ਨਿਊਜ਼ੀਲੈਂਡ
Punjabi
ਸਾਂਝਾ ਕਰੋ

看完这部火爆全网的纪录片,才知道自己一直吃的是“假早餐”

转载ਲੇਖਕ: 话剧人
看完这部火爆全网的纪录片,才知道自己一直吃的是“假早餐”
ਸਾਰ看完这部火爆全网的纪录片,才知道自己一直吃的是“假早餐”

我们的祖先都非常重视早餐。在清朝以前,中国很多地区一天都只有两餐,分别是早餐和晚餐,没有午餐,但如今很多年轻人不吃早餐,很可能是因为“没时间”。

“知道”(nz_zhidao)告诉你,不吃早餐,你过错的不仅仅是早餐。

hougarden

经典早餐组合:油条豆浆。 (IC photo/图)

古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一日之计在于晨,一晨之计在于吃。早餐作为一天中的第一顿至关重要,可以唤醒身体,提振精神。最近,一档以早餐为主题的短纪录片《早餐中国》火了,专门介绍全国各地地方早餐。

该纪录片由《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作家沈宏非、总导演陈晓卿担任节目顾问,工作日每天早上8点准时播出的节目,用一碗碗地道的中国早餐打卡幸福。该记录长达100集,一集5分钟,一个地方,一间最受本地人欢迎的市井早餐店,从湖南长沙的“肉丝粉”、贵州凯里“酸汤粉”、广东潮汕“猪血汤”再到福建福安“水煎包”……满屏的鲜香四溢,馋哭无数网友。

很多人表示,看完《早餐中国》,才知道自己吃了一个“假早餐”。《早餐中国》的魅力在哪?现在很多年轻人并没有吃早餐的习惯,错过了早餐仅仅是错过了美味吗?

早餐中国,博大精深

中国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国人也尤其讲究吃,很多人爱吃、能吃、会吃。近年来涌现出不少美食纪录片,但要成为爆款则不容易,还得有创新点。

像陈晓卿率领团队制作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二季凭借对中国美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精美展现,一经播出迅速抓住了全国吃货们的心,并取得极好的评价,“舌尖系列”也成了“下饭神器”。

B站推出的《人生一串》,则在茫茫“红海”里找到了一片“蓝海”,一个专题6集都用来讲烤串。摄制组从32个省近500家店中筛选了30多家进行拍摄,素材丰富,为我们详细梳理了围绕烧烤的方方面面问题:除了烤,还有哪些做法?都有哪些食材?全国各地都有哪些特色烧烤?

而《早餐中国》聪明的地方在于,它们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早餐。中国美食的烹饪技法丰富多元并且充满讲究,在早餐的工艺中更是可见一斑。相较于《舌尖》系列某一些美食的高大上,或者《人生一串》烤串的“不卫生”,早餐更健康、更家常、更普遍,是每天要吃、普通人都消费得起的。

对美食最大的肯定无疑就是那操着不同口音说出的“好吃!”二字”,一部好的美食纪录片,也应该是让全国各地的观众觉得“好吃”,并对着屏幕流口水。《早餐中国》做到了,每一集5分钟就介绍一个新的美食,叫人看得目不暇接,垂涎欲滴。像笔者个人是水煎包的爱好者,节目中介绍的“二十四米路煎包店”,节目组几个镜头特写、快速剪辑,就将水饺包的“香、嫩、鲜”体现出来了,一口咬下去,富有层次和嚼劲的口感瞬间激活味蕾,又香又脆又多汁。

当然,食物从来不只是食物本身,食物背后总有人,有故事,有文化。《早餐中国》虽主要刻画食物,但并非意味着它刻意排斥食物背后的故事,只是它是速写型的,寥寥几个镜头,不煽情、不刻奇、不喧宾夺主;节目还俏皮地在每集最后,让老板播放自己最喜欢的歌,非常具有人情味和烟火气息。

