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可穿戴的时尚单品,到底是不是“智商税”?
因此,当前不久Google 先进科技与计划部门(ATAP)负责人 Ivan Poupyrev在TED大会上,再一次试图“安利”搭载着计算芯片的智能夹克衫时,迎来的不是赞誉,而是一片打脸。 在TED大会上,Google 先进科技与计划部门负责人 Ivan Poupyrev穿着一件与牛仔品牌 Levi's 合作的 Commuter Trucker,展示了他们最新的智能衣服。 他将一块谷歌的Jacquard 芯片放进了夹克衫的袖口内,通过操纵左手袖口上向外滑动就完成切换下一张 PPT。 实际上,这个产品从2017年合作至今,市场反馈一直平淡无奇。 因为这些一块智能手表就可以做到的事情,被加成到衣服上之后,售价高达350美元,约合2300元。而且,总不能为了享受“极客”的身份感,就每天都穿着同一件衣服吧? 结果显而易见,距离2020年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可穿戴的智能服装依然没有“飞入寻常百姓家”,而2013年那点燃了这把“火”的“14万件”,其实也基本都是由专业运动员承包的。 “伪需求”、不具有实用价值、技术成熟度低,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最大缺点。与时尚结盟就能改变这些软肋吗?从“智能服装”这一品类身上,似乎很难得出肯定的结论。 不过,从更新换代的谷歌可穿戴设备身上,倒是可以看出一些具有新意的地方。比如: 当然,这些新变化并不意味着市场能够很快复苏并蓬勃。实际上,推广这种新型智能可穿戴设备依然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 更何况,由于单个硬件能收集的数据类型和规模都非常有限,真正的智能化必须依赖多种智能硬件设备的收集和数据共享才能实现,即便是苹果、谷歌这样的体量,也需要选择去中心化的方式来“抱团”。 用户的数据和隐私如何在多硬件联动的“生态”中进行流转,只要还没有第三方机构和开放标准的有效约束,恐怕消费者们都会保持观望态度。 当可穿戴设备开始追求本身的使用价值,就会陷入一个无解的命题:它本身就不是以“刚需”为原点存在的。 就像乔布斯给苹果的定位一样,苹果确实不断让智能手机、手表、耳机等原本以科技爱好者、运动人士为目标的产品,走向了更开阔的消费市场。 于是,大量智能硬件厂商也开始着手寻找自己的潮流icon和灵感缪斯,试图以“时尚”作为内容工具打造市场穿透力。 在可穿戴设备时尚化的过程中,科技公司仿佛陷入了一种集体矛盾——功能性与外观的矛盾。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错位,归根结底还是在传统时尚品牌与科技公司截然不同的逻辑上。 本质上讲,传统时尚品牌并没有把科技产品看做是自身业务的一部分,“智能”“科技”这些特征的引入,只是它们贴近自己的顾客和粉丝,通过一种现代化、潮流化的方式与他们交流罢了。 要么就在工程设计上发力,解决了某种实在的痛点需求,现在很多智能设备连多轮对话、手势识别都无法实现,更谈不上打造出用户真正需要并愿意“穿出去”的产品了。 “既要……又要……”固然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只会让智能可穿戴硬件公司既无法讨好挑剔的极客,又无法博得时尚弄潮儿欢心,最终距离真实的消费市场越来越远。“再出发”的谷歌智能服装,究竟有何不同?
努力中的可穿戴设备,依然无法逃离冷静期
可穿戴设备与时尚结盟,是个好主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