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爆雷背后,影视上市公司业绩可能没那么糟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作者:贾阳。经授权转载。
A股随时都让你见证历史。这两天,A股上市公司业绩预报大面积拉响警报,而影视板块作为去年暴跌的急先锋,这次爆雷也不甘人后。
还记得创始人套现离职,公司欠下亿元债务后被贱卖的综艺公司蓝色火焰么?这一次,母公司华录百纳一次性计提了超过15亿元的非经常性损益,以及3.5亿商誉,算是在这一波“爆雷”中,彻底出清了蓝火带来的利空。
就在今晚,A股影视板块商誉最高的万达电影(商誉达96亿)宣布了包括曾茂军在内的高管增持计划,这也被外界视为一个积极的信号。
不仅如此,已有部分影视公司股价开始悄然上涨,比如《流浪地球》的投资方北京文化、《疯狂的外星人》的投资方光线传媒等等。而爆出业绩大雷的华录百纳,股价也正在触底反弹。
大面积爆雷背后的算盘2018年更不乐观。当代东方在公告中表示:“盟将威影视剧销售情况不佳、回款遇阻,进而使得收入大幅下滑,业绩不佳。基于对行业发展趋势、宏观经济环境以及盟将威未来经营情况进行分析预测,判断其商誉存在较大减值风险,拟计提约8.76亿元的商誉减值。”要知道,当代东方当年是斥资11亿元、以12倍溢价收购的盟将威,此次计提商誉减值,几乎是“齐脚踝”砍估值。而这次上市公司“雷声一片”并不是黑天鹅,更应该算是灰犀牛。至少半年前,券商和财经媒体就已经在警示A股“1.4万亿商誉地雷”,经济大环境动力不足,最终我们还是迎面撞了上去。不过,上市公司们这次集中计提商誉减值,跟今年1月财政部和“权威人士”提议商誉计提由减值改成逐年摊销的“政策预期”有很大关系。并购行为中,溢价部分形成商誉,而能否支撑该商誉,跟并购后的业绩表现相关。
简单来说,减值测试就是重估标的价值,确认较收购价是否有所减值,再确认相应损失;而摊销不同,是在给定年限内将这一“成本”进行分摊,用意是将可能剧烈波动的商誉减值冲击转化为平稳的可预测的摊销额。
于是大家算盘打得清,趁政策未落地,把商誉一次亏完、一笔勾销。
并购对赌搞跃进之路已堵死?若财政部建议的这一摊销政策真正实行,影视公司、新经济企业将首当其冲。一是曾进行高溢价并购的公司,业绩将非常难看;二是可能会降低部分企业参与并购重组的积极性。
不过,即便商誉摊销暂时不推行,影视板块的并购重组之路也早已陷入僵局。
而万达影视注入万达电影的交易案3易其稿,漫长的等待还没看到终点。
影视板块要怎么走就在行业和企业已经跌入谷底、徘徊日久之时,政策又开始施以援手。
首先,国家电影局发文支持院线并购重组。而后国务院也发文支持公司制改建的文化企业上市,鼓励符合条件的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鼓励文化企业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
而从最近的动作来看,寒冬不好过,影视公司与互联网巨头的绑定更深了。文娱板块的“老大哥”华谊兄弟抵押各种资产借钱还债,为了向阿里影业借7个亿,质押了公司持有的东阳美拉70%的股权以及全资子公司华谊互娱享有的云锋新呈合伙份额收益权,还承诺5年至少10部院线电影的优先投资权。“三马”聚华谊之后,这家老牌影视公司与互联网巨头的关系更进了一步。而阿里在此前还战略投资了光线影业,去年救火成为万达电影第二大股东,还在博纳影业申请IPO前夕入股。慈文传媒则公告称,与爱奇艺签订新的战略合作协议,拟开展独家或联合其他平台采购合作、定制剧合作,拟成立项目联合运营的合资公司。
而据IT桔子数据统计,在过去这一年,影视行业投融资事件仅有67起,相较于2017年、2016年的124起和192起,数量大幅缩减。但投融资金额却大幅增长65%到430亿元!
