นิวซีแลนด์
ภาษาไทย(Phasa Thai)
แบ่งปัน

100年前的美国社畜在干啥?

社会ผู้เขียน: 36氪的朋友们
100年前的美国社畜在干啥?
บทสรุป对于每一个今天的中国社畜来说,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历史,都是值得一读的伟大史诗。

对于每一个今天的中国社畜来说,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历史,都是值得一读的伟大史诗。

文学大师的菲茨杰拉德曾说,20年代的美国,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开创性的社会结构。从那时起,城市成为景观,消费主义迅速爆发,人们不再遵循克制欲望的清教徒传统,而一个崭新的群体——社畜,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而这一社会结构将一直延续到今天。

下面我们就来扒一扒,一百年前,我们远在大洋彼岸的社畜前辈们的故事。

01 社畜的诞生

一战中的美国趁着欧洲各国忙于大战的间隙,凭借贩卖军火和产品倾销,大发了一笔战争财,迅速实现了资本积累。当时在任的总统柯立芝,奉行市场自由主义,美国经济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下迅速发展,工业产值世界第一,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柯立芝繁荣”。

与此同时各行各业的富豪开始形成垄断,以洛克菲勒和摩根为首的八大财团控制了美国经济的各个命脉,他们盘踞在美国的东北部大城市,并大肆兴建摩天大楼,用于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办公。

hougarden

△尖顶的克莱菲勒大厦是20年代纽约的标志性建筑

大量办公室岗位的增加,吸引了大量美国青年来到大城市生活。今天的中国青年一往情深的是北上广,美国青年一往情深的是纽约、芝加哥和华盛顿。到1920年,美国的城市人口就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达到了51%,而纽约每四年增长的人口,就夸张到足以另建一个波士顿。

纽约的房地产开发商乐疯了,他们在城郊大批兴建住宅,忙得不亦乐乎,但是增加的住宅数量依然抵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

hougarden

也正是这时,美国的第一批“社畜”出现了。这些青年就跟今天北上广的社畜们一样,在城郊的公寓楼里合住,每天搭着拥挤的巴士前往市中心的办公楼打卡上班。即使现实里他们只能做摩天大楼里的一颗小螺丝钉,纽约的神话依然让他们趋之若鹜。

大城市繁华的生活震撼了这些从小地方来的年轻人:市中心的高楼大厦、五光十色的广告牌、满街的时髦女郎、爵士乐以及琳琅满目的商品……没有人不痴迷城市给人带来的便利——只有在这里才全城通电,夜晚不再是一天的结束,而是自由时间的开始。

人们说这里遍地是机会,到处是黄金,所有人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拼命工作。他们叫自己是“咆哮的二十代”。

hougarden

02 初代社畜的消费狂欢

过得这么惨,为啥美国年轻人还都向往着来大城市做社畜?

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讲,城市的本质是一座造梦的景观。它们用高大的建筑物、斑斓多彩的灯光和广告牌、丰富的娱乐和服务将城市变成一座充满吸引力的景观,而你将被牢牢吸引在这儿,心甘情愿地为它消费,再为了消费心甘情愿地赚钱,再也无法离开。

这就是消费主义的魔力。

而刺激消费的第一步,就是打广告。

这其中最经典的案例当属可口可乐。最早的可口广告简直是虚假广告的鼻祖了:

hougarden

大海报上赫然印着“理想的大脑滋补品!可治疗头痛,缓解疲劳!”这类虚假噱头。论吹牛,连脑白金都得叫它一声祖师爷。

而后期的广告策划则动用心理学,把这种引导变得更加隐蔽。比如下图这张广告:

hougarden

海报上印着享受阳光沙滩的美女,暗戳戳地发出“上流白富美都喝可口可乐”的信号,让每日只能苦逼加班的社畜们产生,“我只要消费了,就能获得跟白富美同样的享受,于是我好像也上流了”的联想。这一营销思路,跟今天奢侈品们打造上流印象吸引中产购买的手法,如出一辙。

广告的本质,就是定义什么叫时髦,什么叫高贵,什么叫上流,先抛一个诱人的概念,再告诉你买了我的产品就能获得。而今天汽车广告贩卖“家庭幸福”的传统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如果一个家庭能买一辆汽车,你们就能获得“全世界最高标准的生活”。

hougarden

说到汽车,就不得不提刺激社畜们消费的第二招,分期贷款。让今天的社畜们忍不住剁手的xxx呗、xx白条,早在一百年前就被奸商们玩过了。

最早玩分期的是缝纫机行业。在成衣业不发达的时代,下图这样一台手摇式缝纫机,是每个主妇梦寐以求的。

hougarden

然而社畜丈夫们却很头痛:那时买一台缝纫机相当于花掉一家全年的收入。为了提高销量,Singer公司的推销员想出了让主妇们先租用缝纫机,然后分期付款的促销方式。凭借这种玩法,Singer缝纫机每年的销售数量超出26万台,一跃成为行业老大。

