นิวซีแลนด์
ภาษาไทย(Phasa Thai)
แบ่งปัน

迷茫是这个时代才开始愈演愈烈的“病”

生活ผู้เขียน: 暖石网
迷茫是这个时代才开始愈演愈烈的“病”
บทสรุป“22岁,快毕业了,什么都不会,不知道毕业后做什么,好迷茫……”

“22岁,快毕业了,什么都不会,不知道毕业后做什么,好迷茫……”

“25岁,毕业3年,打杂3年,好像什么都没学会,怎么办,好迷茫……”

“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不知道找什么工作,人生陷入迷茫”

这样类似的问题,网上上简直是一搜一大把,似乎「迷茫」是这个时代的人难以摆脱的噩梦。

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走出人生的迷茫?

这句话,是薛教授在接受GQ采访时说的一句,仔细品品,字字诛心。

hougarden

我一直都很敬佩学经济学的人,尤其是薛兆丰老师,他用经济学解释与人有关的事与物,道尽真相,又冷漠的让人绝望。

这句话仔细看来,是在告诉我们三件事:迷茫是人生的常态;不断尝试是解题方法;不要害怕失败的结果。

看似鸡汤的三件事,仔细看来,却涵盖了大部分人都存在的问题:有人是不迷茫的么?怎样确定职业方向?失败了怎么办?怎样才能不迷茫?

这三件事情,放在一起其实就像完成一个字谜游戏,只有了解了字谜游戏的规则,按照有限的线索解开一个又一个字谜,才会不断接近那个错综复杂的谜底。

认知迷茫是人生的常态

虽然这句看起来像是一句废话,但是难道就没有人的人生是不迷茫的么?

有。

迷茫这件事,似乎是这个时代才开始愈演愈烈的「病」。

我家楼下有个中年女子,身体干瘦,一头短发,看不出她脸上的表情带有任何的情感色彩。

我每次见到她的时候,永远都是同一件天蓝色T恤,黑色裤子,坐在楼底的垃圾桶旁。无论是早上上班,中午下楼取外卖,还是晚上下班回来,她永远都是这个状态。

我在揣测,她是遭受过病痛的折磨,还是上天给了她智力的缺陷,她幸福么?她迷茫么?

我现在很后悔没有跟她聊聊,反而是坐在这里揣测一个人的人生,实在是很不礼貌。但我想如果没有精神上的内耗,无需担心未来,起床、吃饭、睡觉成了全部的生活本能,她就不是迷茫的。

认知是痛苦的开始,因为认知唤醒了思维,胡思乱想常常会给自己带来内耗。不认知者,不迷茫。

你会说,你这个例子太极端了,还有么?

我们父母的这代人,就不太迷茫,也就是出生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因为他们的生活模式大部分是——随大流。

上过大学的,大学毕业包分配,铁饭碗,在体制内安稳的度过中年;半路下海经商的人,伴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有人说进500强的外企有出路,那么毕了业大家就都进外企。

没上过大学的人,要么就是在家务农,要么就是进工厂干活,那时候也没有那么多的工厂,所以基本上也没啥上班的概念。

他们的行动指标就是,挣钱,活着,养家糊口。似乎没有什么可迷茫的,老一辈不都是这样过来的么。

随大流者不迷茫,因为他们不需要做选择。

我们也都有这种体会,那些毕业回老家的大学同学们,总是结婚生子特别早,因为他们不需要做选择,这是唯一的选择,他们迷茫么?

那么剩下的就是我们这些「迷茫的大多数」了。为什么是我们?

因为,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变了。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开放式命题,而不是选择题。

如果把地球的生命史浓缩为24小时的话,那么大概在一天中的23点59分40秒,距离结束一天的时光仅仅剩下20秒的时候,人类才在地球上诞生了。

而随着科技革命的到来,社会发展的加速度也变大,可能原来30年才能带来的科技变革,现在只需要3年,而这个加速的时间在变快,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种高速变化的时代。

所以原以为,跟随着时代的大流就能生活的很好,但现在环境变化的速度大于自己适应环境的速度。

我们的思维模式,还停留在学生时代,认为「是问题就一定会有标准答案」,而事实上,生活本身就是没有答案的。

薛教授过去在北大上课时,也从来不要求同学们只写一种「标准答案」而是更希望大家分别站在不同答案的角度去分析。只要分析的过程写清楚,不必得到某个确切的答案,也照样能够得分。

