ਨਿਊਜ਼ੀਲੈਂਡ
Punjabi
ਸਾਂਝਾ ਕਰੋ

是谁扼杀了我们的天赋与激情?

生活ਲੇਖਕ: Susan Kuang
是谁扼杀了我们的天赋与激情?
ਸਾਰ去年有段时间,我特别喜欢听一个叫做The Future of Work的播客节目。
hougarden

去年有段时间,我特别喜欢听一个叫做The Future of Work的播客节目。节目中,播客主Jacob Morgan会采访美国各大公司的高层和不同领域的领袖,与他们探讨关于未来工作的一些话题,当中一个必谈话题就是人工智能对未来工作的影响,以及未来需要怎样的技能。

虽说不少人都担心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导致大量失业,但是几乎所有访谈嘉宾都对人工智能持积极态度,他们认为人工智能实际上会让人变得更像“人”,因为它们夺走的都是那些可以被机器化的工作,这就使得人们可以专注于那些能够真正发挥出“人”的优势的工作,比如需要创造力的工作,这些工作大部分还没有被创造出来。

有个嘉宾的观点更有意思,他认为,不是机器要夺走人的工作,而是反过来,人夺走了机器的工作,我们只不过是把这些原本就属于它们的工作还给机器。

在节目的末尾,雅各布总会让访谈嘉宾给在校学生一些自我发展方面的建议。在这些建议中,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Find your passion(找到你的激情)”。

为什么大家都如此强调激情的作用呢?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只有拥有了激情,我们才会活得像“人”,而不是机器,才能把我们作为人所拥有的各种潜能发挥出来。

可问题是,我们的激情都去哪里了呢?

如果你去任何一家幼儿园,你一定能看到一些弥足珍贵的东西:兴奋与活力。无论是做什么,孩子们都是充满热情和动力的,因为他们很好奇,他们想弄明白自己身边这个新鲜的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这与典型的中学课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学生们无聊地坐在教室里,被动地听老师讲着那些不知道为什么要学的知识。

为什么会这样呢?听完接下来的这个故事,我们或许会就会有答案了。

从“坏学生”到学霸的逆袭故事

《一刻talks》曾经办过一期主题为“未来教育”的演讲局,邀请了几位教育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当前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当中有个演讲令我印象极深,演讲者是斯坦福大学前网球女队队长李若琦。整个演讲虽然只有短短十几分钟,但它却给了我极大的触动和启发,因为它让我看到了真正的好教育应该有的样子。

李若琦出生在广东。在幼儿园的时候,她因为调皮和好动,被老师视为“以后不会有出息的孩子”,在老师看来,那些听话、比较乖的孩子未来才更有成就。

李若琦的妈妈知道了后,并没有站在老师这一边,而是选择给她转学,但是换了一个幼儿园之后,李若琦依然被视为“会影响其他小朋友的坏孩子”,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后来,妈妈索性把她带去了美国加州。

到了加州之后,李若琦觉得这里简直是天堂,因为这里孩子不仅没有太多作业,还会有很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在那个时候,李若琦第一次接触到了网球,并爱上了打网球。

此外,李若琦还体验到了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给她印象最深的是,有个学期,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求大家去创造一个产品,一个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的产品。

拿到这个任务之后,李若琦就开始思考要做什么产品。当时有件事情让她特别苦恼,那就是,她打网球时很多球都够不着(那时的她还只有9岁),她想,如果能够创造一个更长的网球拍,那么以后不管对方把球打到哪里,她都能够得着了,这样的话,她的生活就能变得更美好。

等到大家有了产品想法之后,老师并没有让大家马上开始做,而是跟他们说:“你们的想法都很好,但是你们现在对发明创造还完全不了解,在做产品之前,你们得先知道发明是什么,要了解一下人类历史上都有哪些伟大的发明和发明家。”

于是,老师把全班都带到了图书馆,告诉大家应该怎么做研究,写报告,并要求说,只有得报告通过之后才能做自己的产品。

李若琦特别想把自己的产品做出来,所以她很快就把研究报告写完了。紧接着,她花了几天时间去旧家具店找改造网球拍的工具和材料,并最终成功地做了一个比原来网球拍长一倍的拍子。

产品做出来了之后,老师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样品还不行,你还必须证明你的产品真的能够用,才能得到学分。于是,李若琦带着小伙伴们去球场做示范,证明了这个网球拍的确是可以打球的,而且真的能帮自己接到更远的球。

李若琦说,这次经历给了她非常深远的影响,让她学会了如何跟随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去主动学习。

12岁的时候,李若琦的父母发现她在网球上非常有天赋,而且她自己也特别热爱网球。可问题是,传统学校并不支持她花那么时间去练球。

这个时候,李若琦的父母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她退学,然后跟着远程教育自己学习。从那以后,李若琦便脱离了传统教育,在自学的同时,开始全世界打比赛。

在谈到这段经历的时候,李若琦特别自豪地说:“当时的我,虽然在课堂知识的掌握上不如同龄人好,但是我的生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绝对比他们强,因为我知道怎么在陌生的国家换货币,怎么和不同语言的人交流,怎么找地方住,怎么安排自己的学习,怎么安排打球。这些经历教会了我很多,对于我来说,整个世界就是我的课堂。”

可是,脱离传统教育的她最终又是怎么进到斯坦福大学的呢?

