ਨਿਊਜ਼ੀਲੈਂਡ
Punjabi
ਸਾਂਝਾ ਕਰੋ

“俄罗斯《战狼》”是对它最大的误解

转载ਲੇਖਕ: 陈香香
“俄罗斯《战狼》”是对它最大的误解
ਸਾਰ最近的院线,在一系列迪士尼造梦片、好莱坞警匪片、国产青春片的夹击下,俄罗斯体育电影《绝杀慕……


最近的院线,在一系列迪士尼造梦片、好莱坞警匪片、国产青春片的夹击下,俄罗斯体育电影《绝杀慕尼黑》出现得非常“不合时宜”。

冷门到,演员表里没有任何一个中国观众熟知的名字,排片率只有《黑衣人4》的五分之一,上映七天票房刚过3000万。

hougarden

说起来,在《摔跤吧!爸爸》之后,体育电影就几乎没有在中国市场成功过。但《绝杀慕尼黑》如此惨淡的票房,还是挺让人意外的。

毕竟这部还原了冷战期间前苏联篮球队在奥运会上打败美国的经典一幕的电影,2017年底在俄罗斯上映时可谓是万人空巷,还以30亿卢布创下俄历史票房纪录。

前段时间的中文

“美国早晚有天会被打败”、“振奋全中国人心”、“俄罗斯《战狼2》”……每一个都长着副“不转不是中国人”的脸。

比起电影本身的质量,似乎人人都更关心它背后的口号。

可这,本不应该。

hougarden

俄罗斯“战狼”?

即使《绝杀慕尼黑》这个中文译名无比赶客,如果不是亲眼看到海报,你还以为是二战片,或者足球豪门拜仁又要被拿出来鞭尸。

但喜欢篮球的朋友,都多少听说过世界篮球史上最传奇的这场比赛。

时间回到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男子篮球决战,美国对阵前苏联。

而当时依靠举国体制迅速崛起的前苏联男篮,虽然也是欧洲霸主,可比起“家家户户都有篮球框”的美国还是差一截。

hougarden

1972年夺得奥运会男篮冠军的前苏联篮球国家队

更别提几个主力队员不是膝盖受伤、就是心脏有问题,虽然在前半段时间里都压着美国打。但后者还是靠着体力优势,在决赛结束前以一分优势反超。

50比49,时间只剩三秒钟。看似胜局已定,美国队已经开始提前庆祝比赛的胜利了。

hougarden

万万没想到,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首次被运用到篮球比赛中的新型电子计时器却掉了链子,直接导致比赛的最后三秒足足比了三次——

前两次都是美国队胜利,唯有在最后一次,前苏联靠着亚历山大·别洛夫的压哨绝杀翻盘了。

绝杀,一向是最令体育迷津津乐道的东西,尤其是在如此重要的比赛,以如此戏剧化的方式。

甚至众所周知的《灌篮高手》最后一幕:湘北对战山王,樱木在最后三秒

hougarden

但最后三秒打了三次,也注定结果受尽争议。赛后美国队拒上领奖台,至今银牌依然搁置在瑞士奥林匹克博物馆里。

而西方主流媒体对比赛过程更是各种不服,称前苏联方面在这场比赛的上上下下受到颇多“照顾”,爆料国际篮联主席威廉·琼斯曾经在比赛的一天前收受了前苏联体育官员的贿赂。

hougarden

美国篮球队缺席1972年男篮领奖台

作为同处在漩涡中、被质疑了37年的获胜方,《绝杀慕尼黑》复盘这次比赛的方式显得“热血”多了。

海报上五个球员的影子,组成代表着前苏联的巨熊形象,冲着隔壁的美国国旗张口巨啸。冷战期间双方势不两立的态度可见一斑,就算是向来独立自由的奥林匹克也无法逃脱这个泥潭。

hougarden

而中国宣传方在如今的特殊经济形势下,也一直非常“聪明

hougarden

hougarden

俄式自黑有多野?

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对俄罗斯的片面认知,以至于上映之前,所有中国观众都以为这是一部极为符号化和政治性的电影:

满满都是打了鸡血的意识形态,满满都是对“敌人”美国篮球队的丑化,让不少自嘲是“战狼PTSD”的网友瑟瑟发抖。

直到真的去了电影院,才发现我们小瞧《绝杀慕尼黑》了。

就拿主教练加兰任的这句“要在慕尼黑奥运会上战胜美国队”的誓言为例。比起为了“讨好上级”而故意说出的大话,他脱口而出这句话前根本没有想太多,只是因为不想认输的体育精神。

hougarden

殊不知,比起在场西方记者们的哄堂大笑、与

考虑的全是一旦输球,会有损前苏联的大国荣誉,也会让自己的乌纱帽不保,于是千方百计地想要行政干预:“如果上面知道了,一切都完了,”

