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千万,硬刚美团,却逃不过倒闭的命运
我是一名产品小学生,创建了一款同城社群产品APP,获千万元投资。但是产品在运行两年后,最终被迫停止运营了。
经过一段无比艰难的时光后,我决定把产品创建以来的心路历程说出来,希望可以作为前车之鉴,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产品建立:概念的形成 & 市场调研
2017年1月底,新年伊始,生活类APP的竞争已经趋于稳定。
根据APP Annie 2016年12月的生活类APP在IOS下载量排名,在TOP10的APP里面,美团、大众点评和百度糯米分别占据了第一、三和四的地位。
作为团购类生活APP,这三款是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
可是,同城美食/玩乐类O2O平台就不能有创新的产品了吗?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始进行了市场调研。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巨头们不想做、小平台又做不好的事,选择一条垂直细分领域,做精做强。
根据易观的数据显示:2016年第2季度中国生活服务交易类平台成交额达586.4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2.9%,较去年同期增长12.5%——特别是在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人们对消费的关注点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价格低廉。
在做了一轮市场调研报告后,我们认为:去同质化、个性化、品质化是新产品的核心主旋律。
二、开发最小可行版本:验证需求
我们想打造一款深耕于发现同城吃喝玩乐攻略的社区O2O平台。
以探店笔记的模式打造一个个性、品质的同城交流平台;主题色为红偏粉;针对年轻群体,主要为女性用户;取名曰“超赞”。
超赞的核心概念:推荐即是精品(类似于“毒”APP)。
说干就干,我5名同事开始了疯狂的加班。
一个月后,2017年7月份中旬,1.0版本上线,名曰“超赞”,并先行在本地试运行。
超赞第一版本的设计图
第一版本主要是通过图片、视频、文字、话题等形式的分享。
特点是可以个性化的在图片和视频上贴上标签,记录下身边的美好瞬间的心情;并将自己的美食探店、游记攻略、生活发现等内容分享给其他超赞用户。
三、市场分析:明确产品定位
既然我的产品与大众点评、美团的市场是有重合,我从产品角度分析一下美团、大众,看看它们为什么能“垄断”整个生活服务类市场,同时规划出“超赞”的特点。
数据来自2017,略有过时
1. 超赞的SWOT分析
S:产品优势
优质内容与超赞APP有多种社会化传播方式,用户将APP上的活动通过社会化分享发送给微信好友、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QQ空间/新浪微博)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也拓宽了商家活动的传播渠道、提高了内容及APP的曝光率,并形成大量的数据回流。
W:产品劣势
超赞APP起步阶段,探店文化尚未形成,功能不能解决用户刚需痛点;核心竞争力不够突出,市场接受成本相对较高。
O:机会
作为一款本土的APP,情怀上更容易得到用户的关注。
近两年商圈的飞速树立,意味着有大规模餐饮店入驻。在此期间抓住用户,将会有着较高的收益。
T:威胁
餐饮界有大众点评、美团等老牌、大牌企业存在,并且部分业务模式相类似,没有明显的优势很难出头。打造的高品质生活理念,针对的用户群体也相对小众。
四、试运行:快速迭代,打磨产品细节
1. 初期迭代
1.0版本投入市场试运营后,由于当时同类分享产品已经非常多了。一方面,体验性和特色尚未成熟;另一方面APP的商业和运作模式并未被验证,基本算是“摸着石头过河”。
当然开局并不是非常顺利,在这过程中,我们快速迭代。在一个月里大更新3~4次,多是架构性的改版,不断优化调整方向。
2. 种子用户:初建社区形态
既然我们是一个社区平台,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搭建内容和寻补贴KOL、积累种子用户,引导UGC,提高用户分享的欲望。
我们时常组织线下活动,保持种子用户的活跃度密切沟通联系,听取来自各个用户的建议;甚至帮我们在聚会时跟老板杀价、谈合作模式——超赞能有这些用户,我真的感到到满足又幸福。
期间凭着良好的用户口碑,我们席卷了各大应用市场的推荐和评奖。我们也开始参与各种商业路演、创业比赛,跟业界大佬交流,探讨未来的发展模式。
这是产品最高歌猛进的时候,虽然充满艰辛劳累,经常跟小伙伴们通宵达旦。但却充满激情与希望。
看着用户的好评和鼓励,我一度产生错觉,觉得产品即将成功。
3. 产品新一轮改版:正式推广、合作共赢
2018年10月,经过将近一年的打磨,我们对产品形态和模式有了新认知、也有幸得到了当地广电集团、一些商圈管理公司以及当地自媒体平台的认可;达成合作意向后,我们对产品进行了新一轮的改版,并正式投放推广。
改版后的设计图
当时正是视频内容大起的阶段,我们坚定主打内容,通过更丰富的题材呈现推荐内容、转化用户,让更多的人认知并拔草值得去的好地方。