原来,18岁的李若琦在打青少年美网的时候,被斯坦福的网球教练注意到了。比赛之后,教练就找到她,让她考虑申请斯坦福,因为斯坦福的网球女子队是全美最好的。

当李若琦把这个消息告诉身边的朋友时,大家都开玩笑地说:你一个从没上过学的人怎么能去斯坦福呢?尽管如此,李若琦对自己还是有信心的,而且她也很想加入斯坦福的网球女子队,于是她开始花大量精力在申请上。

在申请的过程中,她逐渐意识到,斯坦福真正看重和想要的,其实并不是所谓的“学霸”,而是能够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把它做到顶级水平的人。她正是因为有过这样的经历,最后才被斯坦福录取,而且还拿到了运动奖学金。

进入斯坦福之后,李若琦被选为网球女队队长,带领队伍多次获得全美冠军,更了不起的是,在保证网球训练和比赛的高强度压力下,她只用4年半时间就修完了本科和研究生全部课程。

谁说只有成绩好才叫聪明

听完李若琦讲述她自己的故事之后,我特别为她感到庆幸,试想一下,假如她的父母没有把她带到美国,假如她的父母没有鼓励和支持她去追求自己的独特天赋,那么她的人生可能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

不过,更让我感慨的是,一个曾经被老师认为“将来不会有出息”,几乎没有怎么在学校念过书的孩子,最后却能成功地被世界顶级大学录取,这不得不说颠覆了那种“只有成绩好的孩子才聪明,将来才有出息”的传统观念。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深入人心的观念最初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这种观念的出现和流行是有其时代背景的,它可以说是现代大众教育兴起之后的产物。我们现在看到的大众教育系统,并不是自古就有,而是近代才发展出来的,也就是在18世纪、19世纪。它的出现本质上是为了迎合由欧洲和美国的工业革命主宰的时代的经济利益。数学、科学和语言技能是工业时代的工作基础。

在中国,现代大众教育发展得更晚,50年代才开始,而且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重新建设国家的时代,急需各领域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工程师之类的人才,所以当时理工科是最受推崇的,大家都相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数学、科学和语言技能一直位于学科层次结构的顶部,人文学科次之,最不受重视的就是艺术。在这种环境下,智能被解释为一种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而且,所有教育系统都依赖于标准化考试,以此来对学生进行等级划分,成绩成了一个人优劣水平的体现。

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发现,这种教育系统代表的其实是一种非常狭隘的智能观念,它过于高估了某些种类的天赋和能力,比如数理和逻辑能力,忽视了其他类型的天赋,以及另外一些同样重要的东西。

与此同时,随着心理学家的深入研究,新的智能理论开始出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8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指出,智能强调的应该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生产和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以及自然认知智能,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不同人在不同智能上的优势程度不一样,正是这种不同程度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能都各具特点。

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不聪明”的孩子,因为每个人的智能优势组合不同,那些所谓的“不聪明”的孩子,只是没有突出的数学逻辑智能或者语音智能而已,他们身上一定存在着其他未被发现的智能优势,而他们完全可以通过发展这些优势,找到自己立足于世界的方式。

过去那种以狭隘智能观为基础的学习教育,实际上是边缘化了那些不具备数理逻辑智能优势的孩子,它只青睐那些擅长课堂学习和考试的学生,却牺牲了那些考试成绩稍逊但在其他领域有天赋的学生的利益。

天资、能力与成就

说到这里,我还想解释另一个问题:是不是小时候有什么天赋,长大了就一定要靠它吃饭,或者只能靠它吃饭呢?之所以想说这个问题,是因为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发展某个领域的天赋,是担心以后没有什么前途,或者未来发展的道路太窄。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天赋(aptitudes)、能力(abilities)和成就(achievement)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很多人容易混淆天赋和能力,认为它们是相似的概念,其实不然。天赋代表的是一种天生的原始潜力,是你一出生就具备的,能力则是后天发展而来的,它往往需通过大量的学习和练习才能获得的。

在某个领域有独特天赋,仅仅意味着你会很容易对它感兴趣,而且会比大多数人学得更快、掌握得更好,但你依然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去学习和练习,才能把这种天赋转化成某种具体的才能。举个例子,天生就擅长数学的人不一定就会成为数学家;天生就善于画画的人也不一定就会成为画家。

