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流量艺人难做好演员?
![为什么流量艺人难做好演员?](https://s.hougarden.com/image/c2/b5/c2b5c4e36b92a8875c2fbdea06da5762.jpg?x-oss-process=image/quality,q_80/resize,w_1920/format,webp)
在这个标签化的时代,“演员”和“流量”似乎正在成为对立的两面。一部作品如果在选角上用到了流量艺人,会被一些看客判定为有“原罪”的作品。流量艺人经常被打上“做不了好演员”的标签,而演员们似乎也在跟流量玩法划清界限。最近的胡歌就是一个例子。他拒绝粉丝为《南方车站的聚会》做应援,原话包括:
“可作为演员 我有对这份职业的敬畏 更有对电影艺术的尊重 我不希望用特殊的方式来制造盛世假象 ”
“演技好不好 作品行不行 我自己负责 自己承担 赢要光彩 输不丢人”
![hougarden](https://s.hougarden.com/article/90/97/90979fa015ebe6fd19e46993e1dec717.jpg?x-oss-process=image/quality,q_80)
今天FUNJI(ID:FUNJIdata)就想和大家聊一聊——流量要做好演员,到底有多难?
流量艺人之于作品有哪些影响?
作品的好坏与否,是由多重因素共同组成的,而观众的评论就是最直观的反馈。我们选择了近期上映的《上海堡垒》、《少年的你》、《诛仙I》这三部由流量出身演员参演的电影做对比,来一起看看流量艺人之于作品到底有何影响。
FUNJI(ID:FUNJIdata)在这三部电影的豆瓣短评中,抓取了各1000条样本,整理了三部电影的短评词云。
从整体来看,流量艺人受到相当的关注。短评中被提及的词汇前三,都有参演流量艺人的存在。而像舒淇、李沁非流量艺人的主演被提及率则较低。
![hougarden](https://s.hougarden.com/article/c2/b5/c2b5c4e36b92a8875c2fbdea06da5762.jpg?x-oss-process=image/quality,q_80)
![hougarden](https://s.hougarden.com/article/61/d2/61d2acdc005f4c4705fa3fc5524b04da.jpg?x-oss-process=image/quality,q_80)
据FUNJI(ID:FUNJIdata)统计,在《诛仙Ⅰ》上映前和上映当日,共有五条内容与孟美岐造型相关的话题登上热搜,且皆偏向负面。
![hougarden](https://s.hougarden.com/article/0e/cb/0ecb4dbbe4b4ffc6bcfe5bf3e2cef2e2.jpg?x-oss-process=image/quality,q_80)
虽说电影的确不好看,但其中究竟有多少是真实用户在观影后给出的评论,我们无法判断。最近刘慈欣就为《上海堡垒》说了话:“它没有那个网络上说得那样不堪,网络的负反馈,分越低就越往低了打,不太正常的一种导向。我觉得它可能是一个受害者。”
![hougarden](https://s.hougarden.com/article/a4/76/a47659d42a6f21e1aaed55c20fcb4506.jpg?x-oss-process=image/quality,q_80)
![hougarden](https://s.hougarden.com/article/b5/dc/b5dcd26c4985ece5eca93034640bf18b.jpg?x-oss-process=image/quality,q_80)
为什么会有“流量即原罪”现象?
按理来说,流量艺人本身更有话题度,而粉丝们还会在此基础上发起电影评分和宣传的支持,花钱应援,电影理应有更多的机会被大众关注到。
但现在,“演员”和“流量”却越来越对立,甚至在电影上都开始有所分流。流量艺人参演的电影成了粉丝电影,能够突破这一刻板印象的电影非常少。
FUNJI(ID:FUNJIdata)认为,演员和流量本身有一定的“原生冲突”。
我们统计了微博超话排行榜中曾拍摄过影视作品的前50位演员,发现其中仅有14人为科班出身,大部分的流量艺人没有经过院校的专业演技训练。
![hougarden](https://s.hougarden.com/article/d8/88/d888d9191a744719527c39668efb8202.jpg?x-oss-process=image/quality,q_80)
![hougarden](https://s.hougarden.com/article/0c/a7/0ca797ed798cb57f05dc1d42df9938e9.jpg?x-oss-process=image/quality,q_80)
火箭少女近一周行程
时间是个问题,人设标签也是个问题。
对人设和印象的维护是流量艺人的重要工作,他们需要被人记住,需要综艺感。
面对一个存在争议、可能影响到个人人设的角色机会,流量艺人放弃的可能性更大。因此,能够选择的剧本和角色也因人设而被局限。
而对演员来说,演谁像谁才是目标。
青年演员不仅需要时间的沉淀和演技的打磨,还要避免过度曝光,防止观众出现“看脸出戏”的情况。导演冯小刚就曾说过:“一个好的电影演员,如果频繁在电视中出现,会很难保持神秘感。”
“原生冲突”之外,还有市场对流量艺人的相对宽松。
市场似乎并不需要流量艺人在演技上精进到有多强。“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逻辑在电影市场同样适用,能够带来商业回报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在电影市场红利期,似乎获得粉丝追捧和市场买单是唾手可得的事情。在资本博弈、人气为王的大环境下,磨练演技变得无关紧要,粉丝、曝光、热度才是重头戏。
但这种宽松对行业并不公平,甚至可能误伤到一些努力沉淀演技的流量艺人。一旦市场认定“流量电影”与普通电影有别,流量艺人做好演员的难度也只会越来越大。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许多流量艺人都在向着演员的道路前进。
黎明最早由选秀节目而出道,凭借《三更之回家》获得金马奖影帝,一部《动物世界》让李易峰打破了诸多路人长久以来的偏见,而最近上映的《少年的你》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年轻艺人身上蕴涵的巨大潜力。
流量与演技,本不应该是对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