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再造顺丰
行业老大哥顺丰已不满足6000亿的2C快递蛋糕,通过并购DHL中国供应链业务,正在切入5万亿的2B市场,志在成为“中国的UPS”。
转型代价是高昂的,顺丰2018年的净利润出现自上市以来的首次负增长,难以匹配投资者的耐心。
01.
王卫正在打造另一个顺丰,进入一个“通达系”无力触达的平行世界。 3月11日上午,这位平日里极其低调的顺丰创始人现身外滩上海宝格丽酒店,他穿着休闲装,和两年前上市敲钟时几乎一模一样,给新亮相的“顺丰敦豪”供应链品牌站台。 顺丰控股(SZ.002352)2018年收购德国邮政敦豪集团(DPDHL)在中国(包括内地、香港和澳门)的供应链业务,一块进入门槛高、未来可期的蛋糕。 “这是顺丰从快递市场切入到供应链的里程碑,也是我们必须要过的一关,我们知道国内快递市场的容量有多少,而2B的供应链市场是万亿级的。”王卫在发布会上坦言进军供应链对顺丰“绝对是一个挑战”。 过去十余年,在电商的驱动之下,中国快递行业以惊人速度成长为全球第一大市场,2018年全行业的业务量突破500亿件,市场规模从不到500亿元增至2018年的6000多亿元。 顺丰尽管是快递行业龙头,却遭到“通达系”的围追堵截。2018年财年,顺丰净利润45.56亿元,同比下滑4.57%,自2017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净利润下滑,净利润只领先“通达系”头狼中通半个身位。 顺丰又不同于“通达系”,它的野心是参照国外三大巨头(DHL、UPS和FedEx)的发展路径,将这些年积累的To C端的能力和资源逐渐嫁接到To B业务上,从快递市场切入上游供应链。 值得注意的是,顺丰2018年的净利润中有8.08亿元源于资产证券化。 2018年12月,顺丰控股以其下属全资子公司持有的两处物流产业园为标的,打包成“华泰佳越-顺丰产业园 一期第 1 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 ,面向合格投资者出售,提前回收了两个产业园未来42年的预期收益。 2018年,顺丰控股的股价从年初的50.34元/股下降至年底的32.75元/股,市值蒸发超过700亿元。“顺丰的业绩压力太大了。”一位券商分析师对腾讯《棱镜》分析。 顺丰控股2018年98.6%以上的收入来自于速运物流业务,即传统快递业务,但人工成本节节攀升。 顺丰控股在财报中解释利润下滑时称,“除成本上涨的影响外,公司主动应对市场需求,对新业务进行了开拓性投入,以扩展多元化的物流服务。” 为进军2B市场,2014年左右,顺丰陆续布局冷运、重货快运、同城配送、仓储以及供应链金融等新业务。 “个别新业务也在吃掉上市公司的利润。”一位熟悉顺丰的投资机构负责人对腾讯《棱镜》表示。 以快运业务为例,2018年3月,顺丰控股收购广东新邦物流有限公司,并且成立加盟快运品牌“顺心捷达”,作为其原有直营快运业务的补充。2018年顺丰控股从顺心快运从获得的少数股东权益为亏损949.2万元。 顺丰对冷链业务的投资也不小。截止2018年年底,顺丰拥有食品冷库51座、运营面积23.7万平米,冷藏车 672台、食品运输干线121条,覆盖东部主要核心城市。 王卫曾经多次公开表示,顺丰的竞争对手不是现在的同行,而是真正的科技企业。但顺丰的底色仍然是一家快递公司,其与“通达系”互有攻守。 2018年顺丰控股实现快递件量38.69亿票,同比增长26.77%,与全行业增速基本持平,明显落后中通、韵达等加盟制企业,比如中通2018年快递件量多达85亿票,同比增速37.1%。 顺丰一度希望切入“通达系”的地盘, 2014年曾推出过“同城8元、跨省12元”的电商特惠产品,由于亏损严重,之后不了了之。 消息人士告诉腾讯《棱镜》,顺丰原本有意入股申通快递,从而弥补自身在电商市场上的不足,却被“阿里截胡”,阿里巴巴3月11月宣布斥资46.6亿元入股申通快递。 然而,顺丰的拳头产品“时效”件正被“通达系”蚕食,2018年收入增速同比只剩14.3%。 同样拥有航空机队的圆通快递去年推出全直营的中高端产品“承诺达”,对标的正是顺丰的“时效”产品。除此之外,中通和申通都推出了“次日达”产品,而韵达推出了上海市区的“即日达”产品。 2016年开始,“通达系”陆续上市,在资金上获得更大的支持,他们纷纷加大技术投入,布局更多的自动分拣线,购买更多的货车,提高转运中心的直营化比例,从而提高网络的稳定性。 “过去顺丰40%的装载率就能开,现在通达系也可以,这在无形中缩小了它们和顺丰在时效性方面的差距。”陈超进一步解释称。 