反过来,在某个领域不具备独特天赋,也并不意味着你就无法拥有相应的才能。只要你懂得如何学习,并且愿意努力,你同样可以把它掌握好,无非就是需要比那些有天赋的人付出更多时间和努力而已。

那么,能力和成就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是不是有能力的人就一定会有成就?当然不是,因为具备某种能力只意味着,你可以完成某些具体任务,但想要拥有人生成就,光有能力还不够,你还还必须把这种能力转化成有价值的成果。

说实话,这种转化并不容易,因为它不是光靠一种或者几种具体能力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依赖更为全面的能力——理解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计划和执行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快速学习和从经验中反思的能力,深度工作的能力,以及创造力等等。简而言之,它需要我们拥有一种能够朝着自己心中的某个目标,持续积极探索和行动的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推孟(Lewis M. Terman)就曾在他的《天才的遗传研究》中写到:“卓越的成就所需要的不仅仅是高水平的智力……人格因素是获得成就极其重要的决定因素,特别是为实现目标而坚持不懈、自信,以及不为自卑感所困的人格特质。”

明白了这些之后,再回到刚刚提出的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天赋发展和“未来要做什么”、“未来会不会有成就”之间并没有那么强的关联,就像很多人现在从事的工作和大学时的专业没有任何关联一样。

这个时候,你可能会问:既然如此,那么还有必要去发现和找到自己的天赋吗?答案是,有必要,因为在我看来,找到天赋的意义不是为了得到“我未来要做什么”的答案,而是为了培养推孟所说的,卓越成就背后那些不可或缺的人格特质——坚毅和自信。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天赋给予一个人的不仅仅是潜能,更重要的是一种强大的天然热情,这种热情会让你心甘情愿地投入大量时间,会推动你不断朝着更大的挑战迈进,会让你勇于面对失败,即使遇到再大的挫折也绝不退缩。

这样的经历和经验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因为它会给人带来积极的自我信念,而一个有自信的人,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这个事情是自己真正想做的,就会竭尽全力把它做成功。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李若琦在几乎没怎么在学校念过书的情况下,却能用4年半时间修完斯坦福本科和研究生的全部课程?原因就在于,她在追随自己天赋的过程中,已经培养出了实现任何目标都需要的底层能力与精神。

激情才是最重要的资本

最近这两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未来的人才应该是什么样的?我曾经以为,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力是未来人才的关键,因为有了学习能力,我们就能跟随时代的需求不断自我更新,而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我们就能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转化成有价值的东西。

可是在听完李若琦的故事之后,我却有了不一样的答案,我觉得未来社会真正需要的是有激情、好奇心和自信心的人。

当然,我并不是说上述的那些能力不重要,它们也非常重要,只是如果没有激情、好奇心和自信心做支撑,这些能力是很难真正发展起来的。

就拿学习能力来说,人类的大脑其实天生就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学习可以说是大脑的本能,但问题是,这种能力只有在拥有强大内驱力的情况下,比如在激情、好奇心的驱使下,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智力水平不够或者学习能力不强,而是因为他们不感兴趣,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这些东西。同样,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将一件事情坚持学下去,不是因为我们学不会,而是因为我们没有激情和动力。

再说说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它实际上是综合了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全都依赖于好奇心和自信心:你的脑子里必须得先有问题,而且你必须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你才会去思考、然后跟随自己的思考去研究和学习,等到有了足够多的思考和知识积累之后,你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力,给出答案或解决方案。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称赞一下那个让李若琦创造产品的老师,因为我发现他就非常懂得如何利用孩子自身的兴趣与好奇心,一步步引导他们思考、研究,然后再进行实践和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收获了乐趣和成就感,还学会了如何通过思考和行动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我觉得,这才是教育应该有的样子。学校教给我们的不应该是一些碎片化的知识,而是应该利用我们生来就有的好奇心,然后以问题为中心,引导我们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和寻找答案。

要知道,记住一大堆知识本身并没有太大意义,因为这些随时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真正重要的是如何透过这些知识去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并且在理解规律的基础上学会做判断、做选择,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遗憾的是,教育原本应该帮助我们保护好这份好奇心,但事实上却正好相反,教育系统扼杀了太多学生的天赋、热情和好奇心。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巨大的讽刺。我们现在的种种问题和困惑,比如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缺乏自主性,找不到意义感等等,很大程度都与这种被动的、填鸭式、一切以成绩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有关。

如今,面对一个变化速度越来越快,不确定性越来越高的未来,很多人都开始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但我认为,比这个问题更迫切的,应该是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激情、有好奇心,以及积极自信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拥有自我驱动的力量,才会有可能发展出强大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力,才有可能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实现自我进化。

更多个人作品

《斜杠青年:如何开启多重身份》

Susan Kuang个人杂志系列

演讲:自己的人生,自己创造

2018年个人发布会:致成长的这七年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