这大概就是大学生迷茫的原因了,毕业意味着命题开放,没有按部就班的路可以走了。

而你还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环境,找工作是个优势匹配的问题(优势能力匹配优势工作),而你两者都未知,自然难以选择。

所以去网上提个问题,想得到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是这个确定的答案只能是,生活是没有标准答案。

甚至有很多很多人,毕业多年,依然为没有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向,职业方向而痛苦不迭,焦虑、迷茫。

职业迷茫的根源是在于,没有人生的目标,所以你就没办法行动。

行动:不断尝试是解题方法

如果你还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事情,那就趁着年轻去多尝试啊。

话虽如此,现在的问题是在于:

我不知道我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我有什么优势,我现有的资质能够得着什么工作?

有哪些行业发展的比较好?这些行业都是做什么的?一个公司都有哪些岗位,岗位负责什么内容?岗位的要求是什么?

我适合什么行业什么岗位的工作?

所以,要去认识自己、认识环境。

《远见》的作者布莱恩·费瑟斯通豪把人的职业生涯分为三个阶段:

职业生涯时间=退休年龄-毕业时的年纪,再分为三份,就是每一个阶段职业生涯的长度。

比如:(60-22)/3=13年左右,那么以每13年为一个职业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这一阶段的任务和目标。

第一阶段(22~34岁)的任务是:加添燃料,强势开局。

第二阶段(35~47岁)的任务是:聚焦长版,到达高点。

第三阶段(48~60岁)的任务是:优化长尾,持续发挥影响力。

这里第一阶段往往是迷茫困惑最多的阶段,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尝试。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当我接受我本来的样子时,我就能改变了。发现你自己,才能改变你自己,用好你自己」。

虽然听起来是个想不清楚的哲学问题,但是在职业发展上的认识自己,却是可以实现的。不妨按照下方的几大要素,来盘点一下自己有哪些价值,帮助你自己了解自己:

(1)自己的知识技能:

  • 技能:

    软技能:逻辑思考、结构化思维、数据分析、沟通表达、团队协作等等。

    硬技能:外语、编程、乐器、计算机工具使用(PR、PS、AI等)等。

    (2)自己的价值观、性格和动机:

    你喜欢做什么?什么能最大地发挥出的优势。这个可以借助一些职业测量工具作为参考了解即可,下面都市面上是最常见的职业性格测试了,可以选择1-2个进行参考,网上都有免费资源。

    根据兴趣的不同,人格可分为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传统型(C)、现实型(R)六个维度。

    国际最为流行的职业人格评估工具,作为一种对个性的判断和分析,是一个理论模型,个性特征中,归纳提炼出4个关键要素——动力、信息收集、决策方式、生活方式,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把不同个性的人区别开来

    D:Dominance(支配性)

    I:Influence(影响性)

    S:Steadiness(稳定性)

    C:Compliance(服从性)

    当然还有很多按照气质分的、性格的很多测试,别问我怎么这么清楚,因为我刚毕业时候,迷茫到把我目光所及的所有跟职业规划有关的测试和书,都翻了一遍。

    这里面要说的是,不要对测试结果过于痴迷。

    因为很可能你会发现,测试结果出来,可能有的结果是相悖的,测完之后你还是不知道下一步要怎么做,所以仅作为了解自己的一个参考即可。(不是说你的性格适合当作家,你就能当了对么,就是这个道理)

    (3)经历、经验

    国外工作经历;企业管理/专业经验;实习经历;社区或志愿者活动;包含你个人贡献的大型活动、产品发布或知名项目;

    公开演讲、写作或表演经验;教学、咨询或指导经验;兴趣爱好、业余活动和工作之余的热情所在……

    所以,了解完自己,我们还要了解行业和岗位。

    2、了解行业&岗位

    行业:建议在尝试前期,我们先锚定三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行业进行了解。

    而了解行业大概分为这几个维度:消费升级、赛道如何、波动性、入行难度、是否是鱼龙混杂。

    岗位:了解岗位的方法很简单,企业中的岗位可以粗犷分为三大类:

