นิวซีแลนด์
ภาษาไทย(Phasa Thai)
แบ่งปัน

中产父母除了把孩子送入名校,还有别的路可走吗?

转载ผู้เขียน: 桑桑姐
中产父母除了把孩子送入名校,还有别的路可走吗?
บทสรุป中产父母除了把孩子送入名校,还有别的路可走吗?

来源:作者/桑桑姐 公号/腰线(yaoxian6)

最近连续看到了几个事,在我的内心引起了一波小地震。

第一个,来自大陆的富豪们。

山东某制药公司的赵董事长,花了4400万人民币,把完全不懂帆船的女儿赵Yusi ,包装成一个帆船运动的高手,送入了斯坦福大学

撒币第二的,也是一位中国女生Sherry Guo,父母花了808万人民币,把女儿伪造成了中国女足国青队员,顺利进了耶鲁大学

最扎心的部分来了,Yusi zhao在进入藤校后,得意洋洋地跑去斗鱼直播,大谈她“从前只能考30分,如今却凭裸考进入了斯坦福,成为美国高考状元”,“高智商并不是进入名校的决定因素”,“我真的非常幸运”

hougarden

作为一个普通家长,我忍不住被名媛的“幸运论”气笑了。

事实证明,条条大路通罗马,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只要父母肯撒币,就不怕儿女是傻X。

第二个,来自香港的中产。

一个纪录片《没有起跑线》跑上了热搜。

这部片子记录了在全民精英教育下的气氛里,中产父母的挣扎和鸡血

比如一个二胎妈妈,第一胎的时候决定搞宽松教育,快乐童年,结果等孩子1岁半需要上幼儿园的时候,才发现,别人的孩子半岁上早教班,而她的孩子什么都不会,面试里惨遭淘汰。

等她怀上二胎的时候,总结了第一个产品的失败教训,决定一定要让二胎赢在子宫里

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香港不少竞争激烈的幼儿园,只招收1-4月出生的大月份宝宝,所以许多父母甚至要计算好排卵期,争取赢在射精前

hougarden

第三个,来自一位关注者的私信。

他说,活到三十多岁,愈发迷惑。

他家里条件不怎么好,所以他一直坚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从小到大他都没松懈过,一路从小县城考到了一线城市,又进了名企,毕业工资就比别的同学高。

可现在,公司发展越来越缓,可能会撤裁部门,前两年有了孩子后,生活的压力更大了。

反倒是他从小不学无术的弟弟,没考上大学。

一开始在县城里做点小生意,后来生意越做越顺,在省会买了三套房,开着百万级的奔驰。

而且还不用加班,整天和一群朋友吃吃喝喝到处旅游,比他的日子过得爽很多倍。

他说,有时候真的在问自己,一路这么勤奋,为什么越过越差了?

hougarden

hougarden

我没有办法回答他,因为我自己也没有答案。

我最近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

是不是因为我们家长的人生经历,反而局限了孩子的眼光?

中产家长,大多数都有着近似的成长史。

不论家境如何,我们的父母都重视教育,我们从小勤奋努力,每一次考试排名都紧张兮兮。

在小升初、中考、高考中每一个淘汰环节都不能掉链子,一路踩着“学渣”的人头往上爬。

成功挤上了独木桥后,在大学里就开始对未来有了规划,参加什么社团,要不要进学生会,读个双学位还是考研,大几开始考GRE……这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在毕业时,能拿出一份足够漂亮的简历。

在企业的宣讲会上,当听到宣讲人在结束时说:

“211的简历放这一堆,非211的人放那一堆。”

准中产们内心是满满的窃喜。

深夜守着手机心神不宁,等待一轮又一轮复试的消息。

入职培训时,听着同事们一一介绍自己毕业于哪所学校,心里是一种高山流水的快乐——我们努力了18年,不就是为了和优秀的人共事吗?

然后呢?