关键词:探店推荐——网罗城市最in好去处,借此打造城市最赞的美食购物出行攻略。
4. 探店的视听盛宴
我们与电台栏目深度合作,将主播探店栏目与APP深度结合,用声音的方式呈现整个探店过程;同时结合视频、图片、文字的形式将探店效果更好的展示出来,突破传统自媒体的运营模式。同时对接各个商圈、地段的商户,将内容转化为消费。
5. 丰富的站内活动
期间产品上线了许多站内活动,有红包拓客,阅读既能领红包,刺激用户阅读量,培养用户阅读习惯;以及其他免单、悬赏话题活动。
这些活动参与度十分高,建立了用户裂变的运营机制。
6. 活动制造器
同时为了扩大用户的使用场景和用户池,我们在组局小助手小程序,一款探店、桌游、等户外活动组局的效率工具,辅助超赞APP进行流量扩展。
五、跌落的美好:APP关闭倒计时
产品在差不多10个月的努力下,突破了5万的注册用户——这对于一个仅在二线城市开放的本地生活类APP来说,实属不易。
期间也引发了连锁反应:
1. 技术能力缺失
用户量突飞猛进,服务器不间断地宕机。
在一次万人现场活动时,由于访问量过大,前端展示卡顿,导致活动进展很糟糕——花钱买差评。
由于技术的限制,许多设想的功能和玩法都只能妥协。
2. 社区调性严重失控
大量不同画像的用户同时涌入,导致UGC内容(视频、评论)违背了原有的调性。
为了迎合推广,slogan调整为“吃喝玩乐不花钱”;加上主推一些福利刺激活动,内容显得不那么优质,一些种子用户逐渐流失。
3. 现金提现隐患
之前也说到,因为需要裂变拓客以及培养用户消费转化,我们加入了红包引流,同时开放了提现端口。
虽然我们倡导用现金红包抵扣消费,也做了提现上的限制;但使得用户更愿意留着提现,而不是拿去消费,时至APP停止运营之际,仍然欠了用户一大笔债。
4. 融资失败
虽然在产品运营数据和产品体验方面,超赞确实有比较好的地方;但由于团队在市场业务能力上的不足,无法验证商业模式,导致各大投资方也只是谨慎观察,不敢轻易追加投资。
至此,无法融资,公司计入关闭倒计时。
5. 最后的挣扎
2019年6月,公司宣布项目进入关闭倒计时,即将进行公司清算。
眼看着公司不停地裁员,团队从20多人缩减到10人,公司已经无法承担昂贵的短视频社区运营成本;我们决定转型,临时成立外包小组,做来钱快的小程序,以及提供设计外包业务。
第一个月倒也营收了十万左右,但是没过多久,新业务的对接与老业务维护,让我无法再顾及超赞本身的管理。
最后的自救行动宣告失败,我才承认项目流产也是个可取的选择,终于正视这次产品的失败。
6. 收场
2019年8月,“超赞”正式关闭,那些账户仍有余额的小伙伴,我们通过以物抵资的方式,进行登记结算。
期间,超赞停止运营这个消息还被本地晚报头版头条刊登了,评论有感叹的、有惋惜的、也有曾经的老用户的……很抱歉,让你们以这种方式认识超赞。
六、产品复盘
1. 产品定位,需做出差异化
产品最初的定位是同城品质分享社区,先从美食开始,逐步拓展到其他生活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具有个性、品味的同城生活交流平台。
但是在发展用户、商业合作时,逐渐偏离了方向,使得产品与大家所知的大众点评靠拢,最终失去特色。
2. 现金拓客是个好东西,但要慎用
当时在运营过程中,由于前期起步阶段,探店文化尚未形成,功能也不能解决用户刚需痛点,用户使用场景不够清晰,注册量与留存率并不是太高;投资人为了快速裂变拓客,决定上线类似于趣头条APP那种的阅读红包功能,并开放提现入口。
事实证明,过早的开发现金和提现反而抑止了用户下单。
3. 做社区需要慢慢养,欲速则不达
社区的调性和氛围不是朝夕可以养成的。
在社区初期要严格控制用户质量,过早推广会导致非目标用户流入摧毁社区。
应多研究优秀的社区,如知乎早期需要邀请码才能注册,B站需要回答大串问题才能成为会员,这些举措都有效维护早期社区的纯净度。
4. 200% 重视数据
越早建立多维度的数据报表分析系统,越能减少决策失误。长达一年半时间,我们团队只用了友盟这么一个基础的统计系统。
直到最后半年,我们去搭建详细的数据分析系统的时候才深刻认知到,之前的失败是有迹可循的。
数据不会告诉你怎样做会成功,但会告诉你如何避免失败。
5. 轻装上阵
虽然前期已经做了快速迭代,但是最为社区类平台,尤其是工具属性不是核心竞争力的平台,完全可以更加轻拿轻放。
由于前期直接开发APP,导致过多的精力与金钱投入放在上面;如果重新来过的话,我会选择一个公众号、或者小程序和若干个新媒体人员,一样可以快速落地项目。
譬如行业挺火的联联周边、xx有点牛等。
6. 最重要的是:确认并验证正确的商业模式
在快速验证市场的过程中,市场一直处于滞后阶段,谈业务、找合作;虽然我也加入到了市场,但我更多的精力需要花在产品的维护上面。
很多商业模式上的策略并不是被验证失败,而是得到尚未验证,这也是项目流产的关键原因之一。
七、写在最后
这个产品的生命周期的故事和总结,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对我而言写出来也是一种释放。
是的,我把一家投资千万的公司玩倒闭了。
最后我想感谢很多人。
感谢我的老板,感谢他的信任,能够负责这个项目的产品管理;感谢我的导师、朋友,当我遇到困境,能够给予帮助和建议;感谢两年来曾经并肩作战的同事们,虽然有去有来,但也难忘每个互怼的技术评审会议。
我希望在结束这一段旅程后,能够踏上结局美好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