一位通达系公司在华北地区的加盟商告诉腾讯《棱镜》,他们2019年开始进攻散件市场,“顺丰还是这个市场的老大,但这两年我们网络的稳定性在提高,有信心抢下一部分单子。” 好在,在800公里以上的长距离运输上,顺丰仍有比较强的优势,顺丰早在2009年就成立了自己的航空公司。截止到2018年年底,顺丰航空拥有66架货机(其中租赁16架),以及丰富的客舱腹舱资源。 “王卫曾经跟我们说过一句话,一切可以用钱打造的护城河,或者说所谓的优势,其实都是短暂的。”对腾讯《棱镜》表示。 摆脱“通达系”的最好办法,是进入一个它们无力触达的“平行世界”。顺丰认为,这个“平行世界”即供应链业务。 在顺丰控股2018年的财报中,“供应链”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高达133次,比2017年多出45次,直接原因是顺丰实施了两笔投资并购。 2018年8月,顺丰牵手全球冷链物流供应商美国夏晖集团,以9.37亿元的对价收购夏晖物流(香港)有限公司75%股权。之后,双方成立“新夏晖”,顺丰控股为控股股东。 夏晖集团1990年正式进入内地市场,目前在全国17个城市运营28个温控物流中心,主要服务对象为麦当劳,是中国冷链行业的标杆企业和行业标准制定者之一。 中国的冷链行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但行业格局极其分散,且缺乏标准和技术规范。 顺丰冷运业务的收入从2015年的7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42.4亿元,市场占有率只有1.4%,成立“新夏晖”无疑是想弥补自身在技术的不足,并且和顺丰已有的冷库和车辆等资源进行整合。 如果说夏晖只是冷链细分市场的“小巨头”,那么收购DPDHL在华供应链业务更能彰显顺丰的野心。 在3月11日的发布会上,王卫表示,公司通过“新夏晖”已经切入冷链市场,但是和DHL的合作才意味着顺丰“全面进入供应链领域”。 DHL成立于1969年,1998年被德国邮政集团收购,是世界上三大物流巨头之一。2018年该集团的营收约为616亿欧元,同比增长1.8%,其中供应链板块的收入达到133.5亿欧元,占比21.6%。 2018年10月,顺丰控股宣布收购DPDHL旗下两家供应链子公司的全部股权,整合DHL在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地区的供应链业务,交易总对价55亿元。这是近年来物流领域最大的国际并购案例之一。 一位物流行业的分析师认为,DHL沿用的是发达市场的价格体系,对于中国市场来讲,定位属于绝对高端,导致它的客户只能是那些对服务品质要求极高,愿意承担高成本的国际品牌,因而市场空间受限。 “中国的物流成本相比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依然有一定的下降空间,这个市场有待发育。而顺丰从2C转型至2B是必然的,供应链是一定要切进去的,这是在布局未来。”上述投资机构负责人对《棱镜》表示。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2018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3.3万亿元,占GDP比例为14.8%,相比之下,该费用在美国占GDP的比例不到8%。 顺丰控股首席战略官陈飞在2017年年度业绩说明上表示,“中国物流市场非常大,物流费用占全国GDP比例还是很高,未来会有很大的改善空间,这为龙头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尽管顺丰也有自己的短板,但收购DHL的供应链业务意味着它不用从零开始,因为顺丰手里有大把的国内品牌客户,它可以用更本土化的方式去做这块市场,提供更高性价比的服务。”上述行业分析师对《腾讯》棱镜表示。 过去20多年,顺丰了大量的网点、航空、场地以及客户等资源,并且拥有加盟制企业所不具备的管理优势,这些都不能保证它在进军2B市场时会一帆风顺。 在业务多元化上,顺丰不是没摔过跟头,“顺丰商业”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由于战略失误,人员更迭频繁,导致业务连年亏损,最终被剥离出上市公司主体。 供应链是顺丰成为真正物流巨头之路上的“必修课”,再造下一个顺丰的过程才刚刚开始。02.净利润下滑背后
03.“通达系”来势汹汹
04.进军“平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