印尼的爪哇岛,带回的货物又多又丰富,英国东印度公司坐不住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古今中外通吃的道理。要知道,1566年,荷兰还不是荷兰,只是西班牙的附属国尼德兰,如果不是起义时得到了英国人的军事援助,荷兰甚至不能独立,昔日的小弟荷兰东印度公司怎么可能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竞争对手?

英国东印度公司吃了亏,立马掉头,仿照着对手,也设立了固定股本,这家英国历史上重量级的上市公司终于悄悄进入了伦敦证券交易的市场。伦敦证券交易所蓄势待发。

除了求助证券市场,英国东印度公司还不停地朝英国国会使力气。1650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令,规定没经过英国政府同意,荷兰不能和英国殖民地通商。第二年,英国议会又颁布《航海条例》,白纸黑字处处限制荷兰贸易。

很快,荷兰难以忍受这样的刁难,英荷战争爆发,一次不足以解决矛盾,便有了第二次、第三次乃至第四次,直到1795年法国征服了荷兰,这场海上贸易霸权的斗争才真正结束。

也是在18世纪最后的50多年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市场被英国东印度公司一点点蚕食,全球金融中心也渐渐从阿姆斯特丹转移到了伦敦。

1799年的最后一天,荷兰东印度公司宣布解散,不到一年,伦敦证券交易所便正式挂牌成立。可以说,伦敦证券交易所的诞生,是英国战胜「海上马车夫」的战利品,也是英国确立海上霸权的见证。

hougarden

1810年的伦敦证券交易所,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正式挂牌后,伦敦的股票经纪人们终于不用忍受皇家交易所的傲慢了。在寸土寸金的伦敦城,伦敦证券交易所不仅拥有了一席之地,还因为股票市场的繁荣,会员和经纪人越来越多,不得不再三扩建。

这时,距离瓦特改进蒸汽机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英国的手工劳动业飞速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资本家在诸如「英格兰银行」之类的银行资助下,建起了一座座工厂,农民涌入城市,拥有固定工资,商品对外倾销,不停地为英国补充黄金血液。

在这个崭新的世界金融中心里,伦敦证券交易所成了激发英国工业革命的重要能量来源。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先锋,英国满世界收割殖民地,他们自豪地声称,只要站在英国的领地上,太阳永远不会落下。

有了难以想象的海外市场,大大小小的公司都来登记,只为了能成为「上市公司」,获得廉价资金,扩充生产规模。英国人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希望和自豪感,不管有钱没钱,人们都愿意买些股票攥在手里。

在这种狂热的股票买卖情绪里,一个伦敦证券交易所已经无法满足英国人了,没多久,曼彻斯特、利物浦的证券交易所也先后开业,股票真正成了英国人的「全民商品」。

hougarden

日不落帝国也终将迎来余晖

然而,股票市场再红火,也得「靠天吃饭」。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伦敦证券交易所遭受重创,近一千名成员退出交易所,面对《凡尔赛和约》,所有人都惴惴不安。23年后,悬在欧洲大陆上方的另一只战争靴子还是落地了。虽然早有预判的交易所工作人员转入地下室,利用电话继续交易,然而大轰炸给英国、欧洲大陆带来的损失难以估计,世界金融中心再一次因为战争发生转移,这一次,轮到了美国纽约。

战后的二十来年,是伦敦证券交易所的「至暗时刻」。大股灾和战争让全球政府始终不敢放松对股市的管控,战后又在集中注意力恢复金融体制稳定,丘吉尔下台后,用一篇演讲拉下东西方冷战的「铁幕」,每个人都在担心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到来,证券市场干涸得像冬天的稻田。

1973年,面对势不可挡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以及新兴的东京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下定决心,试图从古老的会员俱乐部形式,向现代化公司转变。这一年,英国垄断与合并委员会宣布,所有女性和外国成员都能参与交易所会议,此外,伦敦证券交易所将和其它10个英国的区域交易所合并,由「首席执行官」统一管理。

历时170多年,被英国公司和英国人推上全球顶尖证券交易所之后,伦敦证券交易所终于迈出了自强的第一步。

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立即着手放松金融市场管制。7年后,伦敦证券交易所决定,放弃传统的交易厅报价,改为电子屏报价交易,允许股票经纪人自己也能买卖股票。这一次改变对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影响巨大,从前的碌碌无为一扫而空,由报价竞争驱动的市商系统和SEAQ系统,重新盘活了英国证券市场。

因此,大家都称这一次改革为「大爆炸」,在物理学模型里,这是宇宙膨胀的起点。

hougarden

撒切尔夫人:只要最后能如我所愿,我就会极有耐心

之后,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发展顺风顺水。2000年,它先剥离了作为英国上市公司管理局的职责,移交给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之后便正式改弦易辙,成了伦敦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并在自己的主板上市了。

一个总给人提供摊位的菜市场,如果自己开始卖菜,吆喝声说来就来。

2003年,伦敦证券交易所收购了一家国际股票衍生品业务公司,以及一家做实时市场数据和交易系统的供应商,不仅如此,靠着之前和《金融时报》合伙提供信息服务的收入,伦敦证券交易所还抽空搬了个家,彻底利用计算机系统和交易室取代了面对面交易。

信息服务、贸易后结算服务、资本运营、科技服务……拿着几千家上市公司详尽的报表,伦敦证券交易所联合各大券商、金融媒体挣得盆满钵满。

2007年,伦敦证券交易所和意大利证券交易所合并,成立了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而意大利证券交易所是意大利唯一的证券交易所。

总是旁观公司起起伏伏,这一次,伦敦证券交易所也成了其中一员。很显然,先后拒绝过纽约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交易所收购邀约的它,不想输。

回顾伦敦证券交易所走过的200多年,背后有英国、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助推,也少不了一群股票经纪人为了自己的职业而奔忙。从一个小小的俱乐部,到年收入超过21.35亿英镑、身价超过296亿英镑的顶级公司,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成功有国运、地理位置、工业革命的「先天优势」,也有主动学习、自我更新的魄力。

无论如何,作为一个才成立不足20年的公司,其本质是服务商,还得兼具监管角色,面对犹疑未定的英国脱欧、愈发猛烈的交易所并购浪潮,伦敦证券交易所的考验还在后面。

或者说,丢开了「搭便车」带来的文明杖,伦敦证券交易所,乃至整个英国金融业的算盘,才刚刚打响。

参考资料:

[1]蒋立场:一战前后英国金融的兴衰

[2]魏舒:为什么存在证券交易所?——以组织功能演变为视角

[3]乔治·G·布莱基:伦敦证券市场史(1945-2008)

[4]冯邦彦,彭薇:香港与伦敦、纽约国际金融中心比较研究

[5]赵鹏飞,崔慧玲,周国强:全球证券交易所的制度变革及启示

[6]张霓:百年证券交易所——改革、发展及启示

[7]李海龙:全球并购背景下的证券交易所——以美国经验为重心

[8]台湾历史博物馆: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的起源与发展

[9]LondonStockExchangeGroup:LSEGAnnualReport2018

[10]Bryant,Arthur:TheHistoryofBritainandtheBritishPeoples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