นิวซีแลนด์
ภาษาไทย(Phasa Thai)
แบ่งปัน

“入职第2天,我发现办公室有12个老板”

财经ผู้เขียน: 领英LinkedIn
“入职第2天,我发现办公室有12个老板”
บทสรุปMathilde是硅谷初创公司Front的CEO,28岁的她仅用了三年带领公司营业额翻三番,总额超千万美金。

Mathilde是硅谷初创公司Front的CEO,28岁的她仅用了三年带领公司营业额翻三番,总额超千万美金。

最近,她独家披露了自己创业这些年以来收到过的最有用的Tips,这些建议每一条都来自硅谷资深大牛。

这些Tips与其说是以CEO身份在谈创立公司,不如说是关于经营人生和处理职场关系的箴言。

这些大神们贡献出自己宝贵的成功经验,并且被他们亲身证明是切实有效的。

比如:

为什么一味“拍脑门决定”或“深思熟虑”都不靠谱?

为什么你的老板、同事总是和你不对付?

为什么要谨慎听取大佬的建议?

……

读完之后,你会找到答案。

关于挑选工作

如果你正在2个offer之间犹豫,可以试试这样假设:以后正式上班了,能不能忍受被多个与BOSS相似的人360度环绕?就知道答案了。

因为,有意无意间,人总是倾向将跟自己相似的人纳入麾下,所以时间越长,团队里跟老板相似的人会越来越多。

同样,关于判断一个老板是否靠谱也有一个办法。

乔帮主有个A级选手(A Player)理论,讲的是A级人才只想和A级人才一起工作,而B级人才只会招来C级或D级。

hougarden

所以求职过程中,一定要摈弃“先随便干干不行再换吧”的想法。

因为和你气场相斥的人不会改变,只会越来越多。

抱着“只跟最好的人一起工作”的想法,会让你找到最棒的工作,而先干干试试则会让你周围环绕着C级或D级的同事。

关于正确做决策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是世界有名的金融巨子,但他小时候是学音乐的,一路考到音乐学院,还跟着乐团四处演出。

后来他发现自己并没有音乐才能,真正感兴趣的是金融,于是又考到纽约州立大学学金融,毕业后去华尔街闯荡,最终走到美联储主席的位置。

人们害怕做决策带来的后果,以至于常犯“均码思维”错误:要么一味谨慎,患得患失,回避风险;要么草率到底,重大问题也拍脑门做决定。

所以如何才能确保自己做了正确选择?

亚马逊CEO Jeff Bezos在2016年的一封致投资者的长信中谈到,比起做出正确决策,重要前提是你首先能分清楚两类决策。

一旦生效会带来摆脱不了的后续影响的,叫“单向门决策”(1-door way decisions)。

比如生小孩、并购公司、重新设计产品等重大决策;它需要采用系统性的方法、审慎缓慢的思考、征询意见等等。

就像你先打开一扇门,走过去发现是死路,没关系,退回来再开另一扇门就是了,所以也叫“双向门决策”(2-door way decisions),比如结婚、换工作。

这类决策,试错成本低,无需长久忍受决策带来的不良影响,因此仅需由强决断力的个人或小组进行快速判断。

分清了决策类型,才有资格谈如何决策。

多数情况下,人更容易陷入“全面谨慎”陷阱,决策过程拖沓,浪费时间,即使只是双向门决策也投入过多精力,像拿大炮打蚊子。

Jared Smith在Bezos的基础上给出建议:合理分配精力。

重大决策花费再多精力也不为过,有回旋余地的决策投放的精力越少越好。

关于工作态度

公司存在不同岗位的意义就是要以不同的方式来做事,鉴于此,你不需要强迫自己打败所有人:

你只需要在某些部分做到极致并无可替代,然后在那些相对弱势的环节保持在中上游水平即可。

hougarden

如果此时的你正走在一条没有人的方向,又何必频频左顾右盼看其他人都跑到哪了呢?

他们跑到哪一点都不重要,你只要确认自己一直在加速前进就好。

关于团队合作

我们总是倾向于高估一个人离开团队造成的损失,而低估继续容忍混蛋存在带来的负面影响。

很多时候,团队之所以会陷入困境,就是被其中的混蛋害的。

要么向上反映把TA赶走,要么申请换个部门,千万别扮演圣母圣父。

当年我上MBA投资管理课,老师要求我们自由组队分组做项目,坐在我前方的就是班里臭名昭著的asshole,自大、自私、专业技能差还强势。

但碍于情面,他申请加入,我们也不好说什么。

这是悲剧的开始,请自行想象由黄教主掌舵的中餐厅惨景。

hougarden

图源微博@柠檬不怕酸柠檬

由于他的拖沓和强势,项目主题迟迟无法确定,临近展示前一周才匆匆拍板,质量之差可想而知。

我们组被导师骂得狗血淋头,全班分数最低。

其实,缺了谁地球都会照转不误,如果某个人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团队效率,与其进一步被其破坏生态,不如剜肉刮毒,尽快离开。

关于自我成长

Mathilde至今都记得跟Paul Bucheit见面的那天。

Paul是Gmail的创始人,也是团队最期待见到的大神。

当时Front的大家都指望能从Paul那儿得到“金点子”:

毫无疑问,邮件界老司机Paul肯定能给出一个很棒的建议,Mathilde几乎都在幻想前脚走出他办公室,后脚就能根据他的指示投入到紧锣密鼓的筹备中,而成功已在向他们招手。

然而Paul只是说:“顺应你的成长轨迹(Follow Your Growth)。”

Mathilde和伙伴们失望至极,但没多久就意识到Paul是对的。

因为即使牛逼如Paul,有#YC合伙人、#邮件领域大拿、#商业大佬等各种头衔加身,阅历丰富、知识储备厚实,但他仍有致命弱点:

关于“Front”的信息储备不够多,所以Paul不会比团队自身更了解Front的市场。

《奇异博士》里古一智者曾对Dr. Strange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你得学会顺势借力。”(You cannot beat a river into submission. You have to surrender to its current)。

讲的就是顺势而为的道理。

hougarden

人生选择也一样,即使听过的建议再多,也没人能代替你过好这一生。

人会遇到难做选择的时刻,比如读大学选专业,选喜欢的还是好就业的?做着稳定却没兴趣的工作,要不要从零开始做真正热爱的?

这种迷茫阶段,我们特别渴望有权威出现,能一语道破玄机,帮你走向成功。

但是,这种把选择权交给他人的行为,既不负责任,也不靠谱:

1、2小时的谈话不能让人充分了解你,很可能给出误导性的选择。

关于经验和建议

这条建议当然也适用于前面所有。

大多数人最喜欢干的事就是给建议,因为动动嘴既容易又显得人非常睿智。

但是别人的建议偶尔适用,大多数时候却不一定。

最好的办法是把它当成一个观点,一种参考角度。

永远记得问清楚某人给出这条建议时的前因后果:

因为某一条看起来很厉害的建议可能有一个非常有限定性的大前提,搞清楚整件事的背景,再结合自身情况慎重采纳。

参考资料:

https://link.medium.com/5bfOyjf7gZ

https://zhuanlan.zhihu.com/p/20713805

http://womany.net/authors/iris-696755547312154473?ref=s_a_author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