    当然不同性质的公司,对于岗位的具体划分、定位是不同的,这里只是大致划分。所以我们需要选定1-2个岗位,再有针对性的去了解具体岗位的工作内容。

    比如,我选定的岗位是运营,那么我们到招聘网站上搜运营,会搜索到不同的结果:产品运营、内容运营、新媒体运营、用户/社群运营、渠道运营等。

    在对每个岗位有大致的了解之后(看工作内容),我们就需要将第一步的分析结果(自己的现状),匹配第二步的分析结果(目标行业岗位),进行目标的确定,开始尝试。

    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另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能力和我们想要尝试的岗位所要求的能力不匹配。

    所以,我们下一步就需要寻找差距,补充差距。类似的寻找差距的方法,在我们过往的很多文章中也频繁提到过,在此,不再重申。

    反馈:不要害怕失败的结果

    你可能会说,我不行啊,学历不高,经验不够,也没本钱,我能行吗?

    有个越野车的广告是这么说的:“放眼整个世界,地球上只有1%的面积是铺装路面。”这句话是说,99%的面积是没有路的。

    我们的世界,不是一个比拼设备的赛车场。高配车不一定是赢家,在满是泥泞的地面上,低配玩家同样有很多机会。

    其实,几乎没有什么事情开始的时候是万事俱备的。

    比如做互联网公司,很少有公司是花五年研发一个产品,觉得打磨好完美才上线的,实际的情况往往是,小步快走,快速迭代。

    先把产品推入市场,根据用户的反馈,再有针对性的进行迭代优化,周而复始。

    商业中没有战无不胜的法则,经验只能在试错中积累。

    生活也是一样。你想着设计出一套完美的计划,万事俱备,然后按照计划一步步执行就能走上人生巅峰,可惜世界是不可预测的,根本不存在万事俱备的那一天。

    所以你只能不断试错,开始行动。

    根据上面的步骤,寻找自己现有的能力和目标岗位能力的差距,弥补差距,去逐一试试,用一两年的时间,试出自己未来3-5年想要从事的行业和职业,是个划算的买卖。

    这个时间节点适合于刚毕业不久的学生,因为你步入社会的时间越晚,留给你试错的时间越长,成本越低。

    当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几年,再想重新规划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缩短试错的周期,前期对行业和岗位的选择也就需要相对详细。

    但是我们有一定的社会职场经验,这会帮助我们加速了解和学习的过程。

    说了这么多,如果你问我,试了,失败了怎么办?那么你应该感到庆幸,因为失败是最好的反馈,因为你知道了,什么是不适合你的,你知道了,下一步应该如何去行动。

    乔布斯曾说「做事的人和做梦的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能不能马上开始行动」。

    可惜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这一点,他们怕丢脸,怕失败。

    但偏偏,进步的路径是这样的:设定目标-行动(尝试)-反馈(失败、成功)-调整策略。

    在失败的反馈中,无论最终找到或者没有找到最优解,这个不断试错的过程积淀出的,就是你的思想、你的经验、你的人脉、你的能力,就是你这个人。

    总结

    1、迷茫是占用精力的一件事,如果你想一件事,超过1个小时想不明白,那么你9成是想不明白的。不要继续下去,陷入精神的内耗。

    这个时候我们要切换任务,被无数人验证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读书、运动。

    2、有些事是需要一辈子来思考的,比如人生的意义;但有些事,比如职业规划,是可以马上开始通过行动来执行的。我们需要尽量在职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来多做尝试。

    认识自己——了解行业/岗位——能力匹配——试错(行动)

    3、尝试新鲜事物本身就是一个增长见识的过程。见识的多了,自然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

    4、我们还需要了解的一件事请是:我们要接受自己的职业道路是非线性的。

    非线性的意思是,职业发展的曲线,不是一路向上,或者一路向下,或者一直平稳的在一条直线上发展的,很有可能是走两步,再退一步,再进三步的。

    5、每个人都是需要在行动中学习的。因为只靠「想」是没有反馈的,只有「做」了,才能得到反馈。

    6、「害怕失败」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失败本身」。因为前者阻碍我们行动,后者给了我们行动的方向。面对每一次的失败,我们都要相信: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只是开始的结束。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