细数几笔大额融资事件可以发现,阿里和文投78亿元战略投资万达电影,腾讯先是33亿元成为新丽传媒第二大股东后将其转给旗下阅文集团,猫眼9.5亿港元入股欢喜传媒……
市场的头部整合效应正在加强,而资本与头部企业的聚合,刚好与互联网巨头深入传统影视行业的轨迹相重合。这样的联合体越来越占据市场话语权,其抗风险能力也较传统影视巨头要强不少,马太效应将加剧。
不过整个板块如今已到谷底盘整期,看上去很可怕的巨额商誉减值潮背后,也是中小公司在自救。从二级市场投资者的角度,上市公司如此“市值管理”不地道,但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真实的情况或许没有看上去那么糟。
业绩报表大幅亏损,但企业经营相较良好,将商誉风险一次性解决,反而有利于未来公司业绩释放,而且即使会计制度调整,也不用再摊销商誉了。以后子公司业绩增长,给上市公司贡献的就是增量,业绩增幅会十分好看。
比如,已经被ST的中南文化一次拟计提约15亿-17亿元的商誉减值准备金(商誉余额23.87亿元)、约2亿元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金,如果之后业绩表现不错,有望摘帽。
随着春节档的临近,已经有部分影视公司已经从低位重新爬升,比如北京文化、光线。而爆出业绩大雷的华录百纳似乎也吊起了A股投资者的胃口,正在触底反弹。
而这次上市公司“雷声一片”并不是黑天鹅,更应该算是灰犀牛。至少半年前,券商和财经媒体就已经在警示A股“1.4万亿商誉地雷”,经济大环境动力不足,最终我们还是迎面撞了上去。 不过,上市公司们这次集中计提商誉减值,跟今年1月财政部和“权威人士”提议商誉计提由减值改成逐年摊销的“政策预期”有很大关系。并购行为中,溢价部分形成商誉,而能否支撑该商誉,跟并购后的业绩表现相关。 简单来说,减值测试就是重估标的价值,确认较收购价是否有所减值,再确认相应损失;而摊销不同,是在给定年限内将这一“成本”进行分摊,用意是将可能剧烈波动的商誉减值冲击转化为平稳的可预测的摊销额。 于是大家算盘打得清,趁政策未落地,把商誉一次亏完、一笔勾销。 若财政部建议的这一摊销政策真正实行,影视公司、新经济企业将首当其冲。一是曾进行高溢价并购的公司,业绩将非常难看;二是可能会降低部分企业参与并购重组的积极性。 不过,即便商誉摊销暂时不推行,影视板块的并购重组之路也早已陷入僵局。 而万达影视注入万达电影的交易案3易其稿,漫长的等待还没看到终点。 就在行业和企业已经跌入谷底、徘徊日久之时,政策又开始施以援手。 首先,国家电影局发文支持院线并购重组。而后国务院也发文支持公司制改建的文化企业上市,鼓励符合条件的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鼓励文化企业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 而从最近的动作来看,寒冬不好过,影视公司与互联网巨头的绑定更深了。文娱板块的“老大哥”华谊兄弟抵押各种资产借钱还债,为了向阿里影业借7个亿,质押了公司持有的东阳美拉70%的股权以及全资子公司华谊互娱享有的云锋新呈合伙份额收益权,还承诺5年至少10部院线电影的优先投资权。“三马”聚华谊之后,这家老牌影视公司与互联网巨头的关系更进了一步。而阿里在此前还战略投资了光线影业,去年救火成为万达电影第二大股东,还在博纳影业申请IPO前夕入股。 慈文传媒则公告称,与爱奇艺签订新的战略合作协议,拟开展独家或联合其他平台采购合作、定制剧合作,拟成立项目联合运营的合资公司。 而据IT桔子数据统计,在过去这一年,影视行业投融资事件仅有67起,相较于2017年、2016年的124起和192起,数量大幅缩减。但投融资金额却大幅增长65%到430亿元! 细数几笔大额融资事件可以发现,阿里和文投78亿元战略投资万达电影,腾讯先是33亿元成为新丽传媒第二大股东后将其转给旗下阅文集团,猫眼9.5亿港元入股欢喜传媒…… 市场的头部整合效应正在加强,而资本与头部企业的聚合,刚好与互联网巨头深入传统影视行业的轨迹相重合。这样的联合体越来越占据市场话语权,其抗风险能力也较传统影视巨头要强不少,马太效应将加剧。 不过整个板块如今已到谷底盘整期,看上去很可怕的巨额商誉减值潮背后,也是中小公司在自救。从二级市场投资者的角度,上市公司如此“市值管理”不地道,但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真实的情况或许没有看上去那么糟。 业绩报表大幅亏损,但企业经营相较良好,将商誉风险一次性解决,反而有利于未来公司业绩释放,而且即使会计制度调整,也不用再摊销商誉了。以后子公司业绩增长,给上市公司贡献的就是增量,业绩增幅会十分好看。 比如,已经被ST的中南文化一次拟计提约15亿-17亿元的商誉减值准备金(商誉余额23.87亿元)、约2亿元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金,如果之后业绩表现不错,有望摘帽。 随着春节档的临近,已经有部分影视公司已经从低位重新爬升,比如北京文化、光线。而爆出业绩大雷的华录百纳似乎也吊起了A股投资者的胃口,正在触底反弹。并购对赌搞跃进之路已堵死?
影视板块要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