而真正把分期付款发扬光大的却是汽车。通用汽车公司凭借着分期付款的营销思路,一举干掉了当时的汽车老大福特,也顺利将“汽车消费贷”推广到了全美国。到20年代中期,全美已经有四分之三的汽车都可以分期付款,大部分美国社畜只需付出不到一年年薪的钱,就能开上汽车,这让全美迅速掀起了购车狂热。到1925年,每6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拥有汽车。

hougarden

电话、冰箱、收音机、香烟和化妆品……每一样商品都在对社畜说:“你值得拥有。”社畜们痛快地消费,仿佛忘记了赚钱的时候有多辛苦。以化妆品为例,当时一位成年女性每年消费的扑面粉重达一磅,胭脂不少于8盒,想也知道,她们根本用不过来。

hougarden

△这不禁让我想起现在小x书上一屯就是上百只口红的女孩

传统已经被打破了。曾经的美国人奉行的是清教徒传统,赚了钱要攒着,先受苦,后享乐。但这一切在分期付款面前都太不堪一击了。能边享受边慢慢偿还,谁还要苦哈哈地攒钱呢。

年轻社畜们早就不再相信上一代节俭的生活方式。工作,要求他们压抑自我、保持效率,以维持生产;而产品需要被消费,他们又被鼓励着学会享乐,被各种手段引导着花掉手里的钱。一战摧毁了上一代人给他们编织的童话,这届年轻人的理想只剩赚钱了,用钱换来更多的物质享受。

就在这些社畜继续狂飙猛进地工作和买买买的时候,一些想开了的青年却转身跑去写作了。海明威、马尔科姆、菲茨杰拉德……这些作家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尼克一样,早就看透了这届青年除了物质欲望啥也没有的躯壳,却依旧无法找到人生的意义,于是他们选择去写作,提出这些问题。他们被称为“迷惘的一代”。

到了1930年代,多少经历了这十年的美国社畜都说,在盖茨比的故事中看见了自己。每个“咆哮的一代”,也正是“迷惘的一代”。

03 投机狂热与泡沫的破碎

对20年代的美国人来说,美国从来没有这么热衷赚钱。各种致富计划都在标榜:不要犹豫!投资你的现金!

hougarden

人人都渴望成功,都梦想着一夜暴富,而越是做白日梦的人越是好骗。先不说他们背着家里的房贷车贷消费贷,本来就没多少可支配收入,更要命的是,大部分社畜对金融一窍不通,根本无法分辨什么是诈骗,但这依然拦不住他们疯狂投资。

那结果,自然只有被坑。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庞氏骗局”。

一个名叫查尔斯·庞兹的意大利人告诉投资者,他发现了一种发财的方法,利用西班牙货币的疲软,购买西班牙邮政券,兑换成美国邮票。然而实际上他只是拿投资人的钱拆东墙补西墙,没有投资于任何有形资产。

hougarden

△意大利诈骗犯、庞氏骗局创始人——查尔斯·庞兹本人

这个骗局俘获了大约4万名投资者,汇集了1500万美元。即使最终老骗子庞兹被抓进了监狱,他的不少投资者依旧跟个傻憨憨一样,拒绝相信自己被骗了,继续持有他那早就一文不值的股票。

而一场更大的骗局正在全美国扩散:1927年,股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点,而在这之后的两年内,股价一次又一次地证实人们的判断,所有的短暂下跌都只是上涨的前奏。

高昂的股市把所有人都骗了,即使是那些专业的股票经纪人也不例外。

hougarden

刘易斯在书中回顾着当时的狂热:“公众们都在买股票。一夜致富的神话挂在每个人的嘴边:一个在银行上班的年轻人,将他的微薄资产中的每一美元都花在了购买纳尔斯池贝机床公司的股票上,他现在一辈子都不愁没钱花了;一个寡妇在她买的肯尼科特铜业公司股票中的收益多得都能买得起一所乡村大住宅。成千上万的美国人都在投机,都在赚钱,哪怕他根本不了解那些寄托了自己致富梦的公司是什么性质……”

这场牛市长达两年,长的让所有人都以为自己的未来一片光明。社畜们梦想着能在未来的某一天高价卖掉手上的股票,瞬间暴富,那时他将拥有一套漂亮的海岸别墅,而且从此再也不用工作。当他们只需懒洋洋地躺在棕榈沙滩上享受阳光时,美国将真正拥有自由——永远不再有战争和犯罪,饥饿与贫穷。

hougarden

当1929年9月的股票再次下跌时,财政部长安德鲁·梅隆向公众保证说:“现在没有担心的理由,这一繁荣的高潮将会继续下去。”人们理所当然地大笔买入。没人意识到,泡沫马上就要破裂了,当所有人都在最高点持有最大仓位时,市场将会自由落体。

1929年10月24日,史称“黑色星期四”。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跌入深渊,价格下跌快得连行情显示器都跟不上了。

1929年10月29日,纽约证券交易所里的所有的人都开始疯狂抛售,股指从之前最高点的363骤然下跌了40个百分点,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眼睁睁看着他们一生的积蓄在几天内烟消云散。从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两个星期内,300亿美元的财富瞬间蒸发,这笔钱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总开支。

可怕的连锁反应很快发生:银行在疯狂的挤兑下倒闭了,工厂纷纷关门,大批社畜失业,很多人因还不起房贷而被赶出家门变成了流浪汉,这其中甚至不乏曾经成功的商人和银行家。一夜暴富变成了一夜暴穷,社畜们的梦想破灭了,这几乎像一种天罚:他们不得不赤裸裸地面对在精神和物质上都一无所有的自己。

hougarden

△大萧条失业的社畜,依然穿着时髦的西服,却再也没有时髦的梦想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导演巴兹·鲁曼曾说了个很有意思的看法。他认为今天的中国,遍布着高楼大厦,经济蓬勃繁荣,人人都梦想着成功,跟电影中20年代的美国是一样一样的。

或许繁荣时代的每个人都是盖茨比。谁都曾在深夜凝望过彼岸的绿光——那不仅是爱情,更是我们膨胀的物欲,以及对成功的焦急渴望。

hougarden

那时,我们将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在追求幸福,还是被什么东西锁在欲望的牢笼里。

这就是“咆哮的一代”,20年代的美国社畜们的悲壮史诗。

这史诗不会停止,它会在我们身边继续发生。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