我们好像也走入了死循环。

从地狱模式突围而出的我们,已经亲身验明了,这是一条可以ping得通的路径,

我们的孩子,也得走这条相同的路,至少能保证他/她以后的生活不会滑落。

在所有中产父母都唯恐落后的推娃竞赛中,努力是只有下限,没有尽头的。

香港的父母在培养每个孩子的花费上是103万港币,教育成本是全球的两倍。

可即便这样,仍有三分之二的家长担心自己没有为子女做到最好。

hougarden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有意思的分析。

为什么香港和上海,是两个全中国教育孩子最下成本,最打鸡血的城市。

因为这两个城市的历史中,有一种“买办”的文化基因。

在当时,成为外商的高级雇员,拿着高额的薪水,出入体面的洋行酒会,是普通老百姓最艳羡的一种工作。

这种价值观延续到现在,就成了上一代对下一代的一种殷切希望。

努力读书,毕业于名校的人,才有资格,在跨国名企、巨头公司CBD的写字楼里,拥有一张体面的写字台,拥有五星酒店、商务舱、白金卡等成功人生的标配。

一举在身份和阶级上,与那些走卒贩夫划清界限。

hougarden

这种价值观换个地方可能就不灵了。

在国营集体氛围最浓的东三省,甭管你在哪个大公司上班,都别瞎显摆,你只是个合同工,不是铁饭碗。

在官本位思想最浓的山东,你在北上广的外企和BAT混得再人模人样,一回老家,都不如桌上的公务员来得尊贵。

到了小商贸文化最浓的江浙、广东一代,你说我是某某公司的总监,对方也不会肃然起敬,只会茫然地“哦”一声,因为在他心里,你只是个“打工仔”。

hougarden

有一年回国,同学聚会。

酒至三旬,照例要盘问彼此最近在干嘛。

当年成绩最好的那拨同学,大都出国留了学,读的不是计算机就是金融、会计、统计。

毕业进了美国公司,过上了一栋房子两个娃,两辆车子一条狗的标准美国中产生活。

年薪看着十来万,扣了税和医保,吃干抹净也发不了大财。

武汉是个码头文化浓厚的城市,当年成绩不好的那几位玩咖,读书时没上过心,开店倒是一把好手。

家里帮衬着出资起步,开个火锅店、棋牌室、网吧茶吧酒吧,如今荷包充盈,美眷如花,小日子过得美滋滋,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幸福。

如果CCTV记者现场采访“你幸福吗”,这批满面红光的小老板们的幸福指数,应该是能胜过焦虑到脱发的中产精英们。

hougarden

hougarden

今天我和一个朋友也探讨了这个问题。

她硕士毕业,月薪5万,已经是人精中的人精。

但她竟然最羡慕她的老板——一个连学位都没拿到的,年纪比她还小两岁的年轻人。

她总结说:

比起学历,一个人的眼界、情商、嗅觉和执行力更重要。

这些个案都是幸存者偏差,只有成功者的故事,才会被世人传颂。

我们唯一有把握的,只是一些大数据:

在2018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显示,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薪是4774元,

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单位就业的月收入最高,均值为5313元,

而高职高专的学生,月薪只有3868元。

hougarden

中产父母除了把孩子送入名校,还有别的路可走吗?

四顾茫然,好像也无路可走。

勒紧裤腰带买个学区房还勉强,但实在没有能力一砸千金,给孩子坐上“藤校电梯”。

埋头苦读出身的父母,也不敢赌上孩子的未来,让他们去走一条父辈没有通关的险路。

以一己之力努力鸡娃,读名校,进名企,考公务员,不能大富大贵,也算衣食无忧,相比之下,也算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每当各位中产父母摔着作业本,大声吼着:“看你以后怎么办!”的时候,其实我们内心也阵阵发虚,莫非我们的现在,就是孩子的以后吗?

可我们终究还是太乐观了,听说那位花了4400万读斯坦福的赵小姐,她的理想也和咱们中产差不多:学成之后,回国报考公务员,改变不平等的现状。

作者简介:桑桑姐,笔尖锋利,内心柔软,在正确与有趣之间,选择后者。个人公众号:腰线(yaoxian6)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