不同于以往美食纪录片,一集就个把小时,《早餐中国》每集就5分钟,短视频的方式既适合网友碎片化的时间观看,也非常方便于传播。短片风格轻松、俏皮、活泼,带有明显的综艺气质,市场表现也非常亮眼。

hougarden

网红纪录片《人生一串》里的烧烤店。 (IC photo/图)

错过了早餐,不仅错过了美食

《早餐中国》之所以引爆网络,除了节目本身的特点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很多年轻人并没有吃早餐的习惯,《早餐中国》让他们恍然惊觉,自己错过了怎样一个世界。

有学者做过一个《青年上班族早餐摄入情况及早餐频率的影响因素分析》的调查,结果显示,青年上班族对早餐的重要性都有一定的认识,但就餐率较低,每天都食用早餐者仅为31.7%。而青年上班族不吃早餐的原因很多,其中50.2%的的人是因为早中餐一起吃,分别有20.1%、10.7%、5.5%、4.5%和3.2%的人会因为没有时间、不方便购买、节食减肥、没有吃早餐习惯和省钱而不吃早餐。

从我们身边的例子来看,很多年轻人不吃早餐,很可能是因为“没时间”。这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可能是工作太累了,每天加班熬夜,第二天为了多睡会而错过了早餐时间;也有部分年轻人是夜猫子,他们倒是每天都会吃宵夜,于是就把早餐省了。有这样一个段子:一个年轻人开了一家早餐店,但早上起不来结果黄了。早餐好像属于老年人的文化了,而夜宵才是年轻人的根据地。

从健康角度看,早餐的重要性已经毋庸赘言了。而从文化角度看,早餐还有丰富的内涵。

我们的祖先都非常重视早餐。在清朝以前,中国很多地区一天都只有两餐,分别是早餐和晚餐,没有午餐。早餐叫朝食,又叫饔,一般在早上九点左右。晚餐叫哺食,又叫飧,一般在四点左右。一天为什么只有两餐?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生活并不丰裕,一天两餐是为了节俭;另一方面是古人文化生活匮乏,娱乐匮乏,夜生活几乎没有,基本是天黑就睡觉,天亮就起床,是真正意义上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只有两餐,但都马虎不得。不同地区的饮食不仅受到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民族特征等的影响,还因为历史人文差异、艺术审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在尤金·N·安德森著的《中国食物》书中,他详细列举了中国各地早餐的例子,像“川”,有酸辣粉、重庆的小面;“苏”,有包子(生煎包、小笼包、汤包)、蒸饺、豆腐脑、油条、烧饼、徐州的辣汤;“粤”,有米粉、猪杂汤河米粉、肠粉、咸水饺、煎油饼、黄豆面、葱油饼、煎饼、早茶、虾饺、烧卖、芋角、叉烧包、糯米团子等。

由此,早餐不仅仅是一顿吃的那么简单,它还藏着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而一种文化又是一个地方一个人群的载体和联系纽带。就像热干面,很多人会想到武汉;提起一份报纸,三五好友、亲人,几笼点心,一盏早茶,很多人会想到广州;提起老北京豆汁和糖油饼儿,很多人就知道说的是北京……

《早餐中国》有一个宣传文案说得好,“人在异乡、胃在故乡,你有多久没有吃到故乡的早餐?坊街串巷,闻香食味;朴实的镜头,家人的口味。寻找地道的中国早餐,每集一道传承的早餐,每集一家有趣的老店,每集一群忘我的食客,每集一首老板的单曲循环。早餐里有人情激荡,早餐里有天长地久。”从熟悉的家乡到陌生奋斗的远方,一顿美妙饱食的早餐便可消解心中的思念,这就是食物给予我们的深情慰藉。

在家,吃一顿早餐,早餐里有岁月静好、地久天长;在异国他乡,吃到家乡的早餐,都是温柔的乡愁。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