hougarden

你会发现,《绝杀慕尼黑》其实

比如过分严苛的机场检查制度、控制外汇和外国商品的流通数量的细节都被刻画的淋漓尽致,连一条美国牛仔裤在当时都是“禁品”。

再比如六七十年代是美苏交锋最为激烈的时候,前苏联对于内部审查国家队

而加兰任自己,也因为有私心——希望通过这次比赛,将儿子送到西方治疗脑瘫——而被官方严格监控。

在中国大陆删减的13分钟剧情里,被指出“有德国亲戚”可能叛逃的立陶宛运动员保劳斯卡斯,更是直接被写进了克格勃的黑名单。

hougarden

球员不仅要拼了命训练,还得顶着极大的政治压力——赢球可以入党,输球就得进监狱。

用电影里经典的那句俄式幽默来说,就是“他们(官员们)玩的不是篮球,而是你的人头”。

hougarden

他们敢于正视过去,嘲讽那个庞大而虚弱泡沫。

反倒是对手并没有刻意被塑造成“坏人”,膝盖受伤的主力用着美国随队医生慷慨赠予的镇痛药物,主教练会偷偷给队员在美国配隐形眼镜;

受披头士音乐影响的前苏联队员们去美国打友谊赛,还会在街头cos披头士最经典的专辑封面

hougarden

虽然处在美苏争霸白热化之时,但在这群小伙子身上你看不到高压的政治分歧,看不到被随处可见的冷战绑架的傀儡,只能看到飞腾的身姿和可爱的人性。

hougarden

甚至主教练加兰任还会选择采用美国的先进模式训练,被体育总局官员阻碍“你是认为我们的训练方式不如美国吗?”也在所不惜。

因为他在乎的永远只有两个字——篮球。

hougarden

口号,是体育里最不重要的东西

故事的最大冲突,同样是发生在前苏联球员和前苏联官员之间。

因为爆发了奥林匹克历史上最可怕的“慕尼黑惨案”,11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恐怖分子杀害。组委会为了保护运动员安全,宣布任何代表团都有权退出。

前苏联体育官员本来就担心输给美国后,自己不仅丢脸、还会仕途受挫,正好想抓住这个机会退赛:“伟大的苏联不能输,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参加。”

hougarden

但已经为奥运会准备了一年的篮球队却死活不同意,冒着输了就是犯罪的风险,也要当着全世界记者的面忤逆“上头的决定”,坚持要参加决赛。

于是才有了传奇的反转,才有了电影用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来描绘最后的绝杀战场的精彩。

鉴于比赛结果众所周知到了名留体育史的程度,海报也直接写着“我们赢了”,你根本不用担心剧透,反倒让全世界都盯着种种细节还原起来的真实度。

于是导演团队将当年的决赛实况钻研了300多次,所有演员们光是进行专业篮球训练就长达1年。甚至为了还原运动员的身高,穿着厚厚的增高鞋不知道崴了多少次脚。

hougarden

图片来自@我为人民看电影

很显然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比如下面这幕绝杀一球的长镜头,对比1972年比赛的真实录像,每一个动作、篮球划过的每一道痕迹都像尺子量得般精准。

神还原到,最后球员投篮前的一个迟疑都没有漏掉。

hougarden

hougarden

用网友的话说,“一场奥运决赛看的跟现场直播似的,燃炸了”。上次看得如此入戏,还是《波西米亚狂想曲》最后的live aid演唱会。

在电影院里的每一位观众都沉浸在了紧张的决赛里,为双方的冲突提心吊胆,为比分的交替上升默默紧张,甚至都忘了背后的意识形态之争。

正因如此,人们在评价《绝杀慕尼黑》的时候很喜欢说这样一句话:“体育就是体育,和政治无关。”

这其实是一个极为理想化的展望。

如你所见,不管是冷战期间体育被政治暗斗限制的无奈,如今在国际上随处可见的体育外交,甚至是普通人在升国旗时自发流下的热泪,都在告诉你体育永远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永远和国家荣誉感密不可分。

要说《决战慕尼黑》在俄罗斯的大火,没有民族情绪的助力同样不可能。少见的是,它在展现这种信仰的时候,却一点儿都不刻意。

当小伙子们穿着干净的衬衫,在格鲁吉亚的草原上带着篮球肆意笑着闹着。

hougarden

当运动员换上球衣,为了同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拼命奔跑着,这些画面成了整部电影最打动人的东西。

正是因为体育总是不可避免地被外部因素所裹挟,教练和运动员们“傻乎乎”的坚持才尤为纯粹;

也正是没有把刻意地用鸡汤去煽动,没有掩盖球员的个体价值而高喊震天响的口号,它要表达的东西才能更燃进人的心里。

hougarden

不仅是《绝杀慕尼黑》,每一部优秀的电影都可以给予中国观众很多东西。

而任何艺术最宝贵、却最常被忽略的意义,一定是:

想到它,绝不应该只剩下一句为了迎合形势、煽动情绪而高喊出的口号。

· END ·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ਕੀਵਰਡ: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